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语文逐题解析(二)
2015-04-16 13:02:1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则 为 所
C
、以 乎 之 D、且 于 所
答案:C
解题方法:1:试图结合前后文翻译句子,由前文可知二者巢于木
处于穴危害,故而翻译为圣人建造房子来居住,只是希望避免在树上、在洞穴居住的危害而已。”2:由翻译反推,第一空应填表目的的虚词,排除BCD 3翻译为免于……”为正确,二者之患翻译为二者的危害,为正确,故而确定答案C
考点解析:1:虚词用法。”“”“”“”……,都是我们在新东方课堂上有详细讲解的虚词,比如我们说既而然而而且以及“……四种意义与用法,从未提及目的,故而帮助大家排除A2:文意理解,这是解题的前提也是关键。

7、下列用"/"给文中画 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B
、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C
、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D
、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答案:D.
解题方法:1:句子对称性,又如相对称呼应,前都应断句,故而排除A B2:(1).“孟祥之匿于深山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不应与而不为世用拆开。(2).“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无从翻译。
考点解析:断句 1:古文特点,对称八股。2:虚词用法 3:古汉语语法 这些都是我们在新东方课堂有详细分专题讲解的知识点。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俭朴实用的特点相吻合。
B
、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
C
、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者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
D
、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格,脉络清晰行文晓畅。
答案:B
解题方法:由原文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生意弭灾指雪有焕发生机,避免灾害的功效,而不是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故而选B
考点解析: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点很细,要求考生在阅读全文时,全面准确,不放过任何细节。这是我们新东方课堂反复强调的做题策略。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译文:
(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译文:
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译文:
答案:(1):(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2):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3):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考点解析:1缙绅之交于孟祥者考到文言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这是新东方语文第一轮复习的重点句式。2:文言实词:等。3:词类活用"雪屋"名之中的

参考译文:
吴地有个叫徐梦祥的儒生,读书写文章,志向品行高洁,在光福山中安家(居住)。(因为)互相跟从着(前来向他)学习询问(知识)的人十分多,他的名声悄悄地传遍了国家郡地(之间)。(所以)士大夫在西山游玩(的时候),一定会去他家拜访。孟祥之前用很多(简单的)树杆建造房子,用白色的茅草覆盖(作为屋顶),用白色的土粉刷内墙,(房屋的样子就)好像雪屋一样。房屋建成以后,天上刚好下起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范阳的卢舍人用古隶(指秦朝时的隶书)给雪屋作了匾额,与孟祥交往的士大夫,用诗来歌咏它,让我为它作一篇记。
冬神掌管时令,草木消褪凋零,在深冬的时候,天地(之间)积聚冷空气,潮湿就会下雨,再遇寒冷就会下雪,(雪)缓缓地落下,千(万)里(之间的大地)都(变成)一片白色,雪把山林和大地遍地覆盖,万物都被埋没(肉眼再也)看不见,(这样大地之间)的生机不是几乎都停止了(吗)?谁知道生机反而寄寓在(雪的埋没)中。所以冬至的时节,是在小雪(下下来)之后,大雪(下下来)之前,(在)很多次雨雪天之后天气才放晴一次。因为这个(原因,如果)腊月中旬有下雪,那么来年春天才会有收成,人们(也就)不会担忧生(疹子之类的小)病。这(种时候的)雪,不仅仅是因为她的颜色洁白而值得我们推崇,大概(还因为它有)孕育(新的)生机、消除灾祸的功效在。远古的人们,有的人在树上(筑巢)安家,有的人在洞穴里居住,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圣明的人(建造)房屋(用来)居住,(是为了)避免(树居和洞居)这两种情况的忧患罢了,(房屋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没有后代华丽奢侈的装饰。孟祥学习古人读书,用白色的茅草建造房屋,不用华丽的装饰,(难道)孟祥(是)古代的人吗?现在又加上下雪,这也是在表扬他高洁的志向品行啊。难道仅仅是这个(原因)吗?孟祥在深山中隐匿而无法被当朝者所启用,穷苦卑下就像冰雪非常寒冷的冬天,等到他用善行推及旁人并且有成全事物的心性,这不是(之前的事情)的结果,就像是雪有孕育生物消弭灾害的功效(是本身就存在的)。用屋来给雪命名,歌颂(它)不对吗?至于进入雪屋观雪的态度,(能)在各个作者的诗歌中看到详细的形容、(表述),我来不及详细记录。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
10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归:女子出嫁。(fen):果实很多的样子。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1) 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答案:重章叠句
考点解析:诗歌结构特点,注意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如: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考点解析:表现手法新东方曾教给大家看到手法要想到对比烘托,在此需要同学们知识迁移,语文科目的考试真是越来越重视语文能力的考查。

11、古诗文默写。
1           ,为刎颈之交。(司马迁《史记
61廉颇蔺相如列传》)
2)农人告余以春及,            。或命巾车,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垆边人似月,            。未老莫还乡,          。(韦庄《菩萨蛮(其二)》)

答案:(1)卒相与欢(2)将有事于西畴;或棹孤舟(3)皓腕凝霜雪;还乡须断肠
考点解析:有考到选修教材上的诗歌,这提醒大家要全面背诵高中课本上的诗歌。

四、现代文(论述类)阅读(10.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常识教育牵涉以下重大命题: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人类社会的基本核心价值观,塑造基本社会共识;传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学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促进社会进步。
换言之,常识教育的命意和专业化教育不一样,后者主要措意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个体,乃至于螺丝钉似的现代"部件人"(工具主义个体),或为学术而学术,为科技而科技,专意在促进专业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有时甚至可能忽略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常识教育则有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的自由个体,以及随之而来的普遍的人文精神氛围和社会公共生活,抵御知识的异化,人的异化,制度的异化与社会的异化,促进社会的共同福祉。
   
另外,专业化教育往往着眼于知识的精深,常识教育则着眼于知识的基本、根本与全面,一为专家之学,一为通人之学,但这里的通人之学又不同于中国古代"通者千篇以上,万卷以下,通人也"的通儒硕学,或所谓的"大通人"(仍是相对而言),这显然只能要求极少一部分人。此处所谓的通人并非意味着博闻广识,无所不通,事实上以人类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智力水平而言,不可能做到"天上地下,无所不知"的地步,而在于对涉及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基本常识的了解,尤其是涉及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公共生活的最基本相关知识的掌握。换言之,常识教育或通识教育永远是与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相对而言的,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
   
就此而言,常识教育或通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旨在立人,培养基本的人,或所谓的"小通人"。专家亦必须具备"小通人"的相关常识,即先成为基本自由个体,然后才是专家和成就专家之学。"大通人"则不敢苛求所有个体,而且"大通人"亦可或亦断有一二专家之学,而有专家之成就业绩。专家之学不必苛求所有个体,"小通人"之学却须人人具备,这便只能通过教育,亦即普及的常识教育来实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素质和水平,便决定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人及其生活的整体品质和水平。常识教育水平高,则人民安居乐业,自由幸福指数高,社会稳定,国家繁荣昌盛。

12. 本文以              比照,主要从       和知识两个方面对常识教育加以辨析阐释。(4分)
答案:专业化教育;命意
解题方法:摘取原文。
考点解析:文章结构了解

13. 下列关于"常识教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常识教育是培养自由个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的通人教育。
B.
常识教育关涉

Tags: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语文试题及..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