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四)
A.会倪以书抵孝庆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B.诸军乃可安行无虞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C.统制田俊迈已为敌擒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而母立于兹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 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士兵,进军逼近泗州城。(3分。注意“飨”“薄”的词义,把握“激以忠义”的语序)
(2) 很快就有淮平知县用绳子吊下城墙请求投降,于是东西两城都被攻克。(3分。“旋”意为“马上”;“缒”意为“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见《烛之武退秦师》])
(3) 宿州虽然没攻下来,但兵家胜败并不一定,怎么能马上就自认失败。(3分。注意“虽”“遽”两个虚词的义项。“常”意为“固定,确定”[见《师说》“圣人无常师”];“挫”意为“失败”)
本题解析:
小题1:(克:限定,约定)
小题1:(两个“被”均作介词,表被动。A前一个“以”,介词,表凭借;后一个“以”,介词,因为。B第一个“乃”,副词,才;第二个“乃”,副词,却,竟然。D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同“尔”代词,你的。)
小题1:(③说明毕再遇心系国家,不计名利,④说明毕再遇以身许国,视死如归)
小题1:(此时陈孝庆已接到班师命令,毕再遇决心“自御之”,所以两部会合截击金军不合实情)
小题1: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父亲毕进,积累官阶做到武义大义。毕再遇靠父亲恩荫补授官职,隶属侍卫司马,武艺超人。孝宗召见他,十分高兴,赏赐给他战袍、金钱。
开禧二年,下诏进行北伐,让殿帅郭倪招抚(收复)山东、京东,派遣毕再遇与统制陈孝庆攻取泗州。毕再遇请求挑选新刺字的敢死军作前锋,郭倪将八十七人交给他。招抚司限定日期进军,金国人听到消息,关闭榷场、堵塞城门加以防备。毕再遇说:“敌人已经知道我方出师的日期,打仗要出奇制胜,应当提前一天出其不意。”陈孝庆听从他的建议。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士兵,进军逼近泗州城。泗州有东西两座城,毕再遇命令将兵器旗帜船只在石屯下排开,像是要攻打西城,自己却带领手下士兵从陟山抄近首到达东城南角,率先登城,杀敌数百人,金国人大败溃散,守城的人打开北门逃跑。西城还在坚守,毕再遇立起大将旗帜,喊到:“大宋毕将军在这里,你们是中原的遗民,应该赶快投降。”很快就有淮平知县用绳子吊下城墙请求投降,于是东西两城都被攻占。郭倪来犒赏士兵,拿出加盖皇上印玺的刺史牙牌授给毕再遇,毕再遇推辞说:“国家在黄河以南有八十一个州,如今攻下泗州两座城就得到一个刺史的职位,在这以后拿什么来奖赏?况且招抚能从朝廷得到几个牙牌来?”坚决推辞不接受。不久授任环卫官。
郭倪调遣李汝翼、郭倬攻取宿州,又派遣陈孝庆等增援他们。命令毕再遇带领四百八十名骑兵做先锋攻取徐州,到达虹地时,遇到郭倬、李汝翼的士兵裹着伤口回来,询问他们,回答说:“宿州城下大水漫延,我军失利,统制田俊迈已被敌人捉住。”毕再遇督促士兵急速前进,到灵壁驻扎,遇到陈孝庆带兵驻留在凤凰山,正准备撤回,毕再遇说:“宿州虽然没攻下来,但兵家胜败并不一定,怎么能马上就自认失败!我奉招抚的命令攻取徐州,从这里经过,宁愿死在灵壁的北门外面,也不愿死在南门外。”恰好郭倪有信送达陈孝庆,命令撤退,毕再遇说:“郭倬、李汝翼的部队溃败,敌人必定追击,我应当自带部下阻击他们。”金军果然派五千多骑兵分两路追来,毕再遇命令二十名敢死士兵守卫灵壁北门,自己带领士兵冲入敌阵中。金国人见到他的大旗,喊叫说“毕将军来了”。于是逃遁。毕再遇手中挥舞双刀,渡水追击,杀死敌人特别多,铠甲衣裳都染成了红色,将败军追杀了三十里。各路军离开灵壁,只有毕再遇留下不动,估计大军走出二十多里,就放火烧了灵壁。将领们问:“夜里不烧,今天白天烧,为什么?”毕再遇说:“夜间火光会照见我军虚实,白天时浓烟尘埃弥漫什么都看不见,敌人已经溃败不敢靠近,各路军马才可以安全行军不用担忧。你们哪知道进军容易撤退却难呢?”
嘉定元年,授任左骁卫上将军。和议达成以后,多次上疏请求退休归乡,皇上赐诏书不允许,授任保康军承宣使,下诏奖励表扬,随即命令他兼领职务奏论政事,提举佑神观。六年,提举太平兴国宫,十年,从武信军节度使职位上退休。去世时,享年七十岁。赠官太尉,累积赠官为太师,谥号忠毅。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生几何? 几何:怎么样
B.采之欲遗谁? 遗:遗留
C.忧伤以终老? 终老:度过晚年,甚至去世
D.何以解忧? 何以:为什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方夺取越族各部落的土地,以为那就是桂林郡和象郡。)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销熔这些刀箭,用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
C.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D.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步行到华山当道士。)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指?喻
(明)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①刺状,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选自《逊志斋集》)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色渥然渥然:红润的样子。
B.以示人示:告诉。
C.而傅以善药傅:同“敷”。
D.岂特疮痏之于指乎特: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今疾且成彼且奚适哉
B.而终为大患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C.而寓于不可见之初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D.则宜以拇病为戒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层次清晰,构思谨严。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阐发道理,叙事贵在简练而又生动,哲理则富有警策,有独到之见。同时两者间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B.本文取譬设喻,借喻立论。文章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阐明“防微杜渐”的道理:天下之事,常发生在至微之处,因为忽略轻视,终成大患。
C.本文不以文采词藻炫耀,不发空泛的议论,而是从实际出发,同时又有因小见大的深度发掘。从小事发端,深意在于治国,文意深远。
D.本文含有针砭时弊的意味。国家处在“疲敝之余”,官吏又“戕摩剥削”,更加速了小患的发展,这样的问题只能是“幸其未发”。对于这一切,作者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B(示:给……看)
小题2:D (表承接,就,那么;表转折,却。A将,将要; B表转折,却;C在,介词)
小题3:D(文章是给筹谋治国大计的人的提醒与警戒,但“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无中生有,属过度解说。)
参考译文:
指喻
方孝孺
浦阳的郑仲辨先生,身形强壮,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从来不曾生过病。一天,他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疹子,鼓起来像粟米一样大,郑先生对它有些疑惧,把疹子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子肿得像铜钱般大,他更为担忧,又给别人看。看的人仍像先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满满一把才握得住,靠近拇指的食指都被它牵扯得疼痛起来,好像刀割针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脊梁骨没有不痛的。郑先生担惊受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种奇特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它的实际情况是全身的病痛,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后,要十多天才能治好;现在这病将近形成了,没有三个月是不能治好的。一天治得好的时候治疗,用点燃的艾草熏熏就可以了;要十多天才治得好的时候治疗,用药物仍可治好;到它已经形成了,严重时会蔓延到肝膈,轻的话也将使这只手臂残废。不设法从内部治疗,病势不会停止发展;不设法从外部治疗,疾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先生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才好,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情,通常发生在极细微之处,但最后酿成巨大的灾难;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最后会发展到无法处理的地步。当它容易处理时,人们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视它而不去管它;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时间,耗尽精力,才仅仅把这祸患克服,天下的事,像这拇指的,真是太多了。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萌发在一般人不去担忧的地方,又隐藏在看不到的苗头之中,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轻视它,这才是君子们所深深惧怕的。
从前的天下,有像郑先生那样强壮无病痛的吗?爱天下的人,有像郑先生那样爱惜自己身体的吗?但足以成为天下祸患的,哪里只是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疹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疹不曾轻视它,只是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几乎酿成大病。再说,本来人们总是以非常疏忽的态度来对待祸患,再加上民生凋敝之后,官吏们仍在残害剥削百姓而加速了祸患的到来,这种情况是很严重的;侥幸于问题没有发生,就认为没有忧患不知畏惧,这真能说是聪明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会是久居平民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多次折断手臂就会成为治疗折臂的良医。”郑先生以后如果做官的话,就应该以大拇指长疹子的事作为“谋国”的借鉴。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写。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丁丑,俞填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填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填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谍,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成在,喜曰:“噫!我目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填,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日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成顿首称善。(选自明·谢黄《后鉴录》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1)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参考答案:(1)D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