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义。
①披草而坐?
②意有所极?
③外与天际?
④箕踞而遨?
⑤穷回溪?___?
⑥故为之文以志?
参考答案:①分开
②到
③接
④游戏
⑤穷尽
⑥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两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灿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天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湮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卷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吏裴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流辈咸推之/推:推举
B.既罹窜逐/罹:遭受
C.转尚书礼部员外郎/转:调任
D.例移为柳州刺史/例:按旧例
2.对下列句子加粗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元少聪警绝众/聪警:聪明敏悟
B.精裁密致/精裁:精选体裁
C.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绝域:死地
D.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师法:学习方法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蕴骚人之郁悼②楚之同姓也
B.①下笔构思,与古为侔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C.①请以柳州授禹锡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①宗元谓所亲曰②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六组,全都表现柳宗元的为人及其才学的一组是( )
①下笔构思,以古为侔
②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③既罹窜逐,涉履蛮瘅
④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⑤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
⑥著述之盛,名动于时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或评价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从小就很有才华?,擅长写两汉体式的诗文,精心构思,文采斐然。
B.柳宗元在王叔文掌权时期,曾被引入宫禁商议大事,不久王叔文失败,柳宗元等七人被贬逐。
C.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当地有用人作抵押借钱的陋俗,如果过期未能还钱,抵押的人就被钱主没收为奴婢,柳宗元革除这种陋俗,并自己出钱将这些人赎回,送还他们的父母。
D.作者十分赞赏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才华,而对柳宗元在政治上的才华没有表现出来就遭贬深表同情,对此十分愤慨。
6.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吏裴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A
3.C
4.B
5.D
6.(1)我和刘禹锡是亲密的朋友,怎么忍心看他们母子这样(落到这个地步)呢?
(2)观察吏裴立为柳宗元料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儿女返回京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遡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因:就、随之。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侈: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制: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赡:足。
2.通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语气助词。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张网以伺,犹言陷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黑白相间。
D.则盍反其本矣!/盍:通“盖”,“何不”的合音字。
3.加粗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盖亦反其本矣!/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4.对本段内容层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三段开头至“罔民而可为也?”为第一层,论无恒产导致民乱政暴,正面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奚暇治礼义哉!”为第二层,古今对比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C.“王欲行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第三层,正面阐述怎样“制民之产”并教育百姓。
D.选文第三段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因此,对作为统治者的齐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述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5、翻译下列句子。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B
4.A
5.(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2)?希望夫子(或者先生)辅助我的达到我的志愿,并用易懂的方法来教导我。
? (3)?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调转我的车走回原路啊,趁着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4)?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 文,完成后面习题。
《雪涛阁集》序(节选)?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tīng)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句意:牡丹花中的革呈红和鹤翎等品种,就不能不呈现出与左紫、溪绯等品种不同的样子)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才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倡亿和,优人驺从,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音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何也?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序。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注]①《雪涛阁集》,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料,字进之,号渌萝山人,湖南桃源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媸:丑恶
B.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袭:穿(衣)
C.务矫今代蹈袭之风?矫:矫正
D.为脱其粘而释其缚?释:解释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故草木之无情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B.有才者屈于法?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C.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有以平而传者?作《师说》以贻之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没有受文章体裁的束缚,先淋漓尽致地阐明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而在最后才落脚文题。
B.首段作者先从正面立论,说明文章“必变”的道理;然后以驳论的笔调,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
C.在论及“复古”时,作者照应首段的驳论,批驳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对近代文人予以了全盘否定。
D.最后一段,作者用创新的文学观评论江进之的诗文创作,既使前文论证得到进一步印证,又起到照应标题的作用。
9.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语段断句。
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参考答案:6.D
7.B
8.C
9.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本题解析:6.释:放下,舍弃,解除。
7. A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代事理。C项助词,“为……所”表被动;名词,处所、地方。D项因为;用来。
8.对近代文人并没有全盘否定。
9.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雪涛阁集》序(节选)参考译文:
文章不能不发生由古代到当代的变化,是时势使它这样的。它的美好或丑恶的品质的形成,不是由于追随少数人的眼光,而是由于追随时势的变化。所以即使是没有情感的花草树木也要有所变异,牡丹花中的革呈红和鹤翎等品种,就不能不呈现出与左紫、溪绯等品种不同的样子。只有认清时势的人才能像防止河堤溃毁那样防止文章的衰败,从而洞察文章一定变化的规律。古代有古代的时势,当代有当代的时势,沿用古人话语的遗迹并且假充为高古,这就像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那样可笑。
近代的文人,开始提倡复古的理论用来超过宋人。复古是对的,但是他们已经到了把抄袭当作复古的地步,模拟前人字句,追求与古人勉强相合,放弃眼前景物不写,而去拾取前人陈腐失真的文辞。有才能的人被旧的体式所屈服,不敢施展自己的才能;没有才能的人也可以拾取一两句不切实际的话语,拼凑成诗。聪明人受这种习气的牵制,愚笨的人喜欢这种容易的做法,一人提倡亿万人响应,连优伶和侍从这样的俗人,也一起谈论风雅的志趣。唉!诗歌创作到了这种地步,就使人感到羞耻了啊!那么从诗歌创作到散文创作所产生的弊病,大概可以看出来了。
我和进之自从在吴县交往以来,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模拟抄袭的风气。进之才能特出见识高远,信笔所写信口所说,都形成一定的规则,他所说的都是现在的人不能说的和不敢说的。有人说:进之的散文高超脱俗清爽明朗,语言切实音节悠长,在这方面他无疑属于当代有才能的人。他的诗极力创新和变化,所写事物都能完全地表达出
它们的情状,但是其中有时有一两句话,接近于平易、俚俗和滑稽,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是进之纠正不良习气的作品,他认为不这样不足以纠正浮浅的弊病,不足以开阔当时人的眼界。不过在古代也有这样的诗句,有因为平易而流传的,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俚俗而流传的,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滑稽而流传的,如“追窘诘屈几穷哉”之类就是这样的。古代和现代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脱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胶着状态和解除其中的束缚。要不是这样,古代有才能的人有什么不能写的,为什么要选择一两句浅显的话语,不能自行割舍,以至于招来世人的讥笑呢?拿这种观点来看进之的诗,他无疑是诗的大家了。此集中诗歌若干卷,散文若干卷。此集编成,进之自己取名为《雪涛阁集》。石公袁子为此集作序。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习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①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信:相信?
B、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转折
C、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D、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②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B、乃遂私见樊於期?/?遂乃收盛樊於期之首
C、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为之奈何?
D、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太子丹恐惧?
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D、樊於期偏袒扼腕以进
④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将军”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⑤翻译句子。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A?
②B?
③B?
④D?
⑤“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