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22 11:04:1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武帝践阼,为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①甚密。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②水还之。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江左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十数条。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民甚称之。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皆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③水而已。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④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奉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而性果断,民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政状,帝每优诏答焉。迁东阳太守。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竭,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节选自《南史·何远传》)
[注]①恩寄:对下级信任托付。②摙(liǎn):担运。③糗(qiǔ):干粮。④近畿(jī):京城附近地区。
5.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与恢素善善:友好。
B.远本倜傥,尚轻侠尚:崇尚。
C.视贫细如子弟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多之多:称赞。

6.小题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资:积蓄
7.小题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胜:能承受
B.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夺:强迫
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沮:阻止
D.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更:经过
8.小题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私:偏爱
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
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
9.小题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
10.小题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及觉,痛咎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①强饮客,客辞       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C.①即自引满,        ②引壶觞以自酌
D.①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  ②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11.小题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胶:搁浅。
B.庭除甚除: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 虞: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条:整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D
小题5:B
小题6:D
小题7:C


本题解析:
小题1:“除”应该解释为“台阶”。
小题2:分别解释为“推辞”、“辞别”。
小题3:鄙:边邑,郊野之处。
小题4:A项中的“私”活用作动词,解释为“偏爱”。《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用法和意思与此相同。B项中的“第”用作副词,意思为“只管、暂且”。C项中的“弄臣”一词是个偏正式双音节词,意思是“帝王狎昵之臣”。D项中的“用事”是动宾式合成词,“用事”本义是执政,此处的语境意义是实施变法改革的意思,而非“凭感情做事”。《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用法和意思与此相同。
小题5:A项中“胜”释为“能承受”,不仅符合语境义,且“胜”释为“能承受”的例句在课内学过,如《黔之驴》中有“驴不胜怒,蹄之”;高考也考过“胜”的这一释义,如,1997年高考卷中有“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胜”的这一释义还可以借现代汉语的词语的解释来推知,如现代汉语中有“胜任”。B项“夺”应作“取胜”讲,由“强取、夺取”引申而来。“夺”解释为“强迫”与文意不合,使臣“强迫”徐勣不成,才揭发徐勣罪状,徐勣力争不改变,终究没有让使臣取胜。C项中“沮”释为“阻止”;同时,“沮”的这一释义依据语境也可推知,因为既然“人怀异意”,那么就自然会阻止新政的实行。其实,文言文中的“沮”本来就可以释为“阻止”,但这种用法学生没有学过,无法要求他们这样释义,只能要求依语境来推断。D项中“更”释为“经过”,不仅结合语境可通,且课内有成语“少不更事”,可据以判断。本题考查4个常见文言实词,其中的“胜”“夺”“更”均在课本中出现过,“沮”作“阻止”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注释。
小题6:D项说朝廷欲革岭南刺史黩货之弊,因为“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前后刺史皆多黩货”。也就是说广州地产奇珍异宝,仅仅一箧宝物就可以让后世几代人享用不尽。这里的“资”应是“资助”“供给”之意,释为“积蓄”,与语境义不合。A项“辍”应为“停止”。因为康伯的母亲听到吴隐之为母守孝时发出的哭声,她“为之悲泣”,“辍餐投箸”也就是因为他悲伤“停止了用餐”,合乎文意;再从句式看,“餐”“箸”为名词,“辍”“投”为动词,“辍”应为“停止”在课内学过,朱德《我的母亲》中有“不辍劳作”,且常用词有“辍学”。B项“举”应为推荐、荐举。康伯的母亲要求康伯如果将来主管吏部的选拔官员,应当举荐如吴隐之这样的人。这番话后来成为了现实,“及康伯为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C项中“迁”的官职是“晋陵太守”,自然是“升官”“升职”。《记王忠肃公翱事》中有“迁我京职,如振落叶耳”的用法。古代“迁”指升职,而“左迁”为降职。
小题7:这道题中的ABD选项都在课本中出现过,而C中的固定搭配“视……如……”很容易判断得出。即使没看出来,也可根据前文“嫉……如……”判断出决不是爱抚之意。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魏掞之,字子实,建州建阳人。自幼有大志.师胡宪,与朱熹游。以乡举试礼部不第。尝客衢守章杰所。赵鼎以谪死,共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遗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杰怒,治蒙之,拘汾于兵家所,且以告桧。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筑室读书,榜以“艮斋”,自是人称曰艮斋先生。?
乾道中,诏举遗逸,刺史芮烨表其行谊,特诏召之,掞之力辞。时宰相陈俊卿,闽人也,雅知掞之,招之甚力。乃以布衣入见,极陈当时之务,大要劝上以修德业、正人心、养士气为恢复之本。上嘉纳之,赐同进士出身,守太学录。
先是,学官养望自高,不与诸生接。掞之既就职,日进诸生教诲之,又增葺其舍,人人感励。掞之请废王安石父子从祀,追爵程颢、程颐,列于祀典,不报。复言“太学之教宜以德行经术为先,其次则通习世务。今乃专以空言取人”,又不报.遂丐去.掞之累疏以谏,移疾杜门,遗书陈俊卿责其不能救止,语其切.遂以迎亲请归,行数日,罢为台州 教授。掞之在朝不能半岁,既归,喟然叹日:“上恩深厚如此,而吾学不足以感悟圣意。”乃日居艮斋,条理旧闻,以求其所未至。?
其居家,谨丧祭,重礼法。从父有客于盘者,千里迎养,死葬如礼。每遇岁饥,为粥以食饥者。请官米以贷民,至冬取之以纳于仓。部使者素敬掞之,捐米千余斛假之。岁岁敛散如常,民赖以济。?
与人交,嘉其善而救其失。后进以礼来者,苟有寸长,必汲汲推挽成就之。至或訾其近名,则蹙然日:“使人而避此嫌!为善之路绝矣”病革,母视之,一不巾不见.以书召朱熹至,委以后事而诀。卒,年五十八。?
后上思其直谅,将召用之,大臣言已死,乃赠直秘阁.
(节选自《宋史·魏掞之传》,有删节)
【注】①将丧:护送灵枢。②从祀:孔庙中除主祭孔子外,还附祭历代官方认可的儒家圣贤。④移疾:旧时官员上书称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胡宪,与朱熹游游:交往
B.逮至一无所得逮:等到
C.移疾杜门杜:关闭
D.为粥以食饥者食: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拘汾兵家所赵尝五战
B.以布衣入见遂私见樊于期
C.遂迎亲请归举匏尊相属
D.委以后事诀涂有饿莩不知发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魏掞之正直的一组是
①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②特诏召之,掞之力辞?
③日进诸生教诲之?④今乃专以空言取人?
⑤掞之累疏以谏,移疾杜门?⑥病革,母视之,不巾不见
A.②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①③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父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掞之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后因其德行被征召入朝觐见皇上,他的建言受到皇上赞许,被赐予同进士出身。
B.魏掞之主张太学应把培养学生德行和传授经学知识放在首位,所以请求朝廷把程颢、程颐列入从祀大典。
C.魏掞之任职太学期间,改变先前学官陋习,亲自教诲学生,改善学舍条件,让学生深受感动和激励。
D.对于登门拜访的后学之士,即使略有才能,魏掞之也竭力举荐成就他,但也因此招致有些人的诋毁。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3分)
(2)从父有客于南者,千里迎养,死葬如礼。(4分)
(3)使人而避此嫌,为善之路绝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5:(1)魏掞之写信(用书信)斥责章杰,作长揖后径自回到家中。
(2)(魏掞之)有一个客居南方的叔父,他不远千里迎接奉养,叔父去世后,魏掞之按礼节给他送葬。
(3)假使人们都回避这种嫌疑,做善事的途径就会因此而断绝。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解释不正确,由“民赖以济”可知,食:给……吃。所以选D。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副词,于是,就。A.介词,在/介词,跟;C.介词,用/连词,来;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所以选B。
小题3: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魏掞之正直。②表明魏掞之不愿为官;③表明魏掞之亲力亲为;⑥表明魏掞之注重礼法。所以选C。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所以请求朝廷把程颢、程颐列入从祀大典”表述不正确,属于强加因果关系。所以选B。
小题5: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书”“长揖”“径” “客”“迎养”“如”定语后置 (客于南者);“使”“为”“绝”。
【译文】:
魏掞之,字子实,建州建阳人。从小就志向远大。他拜胡宪为师,与朱熹交往。以举人身份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魏掞之曾经客居在衢州太守章杰那里。赵鼎因贬谪死去,他的儿子赵汾扶持灵柩经过衢地。章杰一向就怨恨赵鼎,又为了迎合秦桧的意愿,就派遣翁蒙之带领士兵出其不意地夺取赵鼎平时同老朋友的往来书信。翁蒙之提前派人告诉赵汾,让他焚烧了这些信件,等到翁蒙之到后一无所获。章杰大怒,就治翁蒙之的罪,把赵汾拘捕在兵营,并且把这件事汇报给秦桧。魏掞之就写信斥责章杰,作揖后径自回到家中。建造房舍用以读书,书房匾额为“艮斋”,从这以后,人们都称他为艮斋先生。
乾道年间,朝廷下诏各地举荐遗落民间的贤能之士。建州刺史芮烨上表称赞他的德行,朝廷特地下诏征召他,魏掞之坚决拒绝。当时的宰相陈俊卿,是福建人,向来了解魏掞之,竭力邀请他。魏掞之就凭平民的身份进入朝廷谨见皇上,尽力上言国家的当务之急,要意是劝勉皇上把修养德行、修正民心、培养士人节操作为复兴国家的根本。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赐给同进士出身,让他担任太学录。
在他以前,学官都重视虚名,自高自大,不与学生接近。魏掞之任职以后,每天都亲自教授课程,对他们加以教诲,还增修学舍,学生都受到感动激励。魏掞之请求废止王安石父子的从祀资格,追加程颢、程颐爵位,并把他们列入从祀之中,这一请求没有得到回复。他又进言说“太学的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和经学知识,其次是让学生学习治理国家的知识。现在国家却专以空谈选人”,又没有得到答复。于是他就请求离开朝廷。魏掞之反复上疏进谏,并称病闭门不出,同时给陈俊卿写信,责备他不能纠正制止这种歪风邪气,语气非常急迫。于是他又以迎养父母为借口请归故里,走了几天后,被罢为台州教授。魏掞之在朝廷任职不到半年,回到乡里后,感慨叹息说:“皇上的恩德如此深厚,可是我的学识却不能够感动皇上。”于是就天天生活在艮斋,整理往昔的典籍,来寻求自己还未曾涉猎的知识。
魏掞之在家中生活,重视丧祭和礼法。他有一个客居南方的叔父,不远千里迎接奉养,死后按亲生父母的礼节送葬。每当遇到荒年,他就熬粥给饥民吃。请求把官米借给百姓,到了冬季再收取储存进仓库。部使者向来敬重魏掞之,拿出一千多斛米借给他,他年年都收发谷米,百姓依靠这得到救助,渡过难关。
魏掞之与他人交往时,善于表扬他人优点,补救他人不足。对于按礼节来拜访的后生,只要他有一点长处,一定加以提拔举荐,从而成全他。以至有人诋毁他追求好的名声,他就局促不安地说:“假使人们都回避这种嫌疑,做善事的途径就会因此而断绝。”病重后,母亲去探望他,他不戴好头巾就不会见母亲。写信让朱熹来,把后事托付给他后与他诀别。去世时,五十八岁。
后来,皇上考虑到他正直诚信,要征召起用他,大臣说他已经去逝,就追赠他直秘阁一职。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对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由:从;铄:从外部给予
B.庶民之,君子之——去:离开;存:保存
C.恕而行,仁莫近焉——强:竭力、尽力;求:追求
D.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乎:于;熟:使……成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祭鳄鱼文
韩愈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擉刃①,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②,扬州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③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④,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注释】
①擉 (chuò):刺。?②揜:同“掩”。?③睅(hàn)然:瞪起眼睛,很凶狠的样子。
④ 伈(xǐn)伈:恐惧貌。睍(xiàn)睍:眯起眼睛看,喻胆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与鳄鱼食食:喂养
B.及后王德薄薄:浅薄
C.以种其子孙种:繁衍
D.是终不肯徙也徙:迁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韩愈驱逐鳄鱼决心的一组是(?)(3分)
①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②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③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④鳄鱼睅然不安溪潭?
⑤鳄鱼朝发而夕至也?⑥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此段文字先以先王不容害人之物告之天下,再言后王声教薄微,毋怪潮州一带为鳄鱼所窃据。
B.韩愈在文中多次强调自己“刺史”的身份,斥责鳄鱼危害一方的罪行,表明自己的责任感和坚强决心。
C.韩愈被贬潮州,目睹了鳄鱼肆虐、食民咬畜、民困财乏的现状,于是写下此文,痛 斥地方官吏在驱逐鳄鱼方面的无作为,只顾自己享乐。
D.韩愈先言“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再以告诫的口吻催促其“南徙于海”,至文末方言及“若冥顽不灵”,则“皆可杀”,逐层推进,行文可谓精巧有致。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10分)
⑴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3分)
?
⑵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3分)
?
⑶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A(“食”作“吃”解释。)
小题2:D(①叙写投食于鳄鱼;④斥责鳄鱼没有安分守己呆在溪潭而出来作恶;⑤劝鳄鱼迁徙大海的说辞。)
小题3:C(原文并无“痛斥地方地方官吏在驱逐鳄鱼方面无作为”之意,属无中生有。)
小题4:⑴鳄鱼就在这里潜藏繁殖,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⑵至多三日,就率领你们一伙向南迁到海里去,来躲避天子任命的官吏。
⑶凡对天子任命的官吏傲慢无礼,不听他的话,不肯转移躲避,以及愚蠢而残害民众的牲畜,都应该处死。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某年某月某日,潮州刺史韩愈派遣军事衙推秦济将一只羊和一口猪投入“恶溪”的潭水中,让它们给鳄鱼吃。同时(写作文章)来告诫鳄鱼:以前上天掌管天下的时候,放火焚烧山岭和泽地的草木,自己提着网绳和刀刃,去除灭危害百姓的虫蛇恶物,把它们赶到了四海之外。到了后来,君主的德义渐渐平淡,德性威望不能够波及到远方。于是江汉之间的大片土地只得放弃给东南各族;又何况潮州处在五岭与南海之间,离京城有万里路程呢!鳄鱼就在这里潜藏繁殖,也是自然而然的事。现今的皇上继承了大唐帝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都在他的安抚统辖之下;更何况潮州是大禹足迹所到的地方,是古代扬州的地域,是刺史县令治理的地区,又是交纳贡品赋税来供应皇上祭天地、祭祖宗、祭神灵的地方呢!鳄鱼,你是不可以和刺史一起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
刺史接受天子的命令,在这里守卫国土,治理百姓。但是鳄鱼你不在潭水中安分守己地生活,占据一方凶暴地吞食百姓的牲畜和熊、豕、鹿、獐等,来使自己的身体肥大,使自己的子孙繁衍。却和 刺史我对抗,争当统领一方的英雄。刺史我虽然软弱,但又怎么肯向鳄鱼低头屈服,胆怯害怕,给治理百姓的官吏丢脸,并在此苟且活下去呢?而且刺史我是奉天子的命令来上任的,他势必不得不与鳄鱼争辩明白。
鳄鱼如果能够知道,那就听我说。大海在潮州的南面,即使大至像鲸鹏、小至像虾蟹, 没有什么不能归宿藏身、生 活取食的。鳄鱼早上从潮州出发,晚上就到达大海了。现在我与你们约定:至多三日,就率领你们一伙向南迁到海里去,来躲避天子任命的官吏。三天不能,那就五天;五天不行,那就七天。如果七天还没有迁徙,这就是你们终究不想迁徙了。这就是不把刺史放在眼里、不肯听他的话;不然的话,就是鳄鱼愚蠢顽固,虽然刺史已经有言在先,但还是听不进,不理解。凡对天子任命的官吏傲慢无礼,不听他的话,不肯转移躲避,以及愚蠢而残害民众的牲畜,都应该处死。那刺史我就挑选善于射箭的官吏和民众,带上强弓毒箭,来同鳄鱼作战,一定将你们赶尽杀绝才罢手。你们可不要后悔呀!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竑,字公度。正统四年进士。英宗北狩①,郕王摄朝午门,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读弹文未起,王使出待命。众皆伏地哭,请族振。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竑愤怒,捽②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王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王后。王使中官金英问所欲言,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诸法。"王命出二人。众又捶杀之。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
  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景泰元年八月,竑以疾还朝。寻命同都督佥事徐恭督漕运,治通州至徐州运河。明年冬,敕竑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又命兼理两淮盐课。
  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方春盛寒,上言:“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且引罪乞罢。帝纳其言,遂下诏修省,求直言。
  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至是山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③至,廪不能给。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竑乃自劾专擅罪,因言:“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帝复命侍郎邹干贲帑金驰赴,听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全活百八五万余人。(节选自《明史》)
  [注]①狩:巡行、巡视②捽:揪,抓。③坌:聚积,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共击之,毙——立:马上。
B.内官毛贵……请诸法——置:处置,用……来处置。
C.王亦以是深竑——重:器重。
D.从皆伏地哭,请振——族:召集。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王竑果敢善断的一组是(? )
①竑愤怒,捽顺发呼曰
②督毛福寿、高礼军
③竑至,简士马,缮厄塞
④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
⑤竑乃自劾专擅罪
⑥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来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竑正直无畏,对邪恶势力毫不惧怕。郕王执掌朝政时,王振的同党马顺、毛贵等非常嚣张,王竑就与群臣一起将其打死了。此事在当时造成很大影响。
B.皇上非常信赖王竑,时时委以重任,有时让其身兼多职。对王竑的工作,皇上常给予较大自主权,让其自行处理。对王竑的意见,皇上也总是乐于采纳。
C.王竑十分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他见灾害频发,就主动向皇上进言,请求下令责成众大臣自我反省,减轻百姓负担,不做那些无益于百姓的事情。
D.王竑很有胆略,办事干练。凤阳等地因为水灾,饿死了很多人。他冲破阻力,挽救老百姓生命,不单是当地人受益,邻近地区的一些灾民也得到了救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A
4.(1)王竑上疏报告,还未等到答复,就开仓救济灾民。
  (2)“广运仓储藏的粮食仅能维持三个月,请命令判处死罪以下的罪犯,必须在受灾地区交纳粮食为自己赎罪。”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