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二)
2017-08-22 12:05: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每题2分,共12分)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闻:闻名
B.未有知其者?修:美好的样子
C.而彼且奚也?适:到……去
D.此小大之也?辨:同“辨”分辨,分明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不及大知②则明行无过矣③有海者,天池也④且适南
A.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也不同。
B.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也相同。
C.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相同。
D.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不同。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庄子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庄子的逍遥游不是简单的行动自如,无拘无束,而是精神的绝对自由。
B.“小大之辩”是《庄子》中很重要的一个哲学命题,“小”和“大”在本质上都是有所依赖,有所期待的,只不过是量上的差别而已。
C.庄子善于用寓言说理,第一段借助学鸠的无知,写出俗人的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和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
D.第二段假托“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内容上与前文有重复,可以看出庄子行文在浪漫想象的同时,对文章的结构的把握却多有疏忽,白玉微瑕,十分遗憾。
小题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
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②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
① 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②鹏鸟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修:修长。
小题2:两个“智”都是“智慧”的意思,两个“冥”都是“大海”的意思。
小题3:“对文章的结构的把握却多有疏忽”理解不当,重文是庄子散文的主要特征之一。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组文字,完成小题。(5分)
(一)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三)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选自《史记·孔子世家·陈蔡之厄①》)
注释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人围困在荒野,粮食断绝,门人弟子有人对其学说产生了怀疑。
小题1:上文第一章,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孔子因颜渊去世而悲痛欲绝的感情。(1分)
小题2:颜渊死时,孔子为何如此悲恸,试从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归纳原因,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反复
小题1:(1)颜渊在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中与孔子相同。
(2)颜渊最能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与人生理想。(答出一点得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修辞手法。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C.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D.敛不凭其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悠然亭记
(明)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①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娼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②,入闽、越之阻③,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④?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选自《明清散文》)
  [注]①僦(jiù)居:租房。②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③陕(ào)阻:深险难行之地。④礨(lěi)石:大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县三十里(距离、相距)
B.不独一时之所(适意、舒适)
C.而无留滞(中间、里面)
D.予获侍斯亭,而为之记(谦词,超越本分)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旧国旧都,望畅然    辍耕垄上,怅恨久之
B.而悠然之意,见于言外  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C.去县三十里       今已亭亭如
D.又屋后构小园      欲与王为好,会西河外渑池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淀山公“悠然”的一项是(  )
①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②所至官,多著声绩。
③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脯常见之。
④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⑤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
⑥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园田的思想情趣。
B.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大石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
D.作者借写悠然亭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隐居、悠然自得的生活。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娼者所不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C
4.B
5.(1)在园子中建了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亭子的名字。
 ? (2)淀山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所容纳。
 ? (3)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共21分)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 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 媐(xī):嬉戏。?② 瘗(yì):埋葬?③ 窭(jǜ):贫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行濒:临近
B.州人刘翁廷传所客:寄居
C.遽京师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不能办卒:步兵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乎臣进退,实为狼狈
B.遂言甫朝访风景崇阿
C.金公御史为参军臣险衅,夙遭闵凶
D.听召募皆出于此乎
小题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兵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达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5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C
小题5:(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注意 “复”,“故”,“术”,“师”名词作状语,全句的文意。(1点1分,共5分)(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 注意“数”,“干”,“见”表被动,全句的文意(1点1分,共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卒,通“猝”,仓猝。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对应的原文“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翻译“过了三天,招募的士卒逐渐集合起来,都是市井中不懂得执持与使用兵器的贫穷人家的子弟,而申甫所传授的法术,又以用车为主”选项是“步兵不能办到”的意思,看似通顺,实际上,此段重点强调的是,练兵没有时间,所以应为“仓促”的意思。课本中《荆轲刺秦王》中有此用法,可以借鉴。
小题2: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都是介词, 译为“在”; C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文言虚词的题目心中一定要明确词性的区分不同的用法。如此题“其”应重点区是作代词、还是作语气副词和助词,代词中又要区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三人称要区分是作主语、宾语还是作定语;“之” 要区分是代词、助词、还是动词,代词要区分是人称代词还是指示代词,助词要区分是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结构助词还要区分是“的”,还是“主谓取独”,是“宾语前置”,还是“定语后置”;“以”要区分是作介词、连词、还是动词,介词、连词还要区分各种作用和意义, “其”应重点区是作代词、还是作语气副词和助词,代词中又要区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三人称要区分是作主语、宾语还是作定语;
小题3: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甫”性格特征是“失败原因”,②④是说权贵人,人物不对,⑥是申甫死后,时间不对。
小题4: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对应的原文“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意思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选项“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事件先后顺序错乱。
小题5: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1)复——又,故——过去,术——本领,师——用对待师长的礼节。(名词作状语)(2)数——屡次,干——干谒,见——被(被动句)。
【参考译文】
申甫,云南人,以抑强扶弱为己任,能言善辩。做童生的时候,曾经用绳子拴着一只老鼠在路上玩儿。有一位道人经过这里,教申甫做游戏。于是那位道人让他拾起路边的瓦片石块,在地上按照四个方向摆放完毕,然后将老鼠放入那里面,老鼠多次奔跑冲撞都不能逃出来。不久那道人又引来一只狐狸,那只狐狸想要抓住那只老鼠,但是那只狐狸也终于不能进入阵中,狐狸和老鼠相互对抗了很久。那道人就靠前附耳对申甫说:“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八阵图’,小子也想学吗?”申甫当时年龄还很小,不懂得他话中的意思,就回答说:“我不愿意学这个。”那道人就离开了。?
明代天启初年,申甫那时正做和尚研究佛学,往来于河南、山东之间,在佛学方面没有什么心得。申甫进入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那道人临离开他的时候,给他留下了一卷书,就分别离开了,谁也不知道他到了哪里。申甫打开看那卷书,发现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言及车战的部分特别详细。申甫就留在了嵩山中,学习一年多,从此也不再钻研佛学了。
后来把那卷书埋藏在嵩山下,自己出山来到颍州,寄居在颍州人刘廷传老先生的家里。刘老先生,是原先颍州有名的大侠,门下的食客有几百人,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个人赶得上申甫。刘老先生出资让申甫到京城。申甫多次凭他的法术拜谒诸位公卿大臣,常常不被信任接纳。愍min帝即位后,北兵从大安口入侵,迅速逼近京城,京城九门白天都紧闭不开。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先生、金声先生知道形势紧急,就向朝廷推荐了申甫。愍帝在便殿召见了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诏谕慰问他,申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殿前的台阶下面叩头谢恩,喊道:“我不成器,没有特别的才能,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来报效皇恩。”于是皇帝立刻任命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凭御史的身份做参军,而申甫做京营副总兵,然而实在没有兵士派给申甫,只能下命听任他自己召募兵士。过了三天,招募的士卒逐渐集合起来,都是市井中不懂得执持与使用兵器的贫穷人家的子弟,而申甫所传授的法术,又以用车为主,仓猝不能够训练好。申甫正等着选定日期部署他的部属,还没来得及参战呢。在这个时候,朝中权贵重臣都不习练兵法,与刘公和金公屡屡意见相左,又忌妒申甫凭一介布衣的身份被破格启用,就商议先让他们对敌,于是他们日夜下达调兵的凭证,催促申甫,让他出战,而这时候正好遇上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兵败被杀。满桂是原大同总兵官,是著名的老将,因为被调派赶来驰援护驾来到京城,愍帝正倚重他。他打败以后,整个京城都非常震惊恐惧。申甫不得已,为之痛哭,于是在夜里带领他的部属由城上顺着绳索而下出城,还未走到芦沟桥,他的部属已经差不多逃跑光了。申甫亲自与敌兵肉搏,被数十支飞箭射中,于是被杀掉了。在这种情况下朝中的权贵大臣争相指责申甫,并且讥讽刘公和金公不能知人善任。等到北兵撤兵回师的时候,竟然没有理会申甫之死的人。距离申甫死去几天以后,刘公又率领八路部队出战,赶往遵化,独自率领部下在娘娘山安营扎寨,结果遇到伏兵突然出现,刘公指挥将士殊死奋战,经过一昼夜多时间而使用不当。的顽强抵抗,几路援兵都没有到来,最终也战死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