【4 号题】 第一站采集:出生 2 天的小儿,皮肤黄染的问诊 分析: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肺气肿 鉴别诊断:支扩,支气管哮喘 进一步:肺功能、肺部影像学检查、血气分析、痰培养 治疗:1.控制性氧疗2.抗生素治疗3.支气管舒张剂4.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第二站:脾脏触诊乳腺触诊眼球的运动 提问是双眼角膜反射消失是为什么 右侧斜疝术后换药 提问坏疽伤口换药 第三站:心电图 1 正常 2 室上速 胸片:主动脉型心 CT:脑出血 采集【病史采集要点】 1.黄疽特点 (1)发病情况和病程,急性发作或缓慢起病;进行性或波动性,首次发作或复发性。 (2)皮肤、巩膜黄染的程度,是否同时有陶土样粪便。 2.伴随症状 (1)是否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乏力。 (2)有无腹胀或腹内肿块。 (3)是否伴有腹痛和寒战、发热。 (4)有无便血或黑便。 3.诊治经过 (1)在其他医院所做辅助检查情况,如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 B 超、 MRI、CT、MRCP(磁 共振胆胰管成像)等。 (2)曾用治疗方法及疗效。 4.相关病史 (1)传染病史,包括肝炎史或肝炎接触史,输血史。 (2)肝胆系统疾病史,如肝硬化、胆石病、胆道蛔虫及胆道手术、外伤和肿瘤史。 (3)药物应用史,如氯西嗪、利福平等肝毒性药物的服用情况。 (4)血液病(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匹配的输血史。 脾脏触诊 脾脏触诊:触诊脾脏时,一般先用单手自左下腹向肋缘触摸,如不能摸到。可采用双手触诊。 被检查者仰卧,检查者左手放在被检查者左下胸的后侧方肋缘以上部位,并稍用力向前方压 迫脾脏。右手手指略向}前弯,平放在左侧腹部腋前线内侧肋缘下,使示指和中指指尖连线 平行于肋缘。让被检查者做深大的腹式呼吸,检查者的手随被检查者呼吸进行触诊(见肝脏 触诊)。在吸气时可触到脾脏下缘提示脾大。如果估计被检查者脾脏肿大明显,开始检查部 位应当下移。如果平卧位触不到,可让被检查者右侧卧位进行触诊(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 曲,使腹壁放松)。检查方法同上。 注意:脾脏位置较浅,手法要轻,用力过大可能把脾脏推入腹腔深部,或影响脾脏随呼 吸下降,导致漏检。触到脾脏后要注意其大小、硬度、表面情况、压痛、摩擦感等。 脾大的测量: 1)第一测量:又称甲乙线。左锁骨中线上,肋缘至脾脏下缘之间的距离。 2)第二测量:又称甲丙线。左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之间的距离。 3)第三测量:又称丁戊线。脾脏右缘距前正中线之间的距离。脾脏向右越过前正中线, 测量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正常人脾脏不能触及。脾明显肿大时记录第 2、3 测量。 轻度肿大(肋下<2cm)见于肝炎、伤寒、急性疟疾、粟粒结核、败血症、亚急性感染 性心内膜炎; 中度肿大(不过脐):见于肝硬化、疟疾后遗症、SLE、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重度肿大(过脐或腹中线):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疟疾、黑热病 等。 乳腺触诊 检查时手指和手掌平放在乳房上,以指腹施压,旋转或滑动进行触诊。检查左侧乳房时, 从外上象限开始沿顺时针分别触诊四个象限,检查右侧乳房时,从外上象限开始沿逆时针分 别触诊四个象限,最后触诊乳头。检查乳房的硬度和弹性、有无压痛和包块。发现包块时注 意其部位、大小、外形、硬度和活动度及有无压痛等。恶性肿瘤常常表现为表面凹凸不平、 质地坚硬而活动度差,通常压痛不明显。 眼球的运动 运动:检查六向运动,了解眼外肌(分别受动眼、滑车、外展 3 对脑神经支配)功能。 一般换药方法 (1)移去外层敷料,将污敷料内面向上,放在弯盘内。 (2)用镊子或止血钳轻轻揭去.内层敷料,如分泌物干结黏着,可用生理盐水润湿后揭下。 (3)一只镊子或止血钳直接用于接触伤口,另一镊子或止血钳专用于传递换药碗中物品。 (4)70%酒精棉球消毒伤口周围皮肤,生理盐水棉球轻拭去伤口内脓液或分泌物,拭净后根 据不同伤口选择用药或适当安放引流物。 (5)用无菌敷料覆盖并固定,贴胶布方向应与肢体或躯干长轴垂直。 其他伤口换药 (1)浅、平、洁净伤口:用无菌盐水棉球拭去伤口渗液后,盖以凡士林纱布。 (2)肉芽过度生长伤口:正常的肉芽色鲜红、致密、洁净、表面平坦。如发现肉芽色泽淡红 或灰暗,表面呈粗大颗粒状,水肿发亮高于创缘,可将其剪除,再将盐水棉球拭干,压迫止 血。也可用 10%~20%硝酸银液烧灼,再用等渗盐水擦拭,若肉芽轻度水肿,可用 3%~5% 高渗盐水湿敷。 (3)脓液或分泌物较多的伤口:此类创面宜用消毒溶液湿敷,以减少脓液或分泌物。湿敷药 物视创面情况而定,可用 1: 5000 呋喃西林或漂白粉硼酸溶液等。每天换药 2~4 次户同时 可根据创面培养的不同菌种,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对于有较深脓腔或窦道的伤口,可用生理 盐水或各种有杀菌去腐作用的渗液进行冲洗,伤口内适当放引流物。 (4)慢性顽固性溃疡:此类创面由于局部循环不良,营养障碍或切面早期处理不当或由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