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其他题 古诗文填空。(8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薄雾浓云愁永昼,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5)_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
(6)__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7)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参考答案:(1)渚清沙白鸟飞回(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3)可以横绝峨眉巅(4)瑞脑销金兽(5)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6)舞榭歌台(7)君子生非异也
本题解析:注意易错字:渚、清、涂、殍、巅、瑞、销、纶、樯橹、榭、生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武昌阻风
〔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9、小题1:“无穷归思满东流”一句历来为后人所赞赏,试分析其中“满”字的妙处。(5分)
小题2:有人说诗歌的三、四句与一、二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些相悖,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试做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满,极言其多(1分),此句中 “满”字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眼前之景,将归家的愁思比作东去的流水(2分),让读者清楚地感受到诗人的那种浓郁的思家之意(2分)。
小题2:不同意。(1分)。诗中一二句抒发的是诗人旅居他乡的思归之情,三四句写诗人去江边赏花看景,其目的正是为了排遣自己阻滞武冒所引起的乡思和愁情(2分)。说看飞花忘却归思,这是正话反说,以闲适写哀愁,恰恰是对一二句所要表达思乡之情的一种强化,传达出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2分)。使诗更显得构思精巧,含蓄委婉(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点出?
或描绘了…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
第四步:作用?或增强了感染力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诗中诗人先写因旅居他乡而产生思归之情。接着三四句作者不说自己为排遣愁绪,去江边赏花,却说看飞花忘却归思,正话反说,使诗歌含蓄又有了变化。此时抒写江上行舟,途中遇风,阻滞武
昌所引起的乡思和愁情。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归燕诗
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被罢免宰相之后,时朝政大权由李林甫把持。②眇:小。
小题1:简要分析诗中的归燕形象。(4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燕子虽然弱小,但对春天有着执着的向往与追求;(2分)它为筑巢不辞辛苦,日夜劳作,而且安分守己,不与鹰隼相争。(2分)
小题2:表达了自己不辞辛苦、不争名利报效国家的一片忠心,(2分)也流露出对遭受权臣排挤的牢骚与不满。(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诗为咏物诗,咏叹对象为“归燕”,鉴赏此类诗歌,应注意从物与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咏物诗通常采用拟人的修辞的手法或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此诗亦为张九龄借归燕来表达自己的忠心和苦闷的诗歌。此题考查考生对归燕的形象的把握,要注意的是题目问的是燕子的形象,不可答成诗人的形象。首联“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表明海燕虽然渺小,但依然乘着春风暂来追逐春天,颔联和颈联表明燕子为在华堂筑巢不知辛劳,任劳任怨,尾联直抒胸臆,表明燕子安分守己,不与鹰隼争斗。
小题2:此题承接第一题而来,问的就是作者借归燕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注解,可知此诗为自喻诗。那么辛劳筑巢的归燕就是一心为国为民、忠心耿耿报效国家的张九龄,而最后一联即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不与李林甫争权夺利却被罢相的无奈和郁闷。
【诗歌赏析】
诗从海燕“微眇”写起,隐寓诗人自己出身微贱,是从民间来的,不像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乘春亦暂来”句,表明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如燕子春来秋去,是不会久留的。中间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作窠,来隐寓自己在朝廷为相,日夜辛劳,惨淡经营。“绣户”、“华堂”和“玉堂”,都是隐喻朝廷。末句是告诫李林甫: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你不必猜忌、中伤我,我要退隐了。当时大权已经落在李林甫手中,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他不得不退让,实则并非没有牢骚和感慨。
首联“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海”,在中国古代,把比较宽阔的水域均成为海。“海燕”即指燕子。“微眇”这里是指卑下,或者低贱之意。诗歌首先从海燕“微眇”写起。据相关资料记载,作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是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因而遭到李林甫等毁谤,从此以后,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在开元二十四年那年被罢相。对此,我们可以认为,诗人在此借“海燕”之“微眇”(细小)来隐喻自己微贱之身,暗含着不像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对句“乘春亦暂来”,这一句承上“海燕”而来,表面是说,海燕乘着春天的美好时光而来,即使时间不长但也来了。这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人借燕子的春来秋去来暗示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一个“暂”字,不仅说燕子也已经来了,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来朝为官时间不长。这一联,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为民做事,忠于朝廷的情怀。
颔联“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这一联承上联想“燕子”而来。出句“岂知泥滓贱”中,“泥滓贱”喻指李林甫之类的小人。燕子衔泥筑巢,而不知“泥滓”之贱。这里,诗人借此暗示自己对李林甫这样的小人还认识是不太清楚。一个“贱”字,不但写出了李林甫这样的卑微,也表现出诗人对李林甫之流的厌恶。出句“只见玉堂开”,“玉堂”即玉饰的殿堂,亦为宫殿的美称。此暗指朝廷。这里,诗人以燕子出入“玉堂”之中,衔泥作窠的辛苦,比喻自己在朝廷为相而日夜辛劳之状。诗人以物喻人,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蓄蕴藉,不但引起读者的思考,而且也给读者以审美想象的空间。
颈联“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这一联紧承颔联中的“玉堂开”而来。在对偶中,具体表现出自己为朝廷效忠和大度的胸襟。诗句中的“绣户”、“华堂”和前面的“玉堂”都是隐喻朝廷。“双”即指诗人和李林甫两人。“时双入”即每天双双(指诗人和李林甫)进入朝廷。这里,诗人表现了自己没有把李林甫当成有敌意的人,从而表现出诗人为了朝廷而忘记个人的私事,也表现出诗人为朝廷、为国家而所具有的开阔心胸。出句“华堂日几回”中的“日几回”即每天进出几次。这里,诗人通过数量词表明了工作的繁忙景象——来去匆匆,更表现出对朝廷忠心耿耿。
尾联“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这一联集中表现出诗人对朝廷的忠诚而忘却自己之情。出句“无心与物竞”,意思是说,我没有心思和精力与外物竞争,实际上表明了诗人尽心工作,为朝廷效力。末句“鹰隼莫相猜”, “鹰隼”即指“鹰”和“雕”,也泛指猛禽。这里,诗人表面写的“猛禽”,实则是诗人在告诫李林甫之流,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也许哪天我要退隐了)。“相”即一方对另一方,动作有另一方发出的。那时候,朝廷大权已经落在李林甫手中,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不得不退让,但心中不无牢骚和感慨。这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吊张曲江序》中称张九龄被贬之后说:“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可见,诗人张九龄在面对强敌对手时,清醒与明智,也看出张九龄在文学创作中的巧妙——以物喻人,含蓄蕴藉。
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如“轻缣素练”(张说评张九龄语)一般。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既写燕,又写人,句句不离燕子,却又是张九龄的自我写照。作者的艺术匠心,主要就表现在他选择了最能模写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诗不离燕子,但又不黏于燕子,达到不即不离的艺术境界。[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甘草子?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景象:
原因: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参考答案:(1)秋暮、衰荷、乱雨、冷月?“无侣”(或“单栖”)
(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
本题解析:(1)上片写女主人公池上凭阑的孤寂情景。秋天本易触动寂寥之情,何况“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比喻贴切,句中“乱”字亦下得极好,它既写出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色,间接地,还显示了凭阑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紧接着,以顶针格写出“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两句。词连而境移,可见女主人公池上阑边移时未去,从雨打衰荷直到雨霁月升。雨来时池上已无鸳鸯,“冷彻鸳鸯浦”即有冷漠空寂感,不仅是雨后天气转冷而已,这对女主人公之所以愁闷是一有力的暗示。
“池上凭阑愁无侣”一句收束上意,点明愁因
(2) 此词妙结尾二句别开生面,写出新意:“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荷塘月下,轩窗之内,一个不眠的女子独自调弄鹦鹉,自是一幅绝妙仕女图。而画图难足的,是那女子教鹦鹉念的“言语”,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其“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实为婉曲含蓄。鸟语之后,反添一种凄凉,因鸟语之戏不过是自我安慰,又岂能真正遗志空虚。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按要求作答。(8分)
虞美人?梳楼?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注释】“蒋捷”生活在南宋末年。
小题1:首句两个“丝丝”一词的韵味。(3分)
小题2:李煜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皆运用生动的比喻使无法捉摸的愁情具体化、形象化,那么蒋捷在本词中“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是怎样写“愁”的呢?(2分)
小题3:杨慎《词品》中说:“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蒋捷的这首词达到到了“平淡入妙”的境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举例简析作答。(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丝丝”这一叠词(1分),看似平常,其实颇见巧妙,从音调上讲,这个叠词协畅自然,念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1分)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绘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暗衬倚栏人愁绪的万缕千丝。(1分)
小题2:“藏”有藏不住、飘出之意,暗含“愁”之多。楼儿忒小,因而愁已经藏不住了,要摆脱小楼的羁绊。(1分)“楼儿忒小”以空间的大小来喻愁之多少,妙用比喻手法。把无形的愁思化作有形的事物,化实为虚。诗人化抽象为具体,巧妙表现了愁情的深重。(1分)
小题3:同意这种说法。全词除“海棠”句外,皆不事藻饰,不事设色,句句明白如画,自然流畅,可谓“平淡”。(1分)但这种用笔,看似平淡,却意蕴深婉,如,“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去觅归舟”两句,词人写愁,不写愁多,只说“楼忒小”,如此“平淡”的语言,使无法捉摸的愁情具体化、形象化,愁之多,愁之浓重,不言而喻。(1分)“几度”一句,特设“云”、“舟”以写归思,下字运意更见新巧:不说自己思归,却说“愁”飞出小楼,随云驾雾去“觅归舟”,且以“几度”加倍表现,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感情色彩显得更浓重。(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丝丝”是叠词,叠词起强调作用,能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
小题2:“楼儿忒小不藏愁”,同样是运用了比喻手法来写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
小题3:本词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词中匠心独运,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很少,凸显的是平淡之本色,这是本词艺术之最大特色。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