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治官如治家,凡事当知,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更应尽心。
B.官吏若对家人侵吞牟利的“浸渔”行为不加禁止,那就会处处受制,祸生儿席.
C.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围观态度。
D.两则忠告观点鲜明,论证方法则有所区别,前者正反说理,后者重在反面论证。
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3分)
译文:
(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4分)
译文:
(3)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8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①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旁高家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1虚,废墟。
(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2分)
(2)请欣赏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
答: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观流水兮潺湲。(屈原《湘夫人》)
(2)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体内的葡萄糖发电。我们在蜗牛壳上钻孔,把覆盖着酶的电极植入聚集在蜗牛身体和壳之间的血淋巴,也就是蜗牛的血液中。与其他类型的电池类似,我们的电池也是基于化学反应来让电子流动的;一个电极捕获血淋巴中葡萄糖的电子,之后这些电子会通过外部的回路——包括我们想要供电的任何设备——抵达相对的电极子,之后这些电子会通过外部回路——包括我们想要供电的任何设备——抵达相对的电极。在那里,电子与血淋巴中的氧反应形成水。输出的电力很微弱, 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悔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收货能量之后,蜗 牛通过吃喝会恢复体内的葡萄糖水平,就可以再次发电了。而蜗牛看来并没有 受到生物电池的伤害。
电池的输出功率受两个因素的限制:蜗牛微小身体内的葡萄糖含量,以及 葡萄糖向电极扩散所用的时间。如果医生把类似的某种装置植入人体而不是蜗牛体内,我们就能获得更强更持久的电流,因为人类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要比蜗牛的高,而且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葡萄糖补充给电极(蜗牛没有闭合的循环系统)。一个想法是用我们的生物电池基于人体的修改版来为植入医疗设备供电,例如起搏器。蜗牛不能为手机充电,但它能为微型传感器供电,这促成另一个想法——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服务。
12. 第一段主要介绍生物电池的发电的 ;第二段主要介绍生物电池的 (4分)
13. 下列对“生物电池”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血液中的葡萄糖来发电,这种电池与其他类型电池类似,也是基于化学反应让电子流动的。
B. 生物电池通过植入生物血液中覆盖着酶的电极来捕获葡萄糖中的电子,这些电子可以通过外部设备到达相对电极。
C、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便会因血淋巴耗尽而引起断电现象。
D、生物电池在利用蜗牛发电时——电子与血液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应该没有对蜗牛造成伤害。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蜗牛没有循环系统,而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电能补充给电极,可利用人体制造大功率的电池
B.可以为小型传感器供电的生物电池将肩负起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
C.随着生物电池不断更新,植入人体的心脏起搏器和其他各种医疗设备所输出的电力将更强更持久。
D.人类身体较蜗牛有一定的优势,生物电池若能用于植入人体的医疗设备,将可以造福于人类健康。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朗朗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叫盌,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盌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揽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现实浑然相凝,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急,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的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进来,我感到不详——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夗,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