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1)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3)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解释下列词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感慨系之矣( )
②终期于尽( )
③或取诸怀抱( )
④向之所欣( )
⑤夫人之相与( )
⑥况修短随化( )
⑦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面文字着重议论了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与“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宜悉王诸功臣
B.沛公欲王关中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八方归附,四夷来王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接交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籇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馋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属:写,撰写
B.遂通五经,贯六义/贯:贯通
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拟:打算
D.安帝雅闻衡善术/雅:平常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C.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
D.宦官恐其毁己?,皆共目之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B.举孝廉不行
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D.伺者因此觉知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因入京师,观太学
②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B.①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②衡乃诡对而出因以讽谏?
C.①因以讽谏
②以精铜铸成?
D.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②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5.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B.饰以籇文山龟鸟兽之形
C.验之以事?
D.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方山子①传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日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注]①方山子:即宋陈慥,字季常。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间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崇
B.晚乃遁于光、黄间——遁:隐居
C.余既耸然异之——耸:通“怂”,惊讶
D.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吾尝跛而望矣
B.过岐亭,适见焉——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亦足以富乐——奚以知其然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是个隐士,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文中几次写他的一些旧时往事,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前后两种生活的对比来丰富其形象。
B.作者描写自己与方山子一起射猎和论兵的情景,旨在表现方山子并非真正的隐逸之士,随时准备驰骋于当世。
C.末段以光、黄间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衬托方山子,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异人的生活的向往。
D.作者与方山子之间有微妙的情感联系,“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一句与苏轼被贬黄州相照应。本文也可以说折射了作者在黄州的一种心态。
4.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