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福建高考:2016届高三毕业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出台(七)
2015-09-02 06:53: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领悟《考试大纲》精神,把握高考复习方向

认真学习全国《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以及《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准确理解、把握高考物理学科的考试范围、考试内容及要求。认真研究全国卷的试卷结构、试题特点以及知识考查的层次和具体能力要求等。教师要熟悉全国卷的试题特点,发挥集体的力量,认真研究高考试题,转变福建自行命题的思维定式带来的影响,正确把握物理学科高考复习方向,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科学安排教学计划,提升复习教学质量

各级教研部门及各校高三物理备课组应立足实际,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物理学科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合理、周密安排教学课时和复习进度,设定各阶段复习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切实做好各模块、各专题的复习教学。

提高高三物理教学质量,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各校应结合实际,加强校本教研活动,针对全国卷试题特点和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有效地开展专题研讨,准确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改进复习教学策略提高复习教学质量。

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重视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复习,夯实知识基础。高考复习不是以往教学的简单再现,更不是单纯地追求深度和难度。对于关键的物理概念、规律,不仅要引导考生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含义,还要引导考生理解概念和规律的产生背景、事实、过程、适用条件以及相关概念和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以问题的形式,从多角度、全方位对知识进行专题归类,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

在复习教学中,应注重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关注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发展,帮助考生对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归类、辨析、总结、应用,学会建立知识框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有机融合各部分知识,达到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加强选考模块的复习,关注本模块知识的综合应用,根据选考模块的试题及赋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有效训练。

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全国卷试题常以生活、科技、社会、环境为背景,关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实,关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因此,复习教学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引导考生关注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关键是要挖掘其物理本质,通过分析、抽象,将实际问题与头脑中已有物理模型建立联系。从对象模型(质点,单摆,点电荷等)、条件模型(光滑水平面,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过程模型(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竖直平面中的圆周运动、类平抛运动、简谐运动等)、物理情境(流体类模型、传送带类模型、弹簧类模型、粒子在有界磁场中偏转模型、子弹打木块模型等)等入手,把不熟悉的实际物理问题转化为熟悉的物理模型,注意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提高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

五、重视实验复习教学,提高物理实验能力

重视物理实验复习教学,培养考生良好的实验基本素养。要求考生能独立完成所学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正确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

加强考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高考设计性实验题的素材,是在已学过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迁移、拓展和创新。因此,在实验复习教学过程中,一要立足课本实验,二要关注教材中探究性实验和课题研究,三要重视演示实验和小实验,四要注意从习题中延伸的实验情景,让考生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去处理物理实验问题。同时,给考生以必要的分类分析与归纳指导,让考生领会掌握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

六、注重解题有效训练,提高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全国卷重视考查考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分析、表达物理问题。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有时是数字运算,有时是符号运算,既要重视定量运算,也要重视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和推理。复习中教师要精选习题,注重有效训练。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物理问题选择相应的数学方法,以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七、有机渗透物理方法,关注物理学史教育功能

高考试题中常涉及到许多物理方法,如:类比法、归纳法、微元法与极限法、整体与隔离法、合成与分解法、单位制中的思想方法、理想化模型、物理模型法、临界问题分析法、图象分析法等,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应有机渗透物理方法。

关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实,了解物理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建立物理概念和发现物理规律过程中涉及的辨证思维。学习科学家们勇于发现、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进而使考生不仅收获知识,而且还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受到启发而激活创新的科学思维,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八、强化审题训练,注重解题规范

审题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需要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谨、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审题时,应指导考生准确获取信息,理解关键词语,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并能借助画示意图,用文字、图像和方程式等形式,将所要解决的物理问题表示出来。

解题的规范将直接影响考试成绩。物理解题过程中,层次要清楚,逻辑要缜密,语言要规范,文字要简洁。解题时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解题中的方程式书写要规范,使用各种字母符号要规范,题目答案的表达要规范等,减少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福建省2016届高三毕业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加强《考试大纲》的研究,把握复习方向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多项内容是一个紧密相关的整体(如右图),而试题是全国《考试大纲》中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要求与试题呈现方式三个方面的深度诠释、外在表现。研究《考试大纲》应建立起“考试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要求”“试卷形式结构”等关系的研究思路,准确把握命题立意、考查目标与考查形式的内在一致性。在剖析考试内容时,注意比较《考试大纲》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的异同点,着眼于差异的本质,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为复习教学的决策与实施提供良好导向。在对高考试题研究中,也不能仅仅关注试题的考点,应从试题的呈现方式入手认识考查的知识内容、能力要求、命题依据和命题原则,从而达成不仅知道“考什么”“怎么考”,还清晰认识到“为何这样考”的研究目标。这是指导并培养学生“答什么“怎么答”“为何这样答”的解题方略的前提与基础。

二、重视知识内容的整体性,完善高中化学知识结构

目前,我省修习不同选考模块的学生比例失衡。许多学校未能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设置高中化学课程,只选择《物质结构与性质》或《有机化学基础》其中一个模块开设课程,即“考什么”就“学什么”。其中,大多数学校选择修习《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在高考中选考《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考生不足10%,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的有机化学素养普遍偏低。复习教学应立足于培育学生化学学科认知素养,认识不同模块知识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完善学生的化学知识结构。

《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教学功能定位具有明显差异,前者侧重于学生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研究视角,并以此视角审视有关化学现象、预测物质性质;后者强调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等方面知识,认识实验在有机化合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两个模块的学习对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提升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因此,要求教师在复习教学中,消除人为的模块壁垒,建立起模块间的有机融合。

对于选考《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考生,在复习《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时,注意理清相关理论和概念的来龙去脉、应用范围及如何应用,突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重视《考试说明》不作要求而《考试大纲》有要求的内容,予以修足补齐,如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金属晶体常见的堆积方式、晶胞等。在必考有机化学的复习中,不能仅把重点放在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烃及其衍生物部分典型代表物的主要性质及其重要应用、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重要应用上,还应当适当拓展和补充,如对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种数的判断不能局限于戊烷和乙醇,要拓展到位置异构和官能团异构;对有机物性质的复习,应将典型代表物的主要性质迁移到官能团的性质,等等。

对于选考《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考生,在复习教学中,应抓住官能团的特点,分析物质性质及其反应机理,从结构、性质、应用等因果关系建立知识网络;突出有机化合物的鉴定、检验、合成的方法;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了解有机化学与能源、环境等的关系。提高学生应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比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重视差异,例如,了解确定常见有机物结构的某些物理方法,通过核磁共振氢谱中峰数及面积比推导有机物结构(或逆向推导)等内容。

三、体现学科特点,强化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测定物质组成与结构、研究性质及变化规律、实现物质分离与提纯等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在化学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与地位。新课程大幅度地增加了实验探究活动,《考试说明》特地补充22个学生必做化学实验内容,以强调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但由于教师对化学学科本质及实验对化学学习与研究的价值等认识不到位,多数学校以实验条件不足、课时紧张等为理由,盲目削减化学实验教学,学生少做甚至不做实验,“视频播实验”“黑板画实验”“耳朵听实验”“考前背实验”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与探究能力普遍低下。复习教学中,要带领学生重新走进实验室,重做典型的动手实验。实验教学中,不应满足于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更应作为物质及其变化研究的方法与手段,从而充分发挥实验的认知功能、方法论和教学论功能。应再创设适宜的探究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得出结论—反思评价”等过程;要求学生对比、归纳、总结常见仪器装置的使用原理、用途特点和规律;领会实验操作的实质与内涵:对操作原理的认识(解决实验操作理论依据的问题),对操作方法的认识(解决如何操作的问题),对操作目的的认识(解决为何要安排这样操作的问题),对错误操作造成后果的认识(解决为何要这样操作的问题),掌握科学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的技能;加强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分析,学会控制条件、使用仪器、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解释结果、设计或评价或改进简单的实验方案。多问“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如何做”,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四、构建科学的定量认识方式,发展定量思维

定量研究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它促使化学学科逐步从定性走向定量、从感性走向理性,对化学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都提出“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的学习和考查要求。可是,近几年高考中,我省考生在有关化学计算的考查点上,得分率普遍偏低。因此,教学中不能把化学计算仅仅定位为基本技能问题,应将其看作是精确化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问题——化学规律原理的定量化表述。要努力帮助学生把握计算的化学依据、建构计算的化学模型、运用化学计算技能,解决“为何计算(创设真实的应用情境,感悟化学计算的功能价值)”“据何计算(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建立化学计算的学科思维)”“如何计算(构建科学的定量认识方式,掌握化学计算的规范要求)”3个核心问题,使学生的定量处理能力与定量思维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Tags:高考 资讯 政策 信息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上林县超过68%高考上线生得到资助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48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