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09 23:09: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小题2: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小题3: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___。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参考答案:
小题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小题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小题3:绕船月明江水寒?梦啼妆泪红阑干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易错字:
小题1:佳,阴;
小题2:抟;
小题3:妆,阑。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②破后,擘钗③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①此词约作于靖康之变后十四年。②凤凰城:汉唐长安的美称。③擘钗:语出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钗为古代妇女头饰,常充当定情信物,又或在分离时各执一半,以为将来复合之凭证,谓之擘钗。
(1)本词情感真切动人,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试举出其中两种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词是一曲深沉的时代哀歌,作者把一个普通家庭的分离与北宋王朝的灭亡结合起来写,既抒写了亲人离散、无由寻觅的离情别绪,又寄寓了沉痛的家国沦落之感,也表达了主人公渴望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意对即可)
(2)①借喻。以“凤凰城破”喻指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②用典。借用“擘钗破镜”两个典故来说明一家人在国亡后的离散。
   ③衬托。借杜鹃啼声之悲来衬托主人公心中之悲。
   ④以小见大。本词表面是写国破后一个家庭的悲剧,实际写出了一个民族的悲剧,国家的悲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越?台?怀?古①
[元]萨都剌
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②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
【注】①越台:在今福建闽侯县冶山上,汉闽越王无诸曾在冶山前建都城,开辟闽疆,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人物。此诗为作者在福建任闽海廉访知事时作。②风尘:此处指污浊的场合,即指官场、腐朽的上层社会。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 ?


参考答案:(1)本诗通过怀念汉闽越王,寄托了作者壮志难酬、抑郁不舒的苦闷。
(2)这首诗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来抒写自己的情感。如颔联和尾联分别以傍晚时分站在山上所见到的凄凉秋景,来抒写自己内心的哀伤,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
?、?、?三大类。


参考答案:诗歌?风?雅?颂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小题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绘了一幅水天空阔,烟笼雾锁的色彩暗淡的画面;寓情于景,烘托词人和朋友分别之际的黯然与惆怅;为下文“江头未是风波恶”做铺垫。(3分)
小题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高山埯埋了一半。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小题2: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点评:阅读诗歌,把握其思想感情,要抓住标题。据标题“送人”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词(且题目中也提示:这首词以“送人”为题)。如果知道了这首词是送别词,那么词中所描写的“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等意象的含义就容易把握了,词人所表露的丰富、复杂的情感(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也就更加容易解读了。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如,要分析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蕴涵的思想感情,回答“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一问,我们只要抓住最后两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再结合全词来分析就可得出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因为这首词的上片是描写句,寓情于景;下片是抒情句,它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引发提升的,直抒胸臆,是全诗的重心所在。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