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①民吏肃然,奸盗止息?②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④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 ⑤寺署台案,始自于琼?⑥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②④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郡中原有盗贼一百余人,苏琼把他们都安排在自己左右,民间的善恶,甚至是官吏饮别人一杯酒,苏琼无不知晓。(旧、充、人间各1分,整句2分)
(2)尚书崔昂对苏琼说:“你如果想要建立功名,应当再从别的地方考虑一下了。要还是经常为反叛的逆贼洗清罪责,莫非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如此轻?”
(更:再;雪:洗清罪责;轻:看轻。各1分,整句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署:委任。
点评:课内文言知识的积累是为课外拓展打基础,所以应选有代表性的,常见的文言实词,本题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所选词语都是重要而且易错的词语。
小题2:③说的是苏琼在见道研时的态度 ⑤是说由廷尉寺来复查御台的案件,是从苏琼开始的。不属于吏民对苏琼的信服。
点评:这类题最容易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而本题题干中的“全都”这一限制词,让题目少了争议,让考生不至于过分纠缠于某一个选项,可以大胆做题。
小题3:C项,“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不正确,这些人是被冤枉的,不是反叛之人,不应被称为“谋逆者”。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选项将文本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进行了解释,符合本题的命题意图。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学会利用文意理解题来理解文本。这类题的错误选项错误点的设置很小,比如本题仅仅是在“谋逆者”上设了陷阱。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旧:原有的(结合上下文意译)。悉:全、都(常见词“悉数”)。充:安排(由“充当”意译过来)。善恶:形容词作名词(结合下文可知)。(2)更:再。余理:别的道理,结合语境应为“别的地方”“别的方面”等。雪:为……雪罪。身命:身家性命。轻:轻视。
点评:本题较好,考查到的文言现象有一词多义:旧、悉、充、更、再、雪。有词类活用:善恶、雪。另外本题有一个突破,每句整体句意准确流畅占了2分,这是考查整体理解的重要手段。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者出,未辞也——辞:告辞。
B.沛公则置车骑——置:安排。
C.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责备。
2.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者出,未辞也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②唉!竖子不足与谋
C.①乃令张良留谢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①公为我献之 ②拔剑撞而破之
3.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可见此时的项王对沛公是有防范的,害怕他逃跑。
B.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C.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D.“鸿门宴”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A
4.(1)干大事不必顾及细小(的地方),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是宰割者(刀和案板),我们是被宰割者(鱼和肉),还告辞什么呢?
(2)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渎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塘人也。父柔,汉灵帝时举孝廉,补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诏书就拜会稽东部都尉。孙策到吴,柔举兵先附,策表柔为丹杨都尉。孙权为车骑将军,以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柔大怒,琮顿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县之患,故便振赡,不及启报。”柔更以奇之。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之,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及禽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于是封阳华亭侯。黄武元年,魏以舟军大出洞口,权使吕范督诸将拒之,军营相望。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击破之,枭其将军尹卢。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诸将欲分兵捕之。琮曰:“夫乘危徼幸,举不百全者,非国家大体也。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初,权将围珠崖及夷州,皆先问琮,琮曰:“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异域,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愚臣犹所不安。”权不听。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权深悔之。后言次及之,琮对曰:“当是时,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琮既亲重,赐累千金,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十二年卒。(《三国志·吴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辟:清除
B.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赍:通“资”,钱财
C.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寝:息,止
D.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徼:拦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县之患
B.依琮居者以百数/敌数以轻船钞击
C.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后言次及之,琮对曰
D.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所获何可多致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全琮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
②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
③敌数千人出江中,琮击破之
④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
⑤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
⑥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琮从桂阳运几千斛大米到吴地做买卖,当看到吴地粮荒危急时,就把大米救济当地士人;回桂阳后他又倾其所有,救济几百个逃难的中州士人。
B.全琮在魏军多次用小船包抄袭击作干扰时,按兵不动,伺候吕范,一刻没有休息,等几千魏军出现在长江中心时,才出击攻打,大获全胜。
C.全琮统率军队征讨六安时,老百姓全都逃散了,许多将领要分兵抓捕百姓(回头),全琮认为这一举动有得有失,不是维护国家大局的行为。
D.全琮认为珠崖夷州等地水土潮湿有瘴气,人们到那里会得疾病,军队不可前往。孙权不听他的话,
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及禽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于是封阳华亭侯。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琮既亲重,赐累千金,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D
4.B
5.及禽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于是封阳华亭侯。
6.①即使有所捕获,还不足以削弱敌人来符合国家的威望。
②全琮被亲近器重之后,朝廷的赏赐累计达千金,(他)还是谦逊待人,脸上从不流露出骄傲的神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参考答案:(1)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关键词:赐、复、民业、力争各1分,句意1分)(2)韩文立即偕同各位大臣匍匐在金銮宝殿给皇帝上书,奏章递入皇宫,皇帝吃惊得哭泣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关键词:偕、伏阙、入、不食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七门庙记 (宋)刘攽
嘉佑二年,予为庐州从事,始以事至舒城,观所谓七门三堰者。 问其居人,其溉田几何?对曰:“凡二万余顷。”考于图书,实魏扬州刺使刘馥所造。自魏至今七百有余年矣。予于是叹美其功。
后二年,校书郎包君廓为县主簿,尝与予语及之。包君谓予曰:“馥信有功,然吾问于耆老,而得羹颉侯信①焉。初,汉以龙舒之地封信为列侯。信乃为民浚畎浍②以广溉浸。信为始基,至馥时废而复修耳。昔先王之典,有功及民则祀之。若信者,抑可谓有功者乎?然吾恨史策之有遗,而怜舒人之不忘其惠也。今我将为侯庙祀之,而以馥配,子幸为我记之焉!”予因曰:“诺!”
顷之,包君以书告曰:“庙谨毕事。”予曰:“昔高帝之起,宗族昆弟之有才能者,若贾以征伐显,交以出入传命谨信为功。此二人者,裂地为王,连城数十。代王喜以弃国见削,而子濞以力战王吴。独信区区仅得封侯,而能勤心于民,以兴万世之利。其惠爱岂与贾、濞相侔③哉!夫攻城野战,灭寇屠邑,是二三子之所谓能杀人者也。夫辟地垦土,使数十万之民世世无饥馁之患,所谓养人者。于以相譬,犹天地之绝悬也。然而贾、濞以功自名,信不见录,岂杀人易以快意,养人不见形象哉!周公之书曰:民功曰庸。藉使信生当周公之世,其受赏非贾、濞之所敢望也。虽然,彼贾、濞之死泯灭无闻久矣,而信,至今民犹思而记之,此所谓得乎丘民。而世之宠禄,当时则荣,没则已焉者乎。夫事有可继之道,不必肇于己,而后为功也。若刘刺史起于三国乱亡之余,蒸庶扫地,顾独以农为先,事功一立,迄今长存,虽曰修复,是可谓功矣。”予既嘉包君之能徇于民,使侯信之美不忘,及其建祀合于先王之法,于是书之,遂以为记。 (选自光绪《续修舒城县志?艺文》)
【注释】①羹颉侯信:羹颉侯刘信,刘邦长兄之子。②畎浍(quǎn kuài):田间灌溉水渠。③相侔:相等同。侔(móu),相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馥信有功信:诚信。
B.然吾恨史策之有遗恨:遗憾。
C.而怜舒人之不忘其惠也怜:喜爱。
D.养人不见形象哉形象:犹“形迹”。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始以事至舒城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①信乃为民浚畎浍以广溉浸②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C.①宗族昆弟之有才能者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①没则已焉者乎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能体现“而信,至今民犹思而记之”的一组是(? )
①予于是叹美其功?②若贾以征伐显,交以出入传命谨信为功
③然吾问于耆老,而得羹颉侯信焉?④包君以书告曰:“庙谨毕事。”
⑤事功一立,迄今长存?⑥于是书之,遂以为记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小题4:下列有关文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叙述并赞美了西汉羹颉侯刘信辟地垦土、勤心为民,首建舒城七门水利工程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澄清了一个被长期误传的事实。对贪功夺美,夸大自己的贡献的魏刺史刘馥予以了揭露。
B.舒城县主簿包廓在弘扬前人的惠政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考证了七门堰的首建者,二是为刘信、刘馥建庙立祀,三是诚请作者写记永志。
C.从文中反映的信息来看,汉初四分天下是按功论封,这个功主要是征伐平定之功,而刘信在这方面功小,所以只封得列侯。但作者却从“七门三堰”对后世吏治 的启迪和警示上提出了以是否惠泽人民为尺度的功劳观,这是难能可贵的。
D.本文以叙述为铺垫,以议论为主体。其叙事以作者陆续了解七门堰历史的过程为线索,语言简洁,叙事清楚;其议论,则联系汉初宗室王族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借题发挥,以此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信为始基,至馥时废而复修耳。(3分)
⑵代王喜以弃国见削,而子濞以力战王吴。(3分)
⑶夫事有可继之道,不必肇于 己,而后为功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A“信”:的确。)
小题2:D(A “以”均为介词,因为。B “乃”均为副词,于是。C “之”均为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定语后置的标志。D①副词,就;②连词,表转折,却。)
小题3:C(①叹美的是刘馥。②言刘贾、刘交以征伐立名,与刘信得百姓心无关。⑤说的是刘馥。)
小题4:A(“也澄清了一个被长期误传的事实。对贪功夺美,夸大自己的贡献的魏刺史刘馥予以了揭露”错,应该是对乱亡之际以农为先,复修七门堰的刘馥给予了赞扬。)
小题5:(10分)⑴刘信是这项工程最先奠基的人,到刘馥的时候他只是因七门堰荒废而重修罢了。(3分。“始基”最先奠基1分,“废”荒废1分,语句通顺1分。) ⑵代王刘喜因为弃国逃跑而被削除王位。可是他的儿子刘濞靠奋力拼杀被封为吴王。(3分。“见”表被动1分,“王”活用动词1分,语句通顺1分。) ⑶大凡事物有承继之理,不一定要在自己手里开创然后才算作是功劳。(4分。“肇”开始、开创1分,“于己”介宾后置1分,“而”然后1分,语句通顺1分。)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嘉佑二年,我担任庐州的从事吏,才因事到了舒城,考察所谓的七门三堰。询问当地的住户这项水利工程能灌溉多少亩田,他们回答说:“总共两万多顷。”从书籍中考证,这项工程实际上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扬州刺史刘馥建造的。从魏国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历史了。我因此感叹赞美他的功劳。
随后两年,校书郎包廓担任县里的主簿,曾经跟我谈及此事。包廓对我说:“刘馥的确有功劳,但是我向当地受人尊重的老人问及此事,却得到这事是羹颉侯刘信所为的说法。当年,汉朝拿龙舒这块地方封给刘信做列侯,刘信于是为老百姓修筑田间水渠,扩大灌溉。刘信是这项工程最先奠基的人,到刘馥的时候他只是因七门堰荒废而重修罢了。过去先王的法定,对老百姓有功劳就要祭祀他。像刘信,不可以说是有功劳的人吗?然而我遗憾史书上对刘信的记载有遗漏,并且我喜爱舒城人不忘他的恩泽。现在我将建造王侯庙来祭祀他,而拿刘馥设位附祭,希望你为我记下这件事。”我因此答应说:“好!”
不久,包廓写信告诉我:“刘信的庙已经恭敬地建成了。”我说:“过去高祖兴起的时候,有才能的同宗兄弟当中,刘贾靠征战攻伐而显贵,刘交靠进出传令谨慎守信而建立功劳。这两个人,割地封王,毗邻的诸城有几十个。代王刘喜因为弃国逃跑而被削除王位。可是他的儿子刘濞靠奋力拼杀被封为吴王。唯有刘信只封到一个小小的列侯,却能对老百姓勤于用心,兴修惠及千秋万代的水利。他对百姓的仁爱恩惠怎能与刘贾、刘濞相等同?大凡攻占城池野外打仗,消灭敌国,屠戮城邦,算是这些人能杀人。开辟土地,让几十万老百姓世世代代无饥饿的忧虑,这就是所谓的养育人民,如果相互比较的话,那就犹如天与地一样相差很远啊。
然而刘贾、刘濞靠战功为自己树立了威名,刘信的事迹却不被史官采录,这难道是杀人容易称快于内心,而养育百姓却不能显现形迹吗?周公的书里说:治民有劳绩就叫做功劳。假使刘信生于周公的那个时代,他接受的奖赏不是刘贾、刘濞所能期望的。尽管如此,刘贾、刘濞死后湮灭消失不被后人所知已经很久了,可是,刘信到现在老百姓还思慕并且记着他。这就是所谓得到老百姓的拥护爱戴呀。然而,世上的恩宠与禄位当时是很荣显,但死了就烟消云散了啊!大凡事情有承继之理,不一定要在自己手里开创然后才算作是功劳。像刘馥刺史起用于三国混乱灭亡之际,百姓生计被破坏无余,但仍然把农业当作优先的事情。事业、功绩一旦建立,到现在永久长存,虽然只是修复之力,但这也可以算是功劳啊。”我既赞扬包廓能够顺从民心,让列侯刘信的好处不会被人忘记,又由于他建庙祭祀刘信合乎先王的法度,因此写下它作为记。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