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语文逐题解析(三)
2015-04-16 13:02:1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到文化传承创新、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等问题
C.
常识教育要求掌握人类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知识,是抵御知识的异化的教育。
D.
常识教育是伴随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普及性教育。
答案:C
解题方法:1:找原文 2:比对 3:判断正误答案C人类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知识在原文为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属于语义扩大类错误,故而选C
考点解析:对语义的分析能力。尤其要注意选项语义是否有缩小放大的情况,这是新东方课堂讲授科技实用类文章必讲的考点。

1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专业教育叶注重知识精深,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但有忽略对科技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的可能性。
B.
通识教育把"小通人"作为培养目标,其水平与人的素质、自由幸福指数和社会文明程度息息相关。
C.
专家之学以通人之学为基础,是成为大通人的重要途径,不过只适合特定的人群,不具备普遍意义。
D.
通人之学既不同于"大通人"之学,又不同于"小通人"之学,也不同于中国古代所谓的通儒硕学。
答案:D
解题方法:由原文一为专家之学,一为通人之学,但这里的通人之学又不同于中国古代"通者千篇以上,万卷以下,通人也"的通儒硕学,或所谓的"大通人"(仍是相对而言),……常识教育或通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旨在立人,培养基本的人,或所谓的"小通人",可知这里的通人之学不同通儒硕学大通人但与小通人是一致的。
考点解析:这一题相对上一选择题更难,是因为它的选项着眼于全文和大段落,要求同学们有信息整合,逻辑分析的能力。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到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下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为角力场,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料,两料,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建阳零点,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去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

15. 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4分)
答案:1:以人们日常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开篇,亲切自然;2:通过对这种问候语不同态度的对比,引出粮食话题,突出其重要性。
解题方法:(1):从结构上,第一自然段引出话题。(2)从内容上,以人们日常见面最常用的问候语开篇(3):从其效果上,使文章亲切自然,并突显出粮食的重要性。
考点解析:开头写法的特点,从内容、结构及效果上着手考虑问题。甚至,考生只需记住新东方语文课上讲到的开头常见的作用,都可以拿下大半的分数。这里特别强调,答题要结合文章,而不是堆砌答题模板。

16. 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5分)
答案:1:机械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情感,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2: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解题方法:1:文章分层,同主题段落相结合来看;2:结合原文原句,总结层次意义。
考点解析:词语含义题,注意词语含义的全面性。

17. 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6分)
答案:1养猪送猪的细节,应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为猪挠痒梳发、垫麻袋的动作描写,于心不忍的心理描写,呼唤猪娃子的语言描写,以及猪肥膘颤动晃荡的形象描写等,细腻逼真,生动形象;2:细节具体而形象地显现出人们参与粮食生产的完整过程及与粮食的密切联系,表现了爷爷奶奶对猪的深厚感情与后文大机器时代人们对粮食的态度形成对比。
解题方法:1:从细节描写的内容着手,有动作、心理、语言以及形象描写。2:写出细节描写的效果。
考点解析:细节描写赏析。谈到描写必谈描写手法,并请一定注意为什么要写细节?即细节的作用何在?

18. 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1: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2: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
解题方法:结合文章表现手法——对比,内容设置——细节描写等深切体会文章深意,多问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此类问题。
考点解析:主旨题,体现选材设题的社会关照性。
 
 
 
六、选做题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次,妈妈忽见阿必一脸狼狈相,鼻子上抹着一道黑。问她怎么了,她装作若无其事,直说"我囫囵着跌下来的,""囫囵着跌下来"用语是幼稚的创造,意思却很明显,就是整个人从楼上滚下来。问她跌了多远,滚下来多少级楼梯,她也不说清。她那时才两岁多,还不大会说,也许当时惊魂未定,自己也不知道滚了多远。
   
他是个乖孩子,只两件事不乖;一是不肯洗脸,二是不肯睡觉。
   
每当佣人端上热腾腾的洗脸水,她便觉不妙,先还慢悠悠地轻声说:"——————"等妈妈拧了一下热毛巾,她两脚急促地逃跑,一迭连声喊:逃逃逃逃逃!"总被妈妈一把捉住,她哭着洗了脸。
                                                      
(节选自杨绛《记杨必》)
请为上文续写一段阿必"不肯睡觉"的文字。
答案:无固定答案。
解题方法:所写文字必须紧扣阿必不肯睡觉,能体现人物天真、可爱等特点,并符合生活逻辑。
考点解析:续写题,要求承接前文基调与人物特点,并且符合生活实际。

20、阅读下面的文

Tags: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语文试题及..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