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2 11:26:3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①,惧志行之无闻。谅才韪②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③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④之鄙也;好贵夷贱,哲⑤之乱也。炤炤⑥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⑦!逆顺还周⑧,乍没乍起。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注:①复礼:合于礼的要求。②谅:信。才韪:才质美好。韪(wěi,伟):善。③吁(xū)嗟(juē):感叹词。④才:品质。⑤哲:哲人,明智的人。⑥炤(zhāo)炤:同“昭昭”,明白。⑦否(pǐ):运气坏。⑧还周:循环。还,通“环”。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恒克己而复礼?克,约束。
B.信美恶之难分?信,相信。
C.好贵夷贱,哲之乱也?夷,轻视。
D.没世无闻,古人惟耻?闻,闻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惧志行之无闻?②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B.①人理显然,相倾夺兮 ②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C.①徒有能而不陈?②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D.①炤炤洞达,胸中豁也 ②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悲”的内容的一组是(?)
①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
②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之无闻
③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
④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
⑤人理显然,相倾夺兮
⑥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4.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赋的抒情叙事都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从内容看,应该是司马迁受刑之后的作品。
B.这篇赋既包含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又流露出作者特有的衷曲,传达出作者的爱国之志、磊落胸怀和内心渴望。
C.全文围绕“悲”字展开,最后以“委之自然,终归一矣”的悲叹结束,表达出作者对社会无能为力,决定退隐山林的消沉情绪。
D.本文虽然是一篇短赋,但却写得颇具特色,在大量的反复铺陈和排比对偶中,显示出句式的规整与有节奏的变化。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


参考答案:1.B
2.C
3.A
4.C
5.终身默默无闻,古人当作羞耻。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谁能说他运气不好呢?


本题解析:1.信:确实。
2.A①助词,取消主谓独立性,无实义②结构助词,的B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这样C连词,表转折,却D①句末语气词,表判断②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3.②写自己加强修养④写自己胸怀爱国之志⑥写自己内心的渴望。
4.全篇表达的是坚持理想的执著情怀。
5.“ 耻”、“ 否”是得分点,分别是“以?为羞耻”、“运气不好”的意思。
参考译文:我悲叹士人的生不逢时,自愧顾盼身影孤独无依。我时常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于礼法,唯恐志向与行为默默无闻。我自信才质很高而世情不正,就算到了死都永远辛勤。虽然有形相却不能彰显,空有才能却不能展示。为什么困厄与通达容易使人迷惑?美与恶确实很难辨清。时光悠长而没有穷尽,我将只能屈而不能伸。让那些公心为国的人都和我相同啊,私心为自己的人自己去悲哀吧!天道精微啊,又那么疏阔;人间事理显而易见,只有互相倾轧和争夺。贪生怕死,是品质的卑贱;爱贵轻贫,是智虑的混乱。明白透澈,是胸中豁达开朗;胡涂迷乱,是内心生了毒害。我的心意,明智的人已经能够猜想到;我的言论,明智的人已经能够接纳。终身默默无闻,古人当作羞耻。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谁能说他运气不好呢?逆与顺循环往复,忽而没落忽而兴起。没有人事先就造下洪福,也没有人起始就遇到大祸;委身于自然,最终还是归为一体啊!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杨存中,代州崞县人。魁梧沈鸷,少警敏,诵书数百言,力能绝人。慨然语人曰:“大丈夫当以武功取富贵,焉用俯首为腐儒哉!”于是学孙、吴法,善射骑。宣和末,山东、河北群盗四起,存中应募击贼,积功至忠翊郎。
靖康元年,金人再围汴京,诸道兵勤王,存中与张俊、田师中从信德府守臣梁扬祖以万兵入援,后隶张俊部曲。上问将于俊,俊以存中对。召见,赐袍带。时元帅府草创,存中昼夜扈卫寝幄,不顷刻去侧。帝知其忠谨,亲信之。剧贼李昱据任城,久不克,存中以数骑入,击杀数百人。帝乘高望见,介胄尽赤,意其被重创。召视之,皆污贼血,壮之,饮以酒,曰:“酌此血汉。”存中请复往,帝止之。存中曰:“此贼胆碎,即成擒矣。”遂大破之,复任城,迁阁门祗候。
绍兴元年,从俊讨李成。诸将议,多欲分道进,存中曰:“贼势如此,兵分则力弱,又诸将位均势敌,非招讨督之,必不相为用。”俊然之。整军至豫章,存中率兵数千,首破贼于玉隆观,追至筠州。贼骁将以众十万来援,夹河而营。存中谓俊曰:“彼众我寡,击之当用奇,愿以骑见属,公以步兵居前。”俊从之。存中夜衔枚渡筠河,出西山,驰下击贼,俊以步兵夹攻,俘八千人。诸将夜见存中曰:“战未休,降卒多,忽有变,奈何?非尽歼之不可。”存中曰:“杀降吾不忍。”诸将转告俊,竟夜坑之。乘胜追至九江,成遂遁去。迁宣州观察使。
存中天资忠孝敢勇,大小二百余战,身被五十余创。宿卫出入四十年,最寡过。孝宗以为旧臣,尤礼异之,常呼郡王而不名。父、祖及母皆死难,存中既显,请于朝,宗闵谥忠介,震谥忠毅,赐庙曰显忠,曰报忠。又以家庙、祭器为请,遂许祭五世,前所无也。祖母刘流落蜀、陇,存中日夜祷祠访问,间关数千里,卒迎以归。御军宽而有纪,所用将士,专以才勇选,不私部曲之旧。?(《宋史?卷三百六十七》,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诵书数百言,力能绝人?绝:超过?
B.帝乘高望见,介胄尽赤,意其被重创?意:意思
C.贼骁将以众十万来援,夹河而营?营:扎营
D.所用将士,专以才勇选,不私部曲之旧?私:偏袒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大丈夫当以武功取富贵? /?存中以数骑入,击杀数百人
B.存中既显,请于朝? /?首破贼于玉隆观
C.焉用俯首为腐儒哉!? /?非招讨督之,必不相为用
D.常呼郡王而不名? /?御军宽而有纪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杨存中“忠勇”的一组是?(  )
①魁梧沈鸷,少警敏,诵书数百言,力能绝人?
②中昼夜扈卫寝幄,不顷刻去侧
③令存中以数骑入,击杀数百人?
④存中曰:“此贼胆碎,即成擒矣。”
⑤存中夜衔枚渡筠河,出西山,驰下击贼?
⑥存中曰:“杀降吾不忍。”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存中年青时就机智灵敏,熟读经书,极富力气,学孙武、吴起兵法,善于射骑。宣和末年,因为山东、河北群盗四起,志向远大的杨存中便应招攻打贼寇,建立了功勋。
B.皇上非常欣赏信杨存中,令杨存中昼夜护卫皇上寝帐,片刻也离不开他。在杨存中与李昱作战时,皇上非常赞许他的勇敢,并且赐给他酒以示褒奖。
C.讨伐李成时,诸将多主张分路进军,杨存中认为分兵就导致力量削弱,又加上诸将地位相同,不能互为所用,因此不能分兵。张俊听从了杨存中的意见。
D.杨存中的父亲、祖父及母亲都死于国难,他贵显之后,朝廷主动给他父亲、祖父加赠谥号、赐庙,又允许祭祀五代。祖母刘氏流落他乡,朝廷也帮助寻访、迎接回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存中请复往,帝止之。(2分)
译文:?
(2)战未休,降卒多,忽有变,奈何?非尽歼之不可。(4分)
译文:?
(3)御军宽而有纪,所用将士,专以才勇选,不私部曲之旧。(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9.B
10.D
11.C
12.C


本题解析:9.B(意:以为,认为)
10.D(A.凭借 / 率领; B.向 / 在;C 做 / 被动;D.连词,表转折)
11.C(①表现客观介绍了杨存中个人情况,与“忠勇”无关;⑤表现了杨存中用奇兵破敌;⑥表现了杨存中的仁爱)
12.C(A.“熟读经书”错;B .皇上欣赏杨存中与杨存中昼夜护卫皇上寝帐前后顺序错误;D.赐谥号与寻访祖母都不是朝廷主动的行为)
13.(1)(2分)杨存中请求再次前去,皇帝阻止他。
(2)(4分)战斗还未结束,降卒太多,突然发生叛乱,该怎么办?非将他们全部杀掉不可。
(3)(4分)治量军队宽容而有纪律,所使用的将士,专门挑选才勇之士,不偏袒原有的老部下。
附参考译文:
杨存中,代州崞县人。杨存中身材魁梧,性情深沉勇猛,小时候机智灵敏,背书数百句,力气超过他人。慷慨激昂地对别人说:“大丈夫应当用武功取得富贵,怎么能埋头苦读做一腐儒呢!”于是学孙武、吴起兵法,善于射骑。宣和末年,山东、河北群盗四起,杨存中呼应招募攻打贼寇,积累功劳至忠翊郎。
靖康元年,金军再次围攻汴京,各路军队来救援王室,杨存中与张俊、田师中随从信德府守将梁扬祖率领一万军队入援,后来隶属于张俊部下。上向张俊访求将领,张俊以杨存中应对。皇上召见杨存中,赐给袍带。当时元帅府刚开始创置,杨存中昼夜护卫皇上寝帐,没有片刻离开。皇上知道他忠诚谨慎,十分亲近信任他。大盗李昱据任城,官军久攻不下,杨存中率领数骑冲入敌阵,击杀数百人。高宗登上高处望见,杨存中甲胄全都变成红色,以为他受了重伤。召他前来一看,原来都是被贼人的血所沾污,赞许他,赐给他酒,说:“给这个血汉子斟酒。”杨存中请求再次前去,皇帝阻止他。杨存中说:“这些盗贼已经胆碎,就要被擒拿了。”于是大破盗贼,收复任城,升任阁门祗候。
绍兴元年,跟从张俊讨伐李成。诸将商议,大多主张分路进军,杨存中说:“贼人形势如此,分兵则力量就会削弱,又加上诸将地位相同,没有招讨使监督,一定不能互为所用。”张俊同意了。整顿军队来到豫章,杨存中率领几千士兵,首先在玉隆观击败敌人,追到筠州。敌人骁将率十万贼众前来支援,沿着河两岸扎营。杨存中对张俊说:“敌众我寡,攻打他们应使用奇兵,我愿意率骑兵从属,公带步兵居前。”张俊听从了他的意见。杨存中在夜里偷偷渡过筠河,从西山出来,急驰而下攻击敌人,张俊以步兵夹攻,俘敌八千人。众将夜见杨存中说:“战斗还未结束,降卒太多,突然发生叛乱,该怎么办?非将他们全部杀掉不可。”杨存中曰:“我不忍心杀死投降的人。”众将转告张俊,竟然在夜里把俘虏活埋了。乘胜追到九江,李成于是逃走。升任宣州观察使。
杨存中天生忠孝勇敢,历练大小二百余战,身受五十多次创伤。宿卫出入四十年,过失最少。孝宗因他是高宗旧臣,尤其给予他特殊的礼遇,常常称呼郡王而不直呼他的名字。杨存中的父亲、祖父及母亲都死于国难,他贵显之后,向朝廷请求,给杨宗闵加谥号为忠介,杨震谥号忠毅,分别赐庙叫显忠、报忠。又请求家庙、祭器,于是被允许祭祀五代,这是以前所没有过的。祖母刘氏流落蜀、陇,杨存中日夜祈祷访求,辗转几千里,终于把她迎接回来。治量军队宽容而有纪律,所使用的将士,专门挑选才勇之士,不偏袒原有的老部下。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苏辙《巢谷传》,完成小题。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十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斧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至其秀杰友:以…为友,结交
B.予兄子瞻,亦自惠再昌化徙:搬家,迁徙
C.不旬日必见,死无矣恨:遗憾
D.斧而爨,易子而食县:通假字,通“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在朝,谷浮沉里中
B.予乡闾故,幼而识之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昔赵襄子厄晋阳
D.故作传,异日以授之
不拘时,学于余?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B.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C.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D.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4分)
(2)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4分)
(3)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我兄长苏轼也从惠州贬谪昌化,士大夫们都避忌和我们兄弟来往,亲戚朋友也再没有联络了。
(2)我听说后,痛哭失声,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3)我住在南方,和蛮夷住在这里,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


本题解析:
小题1:徙:贬谪,官员调任
小题1:A结构助词, 取独;结构助词, 表提宾。B介词,表原因; 介词, 表时间C介词,表地点;介词,表被动 D介词,均为“替”
小题1: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小题1:(1)要点“自”“徙”“游”“相闻”(2)要点“恨”“用”“奇”“行其志”(3)要点“盖”“终”“焉”“发”
附文言翻译
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名中世,是眉山的农民,年少时跟随有地位、有身份的人读书,老年时做乡里村学老师。巢谷小时候跟随父亲学习,虽然家境简朴但是博学多才。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看见考武科的人,很喜欢。巢谷一向力气很大,于是放弃了原来所学的东西,置办了弓箭,反复练习骑马射箭。不久武艺学成了,却没有考中进士。
听说西部的人大多骁勇善战,骑射击刺的本领是四方中最好的,于是去游历秦凤、泾原等地。与所到之处的豪杰结交。有个叫韩存宝的,与他的关系特别好。巢谷教他兵书,两人相互结为金石交。熙宁年间,存宝作为河州的将领,建立战功,被称为熙河名将,朝廷有渐渐地重视他。恰逢遇上泸州蛮乞弟侵扰边境,各郡都不能抵制他们,于是命令存宝出兵攻打。存宝不熟悉少数民族的风俗,请巢谷到军营中询问。后来存宝等到获得了罪名,将要被抓捕,自己料到一定会死,就对巢谷说:"我是一个泾原的武夫,死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子孩子就难免挨饿受冻生活困苦,口袋里还有数百两银子,除了您没有别人可以代我交给他们了。”巢谷答应了。就更换姓名,带着银两步行去送给存宝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存宝死后,巢谷逃避到江淮一带,恰逢天下大赦才出来。
后来我入朝当官,巢谷在里地,我们没有机会见面。绍圣初年,我因罪谪被贬官住在筠州,后来从筠州贬谪雷州,又从雷州贬谪循州。 我哥哥苏轼也从惠州贬谪昌化,士大夫们都避忌和我们兄弟来往,亲戚朋友也再没有联络了。只有巢谷在眉山公开说要徒步寻访我们兄弟俩。听见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正月,他从梅州给我来信说:“我步行万里来见你,自己也没有意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到梅州了,很快就能相见,即使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我惊喜地说:“他不是现代的人,而是古人啊!”相见之后,握手相对而哭,然后说往日的经历,说了一个多月也不觉厌倦。 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瘦而多病,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元修了。他还要去南海见子瞻,我同情他年老多病,劝止他说:“你虽然一番好意,但是从这里到子瞻那里数千里,还要过海,不是老人能做到的。”他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死,你别拦我。”留不住他,再看看他包里,只有数千钱了。我虽然也很穷,还是凑了点钱给他作为路费。
船到了新会,有个南蛮奴隶偷了他的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他到了新州,很快就病死了。我听说后,痛哭失声,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以前赵襄子被困于晋阳,智伯率领魏,韩军队用决堤放水的方法围困他。 城内水深到要把锅吊起来才可以生火,彼此交换孩子来煮了吃。群臣都散慢了,只有高恭没有忘记礼数。后来赵襄子采用了张孟谈的计策解了三国的围困,论功行赏时,高恭排在首位。张孟谈说:“晋阳之难,高恭没有一点功劳,为什么以他为先?”襄子说:“因为当时大臣们都散慢了,只有他没有忘记君臣之礼,所以我把他排在首位。”巢谷对朋友的义气,实在比得上高恭,只可惜他没碰上襄子,而只是遇到了存宝和我们兄弟。 我住在南方,和蛮夷住在这里,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我听说他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军中,所以只能为他立传,改天交给巢蒙。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陈大受,字占成,湖南祁阳人。幼沉敏,初授内则,即退习其仪。既长,家贫,躬耕山麓。同舍渔者夜出捕鱼,为候门,读书不辍。乾隆元年,授编修。二年,大考翰林诸臣,日午,上御座以待。大受卷先奏,列第一,超擢侍读。四年,授安徽巡抚。初视事,决疑狱,老吏骇其精敏。庐、凤、颍诸府时多盗,有司多讳匿,大受定限严缉,月获盗五十辈,得旨褒美。淮南、北饥,发仓谷赈之。谷且尽,继以麦。又告粜江南、广东,且发且储。时频岁饥民掠米麦以食,有司以盗论。哀其情,奏原六十馀人。麦熟,禁造酒及大商囤积。又以高阜斜陂不宜稻麦,福建安溪有旱稻名畲粟,不须溉灌,前总督郝玉麟得其种,教民试艺有获。因令有司多购,分给各州县,俾民因地种植。事闻,上谕曰:“诸凡如此留心,甚慰朕怀。”
  是年,常州、镇江、太仓三府州被水灾,发仓治赈。江南旧多借堰圩塘,或有久废者,被水后尤多溃败,工钜费重,民力不能胜。大受出官粟借之,召民兴筑,计时而成。于江浦缮三合、永丰、北城诸圩,于句容复郭西塘黄堰,苏州、太仓疏刘家河,灌溉潴①泄,诸工毕举。七年秋,黄河决古沟、石林,高、宝、兴、泰、徐诸州县罹其患,大受驰视以闻。乃命多具舟,候水至分栽四出,舳舻②数百里。
  十年,有旨蠲③明年天下钱粮,大受疏请核准漕项科则,晓谕周知;汇核地丁耗羡,同漕项并完;酌定业户减租分数,通饬遵行。得旨嘉奖。常州俗好佛,家设静堂,自立名教。江宁、松江、太仓渐染其习。大受疏请饬有司防禁,移佛入庙;堂内人田屋产,量为处置。上谕曰:“此等事须实力,不可欲速。不然,则所谓好事不如无也。”
  大受清节推天下。以微时极贫,禄不逮亲养,自奉如布衣时。十六年,以病乞解任,未几,卒,谥文肃。(《清史稿》卷三百七)
  [注]①潴(zhū):蓄积。②舳舻:首尾相接的船只。③蠲(jiān):免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事,决疑狱,老吏骇其精敏——视:治理
B.又告江南、广东,且发且储——粜:卖粮食
C.水后尤多溃败——被:遭受
D.酌定业户减租分数,通遵行——饬:整理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陈大受“做官为民”的一组是(? )
①为候门,读书不辍
②淮南、北饥,发仓谷赈之
③哀其情,奏原六十馀人
④工钜费重,民力不能胜
⑤候水至分栽四出
⑥酌定业户减租分数
A.①③④⑤
B.①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大受年幼时沉着机敏,长大以后,家境贫寒,亲自在山脚下耕种。在等候为渔人开门时仍不忘读书学习。
B.陈大受在安徽巡抚任上,判决疑案,精明敏锐。当时庐、凤、颍各地多盗贼,他限定期限严加缉拿,当月捕获盗贼五十人。
C.常州、镇江、太仓一带遭受水灾,陈大受考察灾情,体恤民力,打开官仓赈济百姓,并号召百姓修筑堤防,按时完工。
D.陈大受作官为民,饥荒时开仓赈济百姓,发生水患时,一边开仓放粮,一边号召百姓兴修水利。一生提出无数的建议,全部得到皇上的赞同和奖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频岁饥民掠米麦以食,有司以盗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微时极贫,禄不逮亲养,自奉如布衣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D
4.(1)当时接连几年饥荒,饥民抢夺米麦来充饥,有关官吏以盗贼之名来判处他们。
  (2)(陈大受)因官职低微时极度贫穷,俸禄不够奉养父母,自己生活的就像做百姓时一样。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雪涛阁集》①序
〖明〗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②。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③,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1)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④,何也?”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2)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有删略)
  〖注释〗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②鞓(tīng)红鹤翎,指牡丹花中“鞓红”和“鹤翎”等品种,经过改良可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③驺(zōu)子:古代给贵族掌管车马的人。④俳:滑稽,幽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始为复古之说以之——胜:胜任
B.而不敢自其才——伸:施展
C.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袭:模仿
D.有以平而者——传:流传
2.作者说:“诗至此,抑可羞哉。”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感到羞耻的原因的一组
[? ]
① 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
②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
③ 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
④ 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
⑤ 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
⑥ 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行文的顺序来看,作者没有受到序言体裁的束缚,先是淋漓尽致地阐明自己的文学主张,最后才落笔于文题。
B.作者在文中先从正面立论,用类比的方式,以美丑的标准随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改变,来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
C.文章最后,作者用创新的文学观评论江进之的诗文创作,既使前文的论证得到进一步印证,又起到照应标题的作用。
D.作者旗帜鲜明地批评了近代文人的各种复古做法,并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了全面否定。


参考答案:1.A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