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五)
2017-08-22 11:04:1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李应升诫子书①
  吾直言贾祸,自分一死,以报朝廷,不复与汝相见,故书数言以告汝。汝长成之日,佩为韦弦②,即吾不死之年也。
  汝生长官舍,祖父母拱璧视汝,内外亲戚,以贵公子待汝。衣鲜食甘,嗔喜任意,娇养既惯,不肯服布旧之衣,不肯食粗粝之食。若长而弗改,必至穷饿。此宜俭以惜福,一也
  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未见吾童生秀才时,低眉下人,及祖父母艰难支持之日也;又未见吾囚服被逮,及狱中幽囚痛楚之状也。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人不可上,势不可凌。此宜谦以全身,二也。
  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此宜孝以事亲,三也。
  吾居官爱名节,未尝贪取肥家。今家中所存基业,皆祖父母勤苦积累,且此番销费大半。吾向有誓愿,兄弟三分,必不多取一亩一粒。汝视伯如父,视寡婶如母,即有祖父母之命,毫不可多取,以负我志。此宜公以承家,四也。
  汝既鲜兄弟,止一庶妹,当待以同胞。倘嫁中等贫家,须与妆田百亩;至庶妹之母,奉事吾有年,当足其衣食,拨与赡田,收租以给之。内外出入,谨其防闲③。此恩义所关,五也。
  汝资性不钝,吾失于教训,读书已迟。汝念吾辛苦,励志勤学,倘有上进之日,即先归养。若上进无望,须做一读书秀才,将吾所存诸稿简籍,好好诠次。此文章一脉,六也。
  吾苦生不得尽养。他日伺祖父母千百岁后,葬我于墓侧,不得远离。
  [注]①李应升(1593年-1626年),字仲达,号次见。明朝南直隶江阴人。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御史,为东林党人,敢言直谏,多次上疏弹劾权奸魏忠贤,入狱而死。②韦弦:韦,熟牛皮;弦,弓弦。成语有“韦弦之佩”,意为用来警戒自己的有益的规劝。语出《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已;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③防闲:防,防水的堤坝;闲,防兽的圈栏。泛指防备和禁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吾直言祸——贾:招致
B.祖父母拱璧汝——视:看见
C.衣食甘——鲜:很少
D.以我志——负:担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长而弗改——上进无望
B.不复汝相见——须妆田百亩
C.汝长成日——及狱中幽囚痛苦状也
D.贵公子待汝——当待同胞
3.下列各句,全部属于李应升对儿子的“告诫”的一组是(? )
①汝长成之日,佩为韦弦,即吾不死之年也
②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
③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
④人不可上,势不可凌
⑤内外出入,谨其防闲
⑥汝资性不钝,吾失于教训,读书已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身陷囹圄,不向阉党屈服,决心以死报效朝廷,因此写下这封信,作为临终遗言,教育尚未成年的儿子。
B.作者指出儿子身上存在的过于任性、不敬长辈、不能吃苦等毛病,要求儿子认清危害,改正缺点,学会做人。
C.作者要求子女们和睦友爱,妹妹出嫁时要以一百亩田地作为陪嫁,兄弟三人要平分财产,谁也不要想多占一点。
D.作者把自己的两点遗愿托付给儿子:一是希望儿子整理自己留下的文稿,二是希望将来把自己葬在父母墓旁。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祖 父 母 爱 汝 汝 狎 而 忘 敬 汝 母 训 汝 汝 傲 而 弗 亲 今 吾 不 测 汝 代 吾 为 子 可 不 仰 体 祖 父 母 之 心 乎 至 于 汝 母 更 倚 何 人 汝 若 不 孝 神 明 殛 之 矣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宜谦以全身,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居官爱名节,未尝贪取肥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B.晋军函陵,秦氾南——军:军队
C.越国以远——鄙:以……为边邑
D.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



3、阅读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 (14分)
盛彦师者,宋州虞城人。大业中,为澄城长。义师至汾阴,率宾客千余人河上谒,拜银青光禄大夫、行军总管,从平京城。俄与史万宝镇宜阳以拒东寇。
及李密之叛,将出山南,史万宝惧密威名,不敢拒,谓彦师曰:“李密,骁贼也,又辅以王伯当,决策而叛,其下兵士思欲东归,若非计出万全,则不为也。兵在死地,殆不可。”彦师笑曰:“请以数千之众邀之,必枭其首。”万宝曰:“计将安出?”对曰:“军法尚诈,不可为公说。”便领众逾熊耳山南,傍道而止,令弓弩者夹路高,刀楯者伏溪谷。令曰:“待贼半渡,一时齐发,弓弩据高纵射,刀楯即乱出薄之。”或问之曰:“闻李密欲向洛州,而公入山,何也?”彦师曰:“密声言往洛,实走襄城就张善相耳,必当出人不意。若贼入谷口,我自后追之,山路险隘,无所展力,一夫殿后,必不能制。今吾先得入谷,擒之必矣。”
李密既度陕州,以为余不足虑,遂拥众徐行,果逾山南渡。彦师击之,密众首尾断绝,不得相救,遂斩李密,追擒伯当。以功封葛国公,拜武卫将军,仍镇熊州。
太宗讨王世充,遣彦师与万宝军于伊阙,绝其山南之路。贼平,除宋州总管。初,彦师之入关也,王世充以其将陈宝遇为宋州刺史,处其家不以礼,及此,彦师事杀之。平生所恶数十家亦皆杀之。州中震骇,重足立。会徐圆朗反,彦师为安抚大使,因战,遂没于贼。圆朗礼厚之,令彦师作书报其弟,令举城降己。彦师为书曰:“被贼所擒,为臣不忠,誓之以死。汝宜善侍老母,勿以吾为念。”圆朗初色动,而彦师自若,圆朗乃笑曰:“盛将军乃有壮节,不可杀也。”待之如旧。贼平,彦师竟以罪赐死。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九》,有改动)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率宾客千余人河上谒?济:?
(2)兵在死地,殆不可当?当:?
(3)令弓弩者夹路高?乘:?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可为公说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B.刀楯者伏溪谷虎兕出
C.彦师事杀之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D.重足立项王按剑跽曰:“客何为者?”

小题3: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盛彦师这个人物的主要特点。(3分)
?????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请以数千之众邀之,必枭其首。(3分)
译文:?
(2)贼平,除宋州总管。(2分)
译文:?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选择题每题2分)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
B.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杀戮)
C.修我戈矛,从王于师?(整治)
D.而幸生也何所为?(幸运)
2.下列各句句读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B. 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
C. 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D.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3.对“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一句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A.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B.我虽然光明磊落,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只能凭这微小的成绩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C.我即使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仍然没什么好自我夸耀的。
D.我即使光明磊落,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只能凭这微小的成绩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4.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的报国之志在文中被表达成“忠君”之义,认为只要能“重见日月”就死而无憾了,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真实的思想境界。
B. 文中引用《出师表》中的句子,意在表明自己有当年诸葛亮兴复汉室那样为国竭忠尽力的崇高志向。
C. 本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以及自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决心。
D. 本段正面阐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说明了自己九死一生、侥幸活下来的意义之所在。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
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太夫人      忧:此处指母亲的丧事。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者 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通“悌”,尊敬兄长。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士有自京师来②夺项王天下必沛公也
B.①尽告之②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
C.①皆得从之游,公独不识 ②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
D.①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流 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体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