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写?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两首诗都写到“明月”,所运用的表达技法和所起作用是否相同?试结合两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表达技法不同。白诗赋予“明月”人格化,借“明月”寄托愁思;而益诗以“明月”反衬哀情。(2分)所起作用基本相同,都是为突出诗人感情的。白诗中的“明月”被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之心深深地打动,愿将诗人对朋友的这种感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这样写,更突出了诗人对朋友强烈而深厚的情谊。益诗以溶溶月色创造一个风清月郎遥良宵,反衬和渲染哀情,以乐景写哀,使孤独、惆怅之情更显突出,更含蓄,也更深邃。(4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喜李翰①自越至
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②。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
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注释]①李翰:散文家。官至左补阙、翰林学士。②吴台:苏州,苏州有姑苏台。
【小题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3分)
【小题2】简要赏析“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对朋友长久的思念;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的惊喜。(3分。每点1分)
【小题2】使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江月人格化(1分),融情于景(1分),表现出朋友到的欣喜、欢悦(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要概括“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就要抓住诗句中的“久别”和“孤舟”这两个关键词。“久别”包含着诗人对别后朋友的长久思念,以及久别将逢的喜悦之情;而“孤舟”则体现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赏析类题的答题思路一般是这样的:判手法,析表达效果。从手法上来看,这两句都是写景的,因此有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而这两个句子,“催客醉”“向人开”都是人的行为,这就将春风和江月人格化了,赋予了春风和江月人的特点,是拟人的手法;从表达效果来看,景是欢快之景,情也应是欢快之情,表达出朋友到来的欣喜和欢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小题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抒发了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意对即可)
【小题2】诗中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
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欢乐之景与冷清之景对比。③情感对比。乐情与衷情的对比:营之乐游,今之苦叹;营之欢快,今之愁(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不单是月亮,而是面对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诗歌的首颔联多层面的表现诗人的痛苦感,其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对比,那诗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转折呢?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想通过望乡排遣,其结果没有望到自己的故乡,反而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点绛唇·雨中故人相过
[元]王恽
谁惜幽居?故人相过还晤语。话奈联步,来看花成趣。
春雨霏微,吹湿闲庭户。香如雾。约君少住,读了《离骚》去。
(1)词的上片写了词人和故人哪些动作?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湿”字渲染了什么样的环境氛围?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约朋友读《离骚》,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动作:拜访、交谈、散步、赏花。情趣:表现出词人和故人雨日闲谈赏花时轻松喜悦的情趣。(意对即可)
(2)“湿”字渲染了细雨霏霏、清冷感伤的环境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约朋友读《离骚》,含蓄地抒发了词人身在山野、心忧天下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采莲曲?采莲曲
王昌龄?白居易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小题1:这两首唐诗都写了采莲女子采莲的情景,但写得各有侧重。王诗侧重表现采莲女子?;白诗侧重表现采莲女子?;?诗更富有江南水乡的韵味,更富有生活气息。
小题2:白诗很注重细节描写,请你找出诗中的细节描写并加以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采莲时激情满怀的劳动场景;(1分)采莲时与情郎相会的情景。(1分)白诗(1分)
小题2:白诗中的细节描写是“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1分,写出“低头笑”“玉簪落水中”也可)采莲女子遇到自己的情郎,欲说还休,只是多情而羞涩地微笑,心中的喜悦写在脸上,但还是免不了心中忐忑,动作的慌乱,慌乱中头上的玉簪掉进了水中。(2分)这一细节写出了采莲女子的神态、举止,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纯真、羞涩、多情的少女形象。(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主要写采莲女子采莲时激情满怀的劳动场景。“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主要写采莲女采莲时与情郎相会的情景。白诗除了写采莲之外,还写了采莲时与情郎相会的情景。更富有生活气息。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细节描写主要包括语言、动作、心里、肖像描写等;“欲语低头笑”“搔头落水”是动作、神态描写。要答出细节描写的作用,“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纯真、羞涩、多情的少女形象。”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