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韩非子》)
【注】①怀衽:怀抱。②泽:恩惠。
小题1: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2分)
孔子:?
韩非子:?
小题2: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3分)
2、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列坐其次
D.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而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赆:财物
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伐:功劳
C.?交友未笃——笃:忠厚
D.?恶能善之矣——善:认为好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 ②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B.①而其名无不辱者 ②此所以欲荣而愈辱
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 ②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D.①以此厚望于主 ②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理解:(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
B.?修身会计则可耻理解:(认为)修养自身、合理地支配钱财是可耻的?
C.?然用己未必是也理解:但是任用自己的君王不一定会这样做
D.?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理解: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行。
5.文中最后一句说“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就其中一点,结合自己的积累谈谈对“知本”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上篇)
秦灭周祀,并四海,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土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贾谊《过秦论》中篇)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养:统治
B 强凌弱,众暴寡?暴:强暴
C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隳:毁灭
D兵革不休,土民罢弊?罢:通“疲”,疲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离战国而王天下?B 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序八州而朝同列?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C?其道不易,其政不改?D 令不行于天下。?
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小题3: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B.天下百姓虚心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说明秦的统一是符合民心的。
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诈力统治天下,终于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
诩策谋深长,有良、平之奇。李傕、郭汜斗长安中,傕请诩为宣义将军。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托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
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果以胜还。
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诩曰:“不如从曹公。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营,破之。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百姓,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节选自 《三国志》有改动)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煨内恐其见夺见夺:被夺去兵权
B.煨果善视其家善视:好好地看待
C.太祖比征之比征:接连征讨
D.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归之: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