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十)
①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 ④兵革不休,土民罢弊 ⑤不信功臣,不亲士民 ⑥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④⑤⑥ 小题3: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 B.天下百姓虚心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体现秦统一天下顺乎民心。 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 D.秦王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变,仍自以为是,以诈力统治天下,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1)自己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呢?
(2)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
本题解析:
小题1:高为意动用法,认为高,即重视。
小题1:②⑤⑥概括了其暴政亡国的几个方面。
小题1:秦始皇统一天是大势所趋,只是其暴政使得人们纷纷起义。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点为:(1)“何”和被动句各得1分,句意通顺得1分。(2)“易” “是”各得1分,句意通顺得1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戮没(méi) 揕击(zhèn)变徵(huī)樊於期(wú)
B.淬火(cuì)唱和(hè)瞋目(chēn)夜缒而出(zhuì)
C.自刎(wù)忤视(wǔ)厚遗(yí)夏无且(jū)
D.剑鞘(qiàn)箕踞(jī)目眩(xuán)佚之狐(shī)
小题2:下来各组加点的词语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薄弱 / 泊位卑鄙 / 匕首阙秦 / 乐阙
B.偏袒 / 地毯游说 / 劝说逢迎 / 逢孙
C.氾南 / 模范拜谒 / 偈语创伤 / 创造
D.仓猝 / 士卒肄业 / 肆虐衣冠 /冠军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
小题4: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B.毛色日益衰,志气日益微(衰微,弱)
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暗中,秘密地)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小题5:下来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秦王必说见臣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秦王还柱而走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小题6:下来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又前而为歌曰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小题7:来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荆轲顾笑武阳 /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B.既已,无可奈何 / 既克,公问其故
C.轲自知事不就 /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图穷而匕首见
小题8:下列关于先秦历史散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与《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B.《国语》我国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1卷,其记人叙事以记言见胜。
C.《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国“四史”之一,西汉司马迁著。
D.《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现代有许多生动的故事如《鸡鸣狗盗》、《狐假虎威》即出于此书。
小题9:对下列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不同
小题10:下列对文章内容所作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的情节依次可以概括为“厚遗蒙嘉——图穷匕见——顾笑武阳——倚柱笑骂”四个场面。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寥寥几句,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C.“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D.文章高潮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虎胆。“倚柱笑骂”,绘形绘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D
小题6:A
小题7:D
小题8:B
小题9:B
小题10:A
本题解析:
小题1:选项A没(mò),徵(zhǐ),於(wū);选项C刎(wěn),遗(weì);选项D眩(xuān),佚(yì)。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此题全都来自课本,考核的重点是生僻字和形声字误读,这两类字要特殊记忆,也是字音考核的难点。
小题2:选项A bó,bǐ,quē/què;选项B? tǎn,shuì/shuō,féng/páng;选项C? fán/fàn,yè/jì,chuāng/chuàng;选项D cù/zú,yì/sì,guān/guàn。这是一道考核多音字的题目,注意一些字在文言文中的特殊读音,此题答案有问题,待商榷。
小题3:谢:道歉。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实词注意积累,尤其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
小题4:微:稍微。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实词注意积累,尤其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
小题5:选项A 说——悦;选项B 卒——猝;选项C 还——环。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就是一道专门考核通假字的题目,通假字要注意积累,通假主要有同音通假和形近通假。
小题6:例句和选项A是名词作状语,选项B和选项C是名词动用,选项D是意动用法。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考核的是词类活用,平时要注意积累,探究规律。
小题7:选项A“顾”,回头看;选项B“既”,已经;选项C“就”,成功;选项D“见”被/出现。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实词注意积累,尤其注意一词多义的词语。
小题8:《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小题9:①②为定语后置句,③为省略句,④是被动句。古汉语中要求掌握的句式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句、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要归纳整理,寻找规律。
小题10:这是一道文章内容分析的题目,顺序应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
【参考译文】
到了秦国以后,(荆轲)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重重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好话道:“燕王实在害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发动军队来抵抗大王,愿意让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和其他诸侯并列,像秦国的郡县一样交纳贡品和赋税,守住祖先留下的国士。燕王惶恐畏惧,不敢亲自前来陈说,谨斩下樊於期的头,并献出燕国督亢的地图,装在匣子里封好,燕王在朝廷上举行过大礼,派使臣前来向大王禀告。一切听从大王的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这番话,非常高兴,便穿上上朝的礼服,设置九宾大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两个人按次序进人。走到台阶前,秦武阳脸色突然变了,害怕起来,秦国的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冲武阳笑,上前替(他)谢罪说:“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把秦武阳拿的地图送上来。”
荆轲把地图取来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了。(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拿起匕首向秦王刺去。还没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大惊,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只抓住剑鞘。一时惊慌得厉害,剑又插得紧,因此未能马上拔出来。
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大臣们惊慌发呆,事情发生得突然,不曾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制度,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不能携带任何武器;许多侍卫虽然手持兵器,但都守候在大殿之下,没有大王的命令他们是不能上殿的。秦王正在危急之中,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能追逐秦王,大臣们仓猝间又惊慌又着急,没有武器来攻击荆轲,便用空手共同和荆轲搏斗。
正在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赶忙用他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去。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左右的人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大王把剑推到背后拔!” 于是(秦王)拔出剑迎战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伤残倒地,于是举起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掷去,没有击中,中在柱子上了。秦王又砍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荆轲自己知道任务无法完成了,便靠在柱子上笑,(他)两腿张开坐着傲视着对方骂道:“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要活捉你,强迫你订立一个条约来报答燕国的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了荆轲。秦王(吓得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小题1:上述材料阐述了孔子对“君子”的一些看法,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如何对待自己?(6分)
答:?
?
?
小题2:请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关于“君子”的言论,简要谈谈你对“君子”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答:?
?
?
参考答案:
小题1:
答案示例:孔子认为,君子不要为他人不了解赏识自己而苦恼生气,最关键的是自己要有能力,有本领。自己能力强了,做事情就可以靠自己了,否则只能事事依赖他人,那样的人算不上是君子。现在这个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没有一技之长,凭自己根本无法立足于世。有些人,找不到工作,整天无所事事,就认为所有的人都不了解他,这个社会抛弃了他,怨天尤人,自甘堕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是君子了。还有些人,无德无能,只好依附于人,投机取巧;或者偷抢骗劫,违法乱纪,成为社会的跳梁小丑,还谈何君子之德呢?
小题2:
君子是自我修养的一种标准和从容不迫的风度,始于人格与内心的安静、坦然、仁厚、宽和、富足、圆满。要不忧惧、不怨天尤人、不患得患失。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庄子说,君子之交淡若水。看今朝,舍已为民、公正廉洁、坦然无私、扶贫济困、度量广博、行为自律、自觉觉他、助人为乐、成人之美,乃是君子。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对名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理解准确,表达通顺。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名句不能停留在记住句子的基本要求上,而应该是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并有自己的看法。
小题2:对经典哲理要多积累,要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认识,答题要观点鲜明,结合现实分析,语言要准确、简明、连贯。注意字数要求。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①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②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俯楷高官昱爵。③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生员。
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面:当面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1)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2)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