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A.①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②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B.①每以振施为务②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C.①士谦家富于财②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D.①士谦知而固辞,得免②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B
小题6:(1)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2)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抚摩自己的子孙说:“这是李参军留下来的恩惠啊。”[评分标准:本题6分。第(1)小题3分,“讽”“擢”两个要点各1分;全句翻译通顺,1分。第(2)小题3分,“德之”“遗惠”两个要点各1分;全句翻译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中的“致谢”,今义为“表达感谢”,文中义为“表达歉意”;C项中的“贫乏”,今义为“贫瘠的、匮乏的”,形容词;文中义为“贫困的人”,名词;D项中的“终于”,今义为“到底”,副词;文中义为“死在……”,“终”“于”是两个词。
小题2:A项中前“之”为助词,取独;后“之”为助词,提宾标志。B项中前“以”为介词,“把”;后“以”为连词,“用来”。C项中前“于”为介词,“在……方面”;后“于”为连词,“比”。D项中的两个“而”均为表顺承的连词,“就”。
小题3:A项:(士谦)称疾不就。B项:(士谦)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D项:(所谓阴德者)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
小题4:①句表明“孝”;②句表现尊崇古礼,道德高尚;⑥句表现不慕虚名。③④⑤三句均为人物如何面对利益和道义的。
小题5:“对州中因办丧事而兄弟分财不均的人家”有误,原文“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和“有兄弟分财不均”之间无因果关系。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十二岁时,北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为开府参军事。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后来)赵郡王高睿以德行科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士谦知道后,竭力推辞,得以作罢。
李家是豪门旺族,每年到春秋两个社祭日,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人人大醉,喧闹不堪。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对众人说:“孔子称黄米为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先吃黄米、小米,古人所崇尚的东西,难道能违背吗?”老少都严肃起来,退席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以后,才发现我们这些人的道德不够高尚。”士谦家里财富很多,对待自身很节俭,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家乡有无力办丧事的人家,士谦就赶过去,缺多少供应多少。有兄弟间分财产不均,以致互相诉讼的,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惭愧恐惧,相互推让,终于成了善人。有一次别人的牛闯进他家田里去,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望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不出声地躲开。他家的僮仆曾经捉住偷他粮食的人,士谦安慰那人说:“穷困使你这样,再没有责怪你的道理。”叫人马上将其放了。
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都来表示道歉。士谦说:“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人,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烧了借契,说:“债了结啦,请不要放在心上了。”让大家放心离开。第二年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拒绝了,一点也没收下。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家。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抚摩自己的子孙说:“这是李参军留下来的恩惠啊。”有人对李士谦说:“您的阴德多。”士谦说:“所谓阴德是什么?就像耳鸣,只有自己听到,别人都不知道。现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阴德!”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给他一个“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树了碑。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鼓瑟希
B.字而幼孩
C.客逾庖而宴
D.既然已,勿动勿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面各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擢:纤纤擢素手(引、伸出)——过蒙拔擢(提拔)
B、适:始适还家门(才)——适冬之望日前后(恰好)
C、固:固众芳之所在(那时)——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本来)
D、谢:谢家来贵门(辞别)——多谢后世人(告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10分)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虽有摹拟,不可得而寻其迹也。其他虽工于学古而迹不能忘,扬子云、柳子厚于斯盖尤甚焉,以其形貌之过于似古人也。
选自姚鼐《古文辞类纂·序》
小题1:用斜线(/)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学 者 之 于 古 人 必 始 而 遇 其 粗 中 而 遇 其 精 终 则 御 其 精 者 而 遗 其 粗 者 文 士 之 效 法 古 人 莫 善 于 退 之 尽 变 古 人 之 形 貌
小题2:姚鼐属于清代哪一个文学流派?该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还有谁?请举一例。(2分)
小题3:请根据这段文字概括姚鼐的关于学习古人的观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 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每处1分)
小题1:桐城派。(1分)方苞或刘大櫆、戴名世等。(1分)
小题1:学古之道,重在因形求神,(1分)得神而忘其形。(1分)。
或者:经过先掌握形式,后掌握精神,最高的境界则是得神而忘形,游刃有余。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神、理、气、味,是文章的精神,格、律、声、色是文章的形式。但是,如果舍弃文章的形式,那么文章的精神又依靠什么而寄托呢?学写文章的人对古人(的文章),一定是先掌握它的形式,再掌握它的精神,最后就能灵活驾驭这些精神,并舍弃这些形式。文人学习古人,没有比韩愈更出色。他完全改变了古人(文章)的形式,虽然有模仿,却无法找到它的(模仿的)痕迹。其他虽然在学习古人方面非常擅长,但痕迹却不能抹却。扬雄、柳宗元在这方面尤其突出,因为他们文章的形式在模拟古人方面有些拘泥过头。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习惯性误读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