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字,完成题目。 夫为人予着,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以必有业。 (《礼记�6�1曲礼上》)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① 敬起孝,说则复谏。 (《礼记�6�1内则》) [注]①起:更加。 简述以上两则材料内容的联系,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两则故事的内容都是子女侍奉父亲的行为规范,都体现了古代的伦理道德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第一则故事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把对父母的尊重落实于外出道别、回家告知等细节之中,努力使父母宽怀愉悦,在当代社会,做子女的应该更加关注、理解、尊重父母,包括精神情感在内的多方面需求。并以不断完善自我来宽慰父母。 第二则材料告诉人们,面对父母的过失,子女不应阿顺曲从,而应该和颜悦色地坚持规劝,帮助父母改正。当今社会,人们很有必要从古人的行为规范中汲取智慧,努力构造既明是非、讲原则,又知礼节、重亲情的和谐亲子关系。 解题方法:1:翻译选句;2:选句现实意义 考点解析:国学与传统。要求同学们在平时多见识积累,甚至有些可以在平时作为作文素材来积累,我们的新东方课堂专门有国学类文本的解析课。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长野草,所以要适时地给前者浇上,将后者铲除。 (弗兰西斯�6�1培根《谈人的天性》) 你说:"不值得作什么努力:无论你怎么样努力,都无法达到完善。"但是要知道,你的使命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只在于越来越近地走向完善。 (列夫�6�1托尔斯泰《生活之路》) 两则材料都谈了个人修身实践,情比较分析它们侧重点的不同,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前者谈的是人的天性中不是产生好的东西,便是滋生坏的东西,对其中好的要培养,坏的要铲除;通过设喻,侧重修身实践方法的揭示。后者谈的是人们应积极看待个人的修身过程,只要不懈努力,必将趋于完善;通过批驳,侧重修身实践应具的态度。 解题方法:把句子直白化,注重分析句子表现手法,以及两句侧重点的不同。 考点解析:句子理解题。手法+内容是其重点。
七、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奋发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审题方法: 1:主体。 (1)最美乡镇干部、其他人(构成对比,突显人物品质) 2:关键句 (1)“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 (2)“一干就是八年”,“坚定夫人新念和顽强的意志” (3)“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3:立意 (1)不应他人的选择改变自己的信念,心中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 (2)坚持的行动主义。 ——“一干就是八年”,“坚定夫人新念和顽强的意志” (素材:1.鲁迅先生,抗战到死。其名言“拼命做,随便死。”2.哈姆雷特与唐吉可德) (3)先相信再看见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素材:罗永浩卖手机,其名言“我不管输赢,我只是认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