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语言运用题 人们对古典诗歌的感悟,往往因为对某个词语理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不超过60字)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一词,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解释为“辉煌灿烂的阳光”比“黯淡苍白的阳光”更好,你觉得他这样理解的依据是什么?(2分)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只是”一词,有人理解为“正是”,你觉得这样的解释给诗歌的意蕴带来什么样的改变?(3分)
参考答案:(1)较之黯淡苍白的残阳,光芒万丈的太阳能够与山海、黄河等壮丽的意象相谐调,更好地表现诗中乐观向上的精神。(2分)
(2)一般以为这两句诗意境苍凉,是说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新的解释则表明正因是黄昏,才有此美景,情感积极乐观。(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的品味和鉴赏能力。一个词语的好坏主要看其是否与语境相合、是否能体现对象的特点。“白日”解释为“辉煌灿烂的阳光”和“黯淡苍白的阳光”都可以,但回到诗句中,就可以发现“高山”“黄河”“大海”都是气魄恢弘、精神昂扬的景物,那只有“辉煌灿烂的阳光”与之相合。“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不过,但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前一句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正是”二字强调景物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时才显得无限美好。两种情感截然不同,一苍凉,一昂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倦夜
苏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荒园有络纬,虚织竞何成!
【注】此诗作于儋州(在今海南省儋州市)。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
1.“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用简要的语言分析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以一个“倦”字引出下文哪些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环境特点是:荒僻(僻远、冷寂)、凄清。运用了衬托、动静结合的手法。用“一犬吠”衬托环境的荒僻;“残月”为静景,“几人行”为动景,动静结合。(意对即可)
2.诗歌以“倦”字引出投宿荒村、长夜难眠之事和所见凄凉之景;诗人想到自己常年奔波,鬓发已白,却像络纬虚织一样,由此表达了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感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小题1】这两首诗都属于 (填体裁),描写的角度分别是 、 。(3分)
【小题2】《咏蛙》这首诗主要运用何种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小题3】《约客》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句所表现的场景描绘出来。(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七绝(绝句、格律诗);形、声(或静与动)。(3分,每空1分)
【小题2】比喻(或托物言志),以蛙自喻,表现毛泽东与生俱来的大气和霸气。(3分,手法1分,作用2分)
【小题3】夸张(或对偶)。池塘边的青草因为雨水而湿漉漉的,水面上漾起薄薄的水汽,远处的梅树静静地立在夜中,蛙声清脆悠远,直入诗人心间。(4分,手法1分,场景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两首诗都是格律诗中的七言绝句。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毛泽东把青蛙本身的形象升华到如此高妙的境界,则闻所未闻。诗人用轻松而充满情趣的笔墨,通过一只小小的青蛙,却表现了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怀和壮怀激烈的宏大抱负,小中见大,举重若轻。然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贴切,丝毫看不出“故作惊人之笔”的做作。把青蛙下蹲姿态写成“如虎踞”,是非常传神的,因为蛙蹲和虎踞这两种姿态确实酷似。而“虎踞”却把青蛙身上的“虎气”凸现出来了,诗人给它赋予了“虎”的气质,这种联想的确是神来之笔。把其它“虫儿”作为陪衬的对象,合乎青蛙的活动规律,这就让青蛙的“万虫之王”形象跃然纸上,又让人陡生“意料之外、 www.91exAm.org情理之中”的感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
这首七绝前两句对仗工整,点明时令的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动中求静的意境美。黄梅、青草、池塘、蛙声、雨声,构成了独具韵味的江南夏夜之景:池塘边的青草因为雨水而湿漉漉的,水面上漾起薄薄的水汽,远处的梅树静静地立在夜中,蛙声清脆悠远,直入诗人心间。诗人描写的这种环境,看似“热闹”,实际上却反衬出一种“寂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小题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2分)“摩”字表现出山的高峻。(2分)
小题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2分)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语言中的炼字,做此类题目,规范的做法是,先解释所炼字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所炼字所在句定向翻译,然后写出这样表达的作用或效果。坚持这样做下去,你的答案有时会比参考答案还完美。
小题2:此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艺术手法,题干其实已经提示你答案了,一是“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描写之中”,用前两句阐释。二是“丰富的感情蕴涵在人物活动描写之中” 用后两句阐释。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说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题1:这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3分)
小题2:比较分析,请说出这两首诗最后一句在表达和抒情上各有何特点。(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1分),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无情衬有情,表现了朋友离去后自己心中的伤感和孤独(1分)。(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许诗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以风雨凄迷的景色来映衬心中的烦闷和惆怅.含蓄而富有感染力(3分),刘诗则是对照写景,借万里“青山”中一叶“孤舟”表现朋友的孤独寂寞和自己政治上失落苦闷,感情浓烈,言近旨远(3分)。(6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