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2 10:48:2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诗歌鉴赏: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①小池塘。翻空②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③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④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⑤一日凉。
  注释: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
①乱蝉——形容蝉声嘈杂.衰草--枯萎的野草。②翻空——在空中翻飞。
③蕖——荷花的别名。④殷勤——形容雨能体贴人意,下得及时。
⑤浮生——古时认为人生世事虚浮无定,故称。
1、对这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的是夏末初秋时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通过对雨后乡村充满野趣的景色的描写和对作者形象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
B、词作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运用了拟物的手法,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喜悦。
C、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这样写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D、“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达了诗人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趣。
2、词的上片,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1)写景的角度: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来写景;远近结合(由远而近);仰看俯察,动静结合,描写了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只答其中的两点即可给满分。)
  (2)写出了景物既开阔深邃,又清幽淡雅的特点,充满了乡村的野趣。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池塘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天空中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共同组成了一幅美丽清新的图卷。(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行香子》一词,通过记述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境界,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山居杂颂
饶节①
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②明。
独木自横人不渡,隔溪黄犊转头鸣。
[注]①饶节(1065~1120年),字德操,一字次守。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中年出家,法名如璧,自号倚松道人。陆游谓其诗为“近时僧中之冠”。②衮衮,旋转翻滚的样子。
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5分)
小题2:这首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诗人独立溪边倾听流水的声音,沉迷于美好的山野之中,不知不觉日光已照到了小溪中央。(3分)②表达出诗人热爱山居生活、超然自得的感情。(2分)
小题2:①动静结合。静态的独木桥与 动态的流水、滚动的波光相映。
②以动衬静。潺潺的流水声、牛犊的低鸣更显出山野的宁静。
③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溪流、木桥等出自视觉,水声、牛鸣来自听觉。
④合理安排空间顺序。从小溪到木桥,再到对岸,由近及远。
(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一切景语皆情语” ,“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明”本诗通过描写溪水流动声和太阳倒映溪水中央的明亮,小舟独自横在水中无人和溪水对面的黄牛犊转过头鸣叫展现一幅恬静优美的自然画卷,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
小题2:本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很多,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可结合诗歌本身举例阐述。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瞑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①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小题1:这是唐代诗人吴融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它一共有四联,依次称为首联、???。(3分)
小题2: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小题3: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颔联、颈联、尾联(答对1个1分,若顺序错、写错字则不得分,共3分)
小题1:(3分)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1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2分)【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小题1:①惜春之情。(1分)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元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1分)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1分)。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1分)
③故国之思。(1分)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愁怀所在。(1分)


本题解析:小题1:颔联、颈联、尾联。( 顺序不能错)
小题2:反衬的表现手法。早春季节,忽然望见邻家墙头上伸出一枝俏丽的花朵,作者正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忧愁、苦涩的滋味。
小题3:(1)惜春之情。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爱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也看不了得多少时间。
(2)流离之苦。诗人飘零在外,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缘分如此短浅,令人倍觉难堪。
(3)身世之悲。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杏花,当会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这里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报春使者,转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4)故国之思。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那一片蒙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指中国)大地上。浮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注于朝中。末尾这一联想,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
严羽
天涯十载无穷恨,老泪灯前语罢垂。
明发①又为千里别,相思应尽一生期。
洞庭波浪帆开晚,云梦蒹葭②鸟去迟。
世乱音书到何日?关河一望不胜悲!
注①明发:明早出发。②蒹葭:初生幼嫩的芦苇。
小题1:本诗写的到底是“逢”还是“离”,二者有何关系?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2:作者在其《沧浪诗话》中说,诗歌要富有想像,才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小题1:首联先写久别重逢的感伤,下文则主要写别离的痛苦,写“逢”是为了突出“离”:逢为实,离为虚;逢为次,离为主。
小题2:本诗的主要笔墨用于渲染为写离情别恨而虚设的情景上。尤其是颈联和尾联,诗人代友人郑氏想像归来重逢之艰难。千里离别,道阻且长,路上该有多少艰辛?动乱年月,朝不保夕,他年会有再见之日?“关河一望不胜悲”,胜关河何以令人悲?诗人并未明说,而留给读者去想象,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以“无穷恨”开篇,又以“不胜悲”作结,首尾呼应,显得沉郁悲凉。那种动乱年月与友人难得相逢又仓促别离的悲怆之情,便都在这无限的想像空间中表现出来了。


本题解析:
小题1:由题目“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和首联可知本诗实写相逢,由后三联可以看出是作者想象的离别之苦。由此可得出答案。
小题2: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联为实写,后三联为虚写。联想和想象是虚写中的主要手法,虚实结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结合后三联不难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