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福建高考:2016届高三毕业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出台(五)
2015-09-02 06:53: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适应性。

二要精选训练内容。首先,教师要改变盲目信任教辅材料和简单的“拿来主义”倾向,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辅资料和外来试题,保证习题最适合自己的学生。其次,由于目前教辅管理上的欠缺,各地不同类别学校和不同层次学生使用的都是统一的教辅,为此老师更应该广闻博取,通过书报、网络搜集合适的习题,按照教学进程分类整理和使用。再次,教师要深入研究《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结合时事热点和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自主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题目,提供给学生使用。最后,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省质检试题,领会命题意图和考查目的,按照题型和内容进行分类,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的以之对学生进行训练,增强训练的有效性。

训练必须遵循学科特点和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开始复习时侧重单科训练,进入第二轮复习后才将重点转向文科综合训练,逐步从单点训练到多点训练再到综合训练,从知识训练到能力训练再到思维方法训练。

三要注重练习讲评。训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训练的目的在于整固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为此训练之后的讲评比训练本身更为重要。建议一个课时的训练必须配以二至三课时的讲评,使每次讲评都成为总结和肯定成绩、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契机。

讲评首先是讲情境,以一定的政治敏感性从一个具体事例或一则时事材料中,讲解党和国家相关的政策方针,并拓展到其他时事热点和生活案例。其次是讲设问,理解设问的具体指向和可变换的方向,学会多角度理解材料,发现问题。再次是讲知识,明确在一定情境和设问下调动什么知识和如何调动知识,并对选择题选项或主观题答案要点涉及的知识进行再复习,从一点辐射到多点,促进考生知识体系构建。又次是讲能力,分析试题要求的是什么能力,如何呈现这一能力,运用这些能力要注意什么问题,将能力落实到具体答题过程中。接着是讲方法,明白试题的设计思路、考查的思维方法,并总结讲解有关思维方法的推进过程和运用方式,把握思维方法的运用方式。最后是讲题型,总结试题特点、设计方式和解答要领,形成同类试题的解题方法。这样,通过一个试题的讲评,就能引导考生掌握一类题型、巩固一片知识、提高若干能力、掌握几种方法。经过多次训练讲评,考生的信息加工和处理、材料提炼和概括、知识建构和整合,能力运用和提高、问题的论证和探究、方法的使用和变通、语言的规范和驾驭就能得到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答题能力就能到提高。


福建省2016届高三毕业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1.通读有关历史学术论著,尤其是阅读刘宗绪、杨宁一、朱汉国、马执斌等专家学者的论著外,也需要坚持阅览《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历史教学问题参考》和《中学历史教学》等历史专业刊物的相关教育教学论文,还可以通过雷新勇、聂幼犁、黄牧航等专家学者的论著学习和了解命题常规知识与考试测量的技术。

2.自觉树立合作意识,加强校内集体备课和区域教研交流,激活和构建学科的教研气氛。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力量,强化集体教研,发挥集体智慧。学校要尽量为学科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提供平台,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支持,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整体提升复习教学质量。

二、研读国家课程与考试的法规文本,领会课程与测试要求

1.重视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明确和落实其指导作用。

真正理解《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要求,切实落实《考试大纲》的各项能力要求;用文明史观整合课程内容,构建立足史学前沿的、科学的学科体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学习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为重要的学科培养导向,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体现的是从学科知识(重要史实、概念理解、基本线索、阶段特征等)到学科技能养成(历史维度的思考、历史论证能力的培养和“以史为证、论从史出”的方法)再到学科素养(民族精神、爱国情感、以人为本、崇尚科学、全球意识等)的教育思维分层。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则反映了高考选拔需要的价值取向,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即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综合、比较,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等。如果把《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两个法规文本确定的目标(学习目标与考核目标)进行比较,

学习目标反映的是培养理念,是学科素养。目的是培养学生学科技能的掌握,强调运用和调动历史知识与历史概念,进行阐释、分析、归纳、评价等多角度思维;考查目标体现的是能力落实,是选拔要求。目的是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落实,追求对历史思维和学科技能测试的规范与精确。二者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一致的。明确了这样的关系,对中学高三复习备考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也为教师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应试技能的分层训练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

2.依据《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在明确高中新课程理念及历史《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标准》学习内容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分析学习内容要求中各“学习要点”的深度与广度、重点与难点,科学处理教材内容并在复习教学中予以落实,合理利用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完成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任务,真正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从历史高考试卷来看,试卷重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阐释、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点应该是通过陈述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资料,使学生能够在占有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总结等思维过程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结论,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探究性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根据学情进行相应层次的能力与方法训练突出侧重点,避免基于经验的面面俱到。多运用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模式,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在实际运用中巩固知识,培养方法,提高能力、活化思维。加强对具体历史材料的讲解、分析、讨论,不要随意下结论、给定义,重点培养“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结合案例强化分析、论证相关能力和归纳、论证等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化的特征,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知识和“猜题押宝”的极端教学行为,加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加强通史与专题知识的梳理和整合

1.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时序性、联系性、可比性和整体性的原则,梳理历史知识,揭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以及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等,形成简约而清晰的历史线索。

对于新课程删减或设置在选修部分的一些内容,如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洋务运动、两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等,作为学生必要的知识背景,可参照初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必修模块复习教学中作适当的补充,使学生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模块的内容体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复习教学中,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构基于通史架构的历史时序性和整体性。高中教学内容都以专题形式呈现,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是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有其不可跨越的时序性。注重时间概念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需要帮助学生梳理不同时间段的重大历史事件,在理解基础上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其次,注重以史为证,论从史出的学科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学会提取、归纳材料信息的方法;掌握课程标准中的核心价值观学会反思和论证历史的技能。从注重学习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转变,“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处理好必修与选修模块的关系,立足于必修模块,兼顾选修模块

必修与选修模块在课程目标和考试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必修模块是通识内容,选修模块则是基于必修内容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因此,应审慎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一般说来,必修内容可以体现在选修部分的命题中,但选修内容通常不体现在必修模块的命题中。从高考预设与实测的难度来说,选考题难度通常要大于必考题。对此,教师要注意适度把握好二者间的有机联系,在帮助学生建构必修历史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对选修部分的教学可采取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研讨式教学和主题式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论证问题的能力和掌握、运用“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学科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必修模块的知识对选修模块相关知识进行适度的补充与整合。

四、基于教材,立足考纲,构建三轮复习模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三轮复习的内涵发生了相应变化。第一轮侧重专题,依据《课程标准》的课程体系(模块专题);第二轮侧重通史,遵循《考试大纲》的知识体系(通史);第三轮侧重补缺补漏和强化提高。

1.第一轮复习可按专题或单元进行主题复习。把一个专题或单元作为整体,紧扣《课程标准》学习内容要求,根据教材体系循序渐进地复习。主要目标是夯实专题(单元)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专题(单元)线索和阶段特征,合理建立专题(单元)知识结构,有序培养通史能力,并通过训练培养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注意适时、适度建立三个模块间的横向联系,并将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有机嵌入必修模块中,使学生初步形成历史学习的整体意识。要特别注重把复习教学与高一、高二的常规教学区分开来;注重引导学生在感悟、理解历史的基础上掌握学科知识。对课程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要进行分类汇总,明确知识体系,加强对历史概念、阶段特征、重大历史转折的背景、人类文明演进(历史线索)的准确理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总结。

2.第二轮复习按《考试大纲》体系进行通史加专题复习。应立足《考试大纲》,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打通各模块之间的知识联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通史”,将散见于必修教材各专题、各课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整合成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单元,在更高层次上使知识简约化、规律化和系统化。同时渗透《考试大纲》能力考核目标要求的训练与运用。

本轮复习可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状况,选择以下两种复习方案。第一种方案:参照《考试大纲》体例,必修模块按照古今、中外编排顺序进行复习,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第二种方案:中外结合,完全按照时序进行复习,即按古代史(世界—中国)、近代史(世界—中国)、现代史(世界—中国)顺序进行复习。应依据《考试大纲》把每一断代史内容分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进行整合,既兼顾原有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又强化了通史知识体系。复习中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二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当然,本轮复习仍要注意与选修模块的有机整合。同时,要针对具体考点进行知识扩展。

3.第三轮复习是对第一、二轮复习的巩固与提高。这一阶段的总体任务是进一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能力多元化,为复习应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1)专题复习与通史复习相结合,注重知识纵横向之间的联系。按照整体史、全球史、文明史、现代化范式等历史观,结合当前的时代热点、主题等,打破章节、目录等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同类知识、相关知识,甚至是中外历史知识进行梳理、重组、整合。以近代“五口通商”为例,把它放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统治在世界的确立背景里去看待,可以让学生理解这是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冲撞的必然产物,也是世界走向全球化打破各个地区、国家封闭局面的历史缩影。我们还可以把它“合并同类项”,将五口通商的对外开放与当前的对外开发从历史背景、内容、方式、影响等方面进

Tags:高考 资讯 政策 信息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上林县超过68%高考上线生得到资助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48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