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一)
A.虽然网络围观者不是切身的直接参与,而是以延伸的视觉和情感参与围观,但是这种参与一般会表现出更强烈的心灵互动。 B.跟帖这种让围观者内心想法具有有形可见性的方式,能够促成不同意见者的呼应和聚集,进而产生内心的认同与集体感,形成声势和舆论压力。 C.由于处于类群体场中的围观个体在心理上得到了群体的庇护,所以肆意谩骂和苛刻嘲讽成为个人真实情绪的表现形式。 D.只要辩证对待网络围观,加大监管力度,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就可以发挥它在道德维护和制度完善方面的积极作用。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思乡,为什么不回家?
雷蕾
1990年,世纪老人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时,特意要求听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深沉优美的旋律响起时,张学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
马思聪1912年出生于广东海丰,11岁时去法国,1928年入巴黎音乐院学习小提琴,他是考入巴黎音乐院的第一个东方人。学成归国后不久,与王慕理结为夫妇,从此,马思聪演奏小提琴时,王幕理总是他的钢琴伴奏。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革命新兴音乐运动的影响,马思聪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发表文章,激励人民起来抗日救国;他也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还发表题为《我怎样作抗战歌》的文章,鼓励更多的人创作抗战歌曲。在敌人的炸弹声中,他创作了《思乡曲》。曲子取材于曲调质朴而优美的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早先北方的土城墙都很窄,在上面跑马只能向前,寓意无法回故乡。后来,马思聪又给《思乡曲》填上新词,歌词和着舒缓延绵的旋律,如泣如诉,仿佛游子的无尽乡愁。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马思聪到重庆参加了励志社乐队。那时,他虽然已是著名音乐家,仍然身体力行,携带妻儿,不辞辛劳地辗转于各地进行演出活动,还亲自在电台上广播、教唱抗战歌曲,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日寇的侵略。
北平和平解放后,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并作为文化界代表参加了政协第一次会议。此时的马思聪意气风发,参加了大量的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马思聪接受任命,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他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做出了重要贡献。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回忆,父亲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是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那时,父亲被人们称为‘老周(周恩来)的宠儿’,事业上风生水起,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
“文化大革命”中,马思聪由于受到严重迫害而含冤流亡国外,并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此后,马思聪在美国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20年,但他身在美国,心系祖国。他曾说:“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旧了,住腻了,可以调一间,而祖国只有一个。”他拒绝申请政治避难,不去领难民救济金,靠创作和演出来维持生活。他在与好友的见面和通讯中,多次表达自己对祖国、友人和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的关心。他在美国时的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中国题材。他晚年花费大量精力创作的歌剧《热碧亚》,也以少数民族的生活为题材。直到去世前一年,他还给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写信说:“我们都已步入晚年,在个人来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写完几个作品,也算是我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上所尽的一点微力。”马思聪曾几次想回祖国,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至死未再踏上祖国的土地。《思乡曲》结尾的追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亦是马思聪一生最难解的情怀。
1987年5月20日,马思聪辞世。他的夫人在他书桌上发现了一篇未完成的音乐遗作,题为“思乡”。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的工作环境。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指“文化大革命”)所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的。(马思聪《我为什么离开中国》)
②《思乡曲》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深沉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一种浓郁的思乡情绪;第二部分变奏,展开,以激情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第三部分用更加抒情的旋律表达了一种绵延不绝的怅惘。(新浪博客)
③他保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徐迟《祭马思聪文》)
④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叶浅予《为马思聪饶舌》)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思乡曲》催人泪下,这是因为曲子的第二和第三部分所表达的内容,体现了抗战时期人们对故乡深沉的怀恋之情。
B.北平的和平解放,给马思聪带来了参加大量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的机会,这让他意气风发地为新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做贡献。
C.新中国建国之初,在周恩来的信任下,马思聪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也是他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
D.马思聪认为,“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发生的悲剧远远超过了自己遭受的一切不幸,而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的根本原因。
E.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撷取了马思聪人生的若干片段,记述了他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事迹,表现了一位音乐大师的伟大人格。
小题2:写张学良听《思乡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马思聪是一个怎样的音乐艺术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为什么说“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昆仑睛雪
王宗仁
? 如果要我给青藏高原开出八大或十大景观,“昆仑睛雪”当是我最欣赏的第一景色。在酷冷高寒的青藏高原上落雪是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最冷的时候下雪,那叫暴雪;最热的时候也下雪,那叫暖雪。昆仑山当然也不例外,不是有这样一句诗吗:“六月昆仑白头翁”,把昆仑山人格化了,一夜夏雪飘洒,巍巍雄壮的大山变成了银鬓白眉的仙翁。落雪贯串在昆仑山的一年四季。抬头迈步就能看到雪,雪,除了雪还是雪。望不断的雪。偶尔遇到一个晴天反倒很稀罕了。只是晴天也有雪,那叫晴雪。可以想见,碧空丽日,白云绿地,这时候赏雪观景,该是多么惬意的陶醉!
在领略昆仑晴雪的独特景色之前,我先给亲爱的读者把昆仑山四季落雪的不同壮景展现出来。
春雪。仍然是寒风,但藏在风里的雪刺已经变软了,吹到人身上开始打弯儿。风中夹带着雪花,像斜斜的翅膀,飘逸着。人会感到天空也在旋转。这是冬天的最后一场雪,带着冬的残片。这残片也许可以称作雪的信息吧。雪花终于落到地面了,不久就融化了,渗入到土地之中。一朵雪花就是一颗春天的种子,开启人们封锁了整整一个冬天的心事。
蛰伏的小刺猬因兴奋而有了倦意。
夏雪。昆仑山似乎没有夏天,从春往秋过渡的那个短暂的瞬间是不是就是夏天?人们看到飘洒在阳光中那些白羽毛似的东西其实就是雪。她漫不经心飘落着,一路唱着,洒下激情,争着给大地印下邮戳。如果你伸手去接,掌心落下的只是一摊浅浅的水印!
我要是把这些水印装订成册,一直能码到昆仑山那么高!秋雪。她来得很慢,好像从遥远的地平线上晃晃悠悠地飘来。越走越远,却越来越大。好久好久,你才感到她在你的头上降落,在屋顶降落,在树梢降落。最后她很不情愿地给大地盖上一层厚厚的地毯。皑皑无际,偶尔露出一棵骆驼草,显得异常孤独。我不知道这棵草是否有语言,在它被掩埋之前是想和我告别还是要对雪诉说!
一匹骆驼冷眼看着被雪罩得灰蒙蒙的昆仑山。
冬雪。暴风与狂雪同时来到昆仑山。她来势很紧很猛,大雨一样的大雪落下来,瞬间大地上的一切,包括江河湖海和大山冰川,就被掩盖得严严实实。但是雪不藏垢纳污,她揽在怀里的所有东西,都会好好保护,都很清晰,完好无损。听,河水贴着冰冷的地面仍在哗啦哗啦地流着。
岸上,人们闻到了被冻死鱼虾的腐臭味。
该欣赏昆仑晴雪了。
我特地挑选了一个碧空丽日的中午,在昆仑山下的戈壁滩上漫步。天、地、山被皑皑积雪融为一体,满世界的白,满世界的洁,满世界的爽。雪洗净了红柳,洗净了公路,洗净了蓝天,也洗净了太阳。太阳喷射着明亮的银线,扎在雪地上。于是你会有这样一个错觉:那银线是从雪里长出来的,而且一直在长高,越长越高,昆仑山也跟着在长。整个世界都被雪泡软了!这时我想起了古人写到雪的那两句诗:“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也是在这当儿,我看到不远处惊慌失措地跑来一只动物。不过不是狗,却是藏羚羊。它在逃命,因为追上来一个提着枪的猎人。藏羚羊跑到一座悬崖边,无路可走了。到了路的尽头,也是生命的尽头吧。无路可逃了!眼看猎人的扳机就要扣响。怎么办?藏羚羊没有跪卧求饶,却跃身跳下悬崖。也许它死了,但至死也没交出自己的尊严。那猎人在崖头站着空望了好久。
我也站在崖头好久。我不愿意把我的目光投向不值得我望的地方,只是一直投到悬崖之下,那里有一摊英雄血。此刻,丽日碧空下,昆仑的天那个蓝呀,昆仑的雪那个白呀,昆仑的血那个红呀!最壮的昆仑风景!(选自《新民晚报》,2009年10月11日)
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昆仑晴雪”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藏羚羊跳崖”,为什么“我”和“猎人”都在崖头站了很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目为“昆仑晴雪”,但为什么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昆仑山春夏秋冬的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岁时节令——庙会
中国的传统岁时节日与商业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庙会就是旧时在寺庙里或附近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里举行的集市。中国的传统岁节促进了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社会的商品生产又促使传统节日的内容更丰富,规模更大,从而促使传统节日的稳定发展。传统年节和商业贸易相辅相成,其相互容纳、相互渗透的作用推动传统节日和商贸的共同繁荣。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不很发达。但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商品交换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生产需要。而在节日期间,商品交换尤为突出。即使平时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到节日时也往往用自己的一些生产物作为商品来交换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从而在整体上扩大了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投放节日市场的商品量较之平时有较大的增加,节日期间需要进行交换的群众又很普遍。因此,节日期间往往是购销两旺,商品成交额远远高于平时。对于中国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来说,民间的岁节活动无疑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民间节日期间流行的生产物品来看,时令产品是其主体——为消灾祈福提供了必要的祭祀用品。端午节的艾蒿和菖蒲,这两种具有药用价值的节日物品,是旧时瑞午节不可缺少的东西。茱萸对重阳节也具有重要意义,佩茱萸成为重阳节祈福消灾和亲人间相互祝福的重要手段。同时,一定的时令产品为节日食品提供了原料,而节日食品又往往成为特定节日的重要标志。对于一般人来讲,节日食品是对日常膳食的一种调剂。节日来到时,人们利用时鲜产品精心加工,其制作和进食过程,何尝不是欢度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另一方面,或由于不能自给自足,或出于交换其他生活用品的需要,人们在节日期间都要到集市去交换这些时令商品和节日食品,以及节日中的日常用品,从而进一步促使节日的兴盛。
从相关的历史记载看,我国历史上的商品交换大都是通过庙会、集市、赶圩等社群集会来进行的。中国的传统岁节,不仅为社群成员提供了聚会的场所和时间,也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由于传统节日都是一年一循环,日期也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节日期间的商品贸易具有稳定性和周期性,有些节日的内容可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相关的商贸活动也就保持着特殊的稳定性,尽管商品的花色、品种总是不断变化的。每当节日过去后,那些与节日相关的商贸活动也随之中止。
小题1:下列对“庙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庙会是中国的传统岁时节日,在此期间举行集市商贸活动。
B.庙会是古代中国百姓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生产需要的商贸活动。
C.庙会是旧时由寺庙或附近地方作为举办方举行酌集市商贸活动。
D.庙会是旧时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里在寺庙里或寺庙附近举行的集市。
小题2:下列表述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和商贸活动之间关系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传统岁节,为商品交换和商品繁荣提供了机遇。
B.古代中国人民之间的商品交换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C.节日期间的商品交换进一步促使了节日的丰富和发展。
D.中国的传统年节和商业贸易是相辅相成、相互容纳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所以商品经济不很发达。
B.节日期间人们到集市去交换食品,节日食品往往成为特定节日的重要标志。
C.我国历史上的商品交换都是通过庙会、集市、赶圩等社群集会来进行的。
D.传统节日和商业贸易相互促进,每当节日过后,商贸活动也随之中止。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