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回答下列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山坡羊”是词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B.“望西都,意踌躇”中“西都”即长安,这句写了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C.“宫阙万间都作了土”,直接描写战争,使历代改朝换代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D.这首曲借凭吊长安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句写得生动形象,请你加以赏析。
?
参考答案:1.B?
2.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裹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第三联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浮,动
(2)明明是自己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是天空也为之动荡。一“浮”一“动”,进一步渲染了磅礴的水势,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入清溪①行山中
〔唐〕李白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无事令人幽,停桡②向余景。
【注】①清溪:水名,在今安徽贵池北。②桡(ráo):桨。
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赏析颔联“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的写景技巧。(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②首联写舟之“轻”“疾”,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4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②动静结合。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其它技巧,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读全诗的关键点在于“无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诗人为何“停桡”,只因景色“令人幽”。虽用“幽”字,却不是凄冷清幽之景象。加上前几句中写到的小舟“轻”“疾”,鱼鸟自在,水波轻摇而山影浮动,以及在溪旁言谈却更显幽静都体现出诗人游赏时的惬意,对自然山水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小题2:诗歌中写景的技巧很多,可从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也可从修辞角度来看,还可以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等等,在解答时要抓住诗文的关键点,从本题来看“动静结合”应是较容易作出的回答。只要考生对于技巧多加关注,对这一类的问题不难作出正确解答。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潘阆写的这首宋词《酒泉子》和南宋词人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潮》中写涨潮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潘阆
忆现潮,满郭(1)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2)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释:(1)郭:外城。(2)几:几回。)
《闻鹊喜·吴山观潮》周密
海水天碧,染就一江秋色。鳌(1)戴(2)雪山龙起蛰(3),快风吹海立。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注释:(1)鳌:传说中海中的神龟。(2)戴:头顶着。(3)蛰:动物冬眠、蛰伏。)
试与潘词中画线的句子作比较,说明你更喜欢哪首词的描写,为什么?
参考答案:
周密连用三个比喻,将“潮”喻为神龟背负雪山,蛰龙从海底惊起,飓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虽写出惊人气势,但虚拟的物象难以让读者感受到。 而潘阆能从观潮人的心理感受中写出沧海仿佛要倒空的气势,而且伴之以“万面鼓声”似的轰鸣,令观者为气势、为声威所慑服,夸张而不失实,形象鲜明具体而真实可感,较之周词要超出许多。(可不拘泥于此,考生无论喜欢哪个,只要讲清理由,说出各自的特点,均可得满分——意在倡导“个性化阅读”)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此诗系作者第二次被贬时所作。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3分)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3分)
参考答案:(1)天色己晚,余晖从稀疏的苇蓬缝隙里漏进船舱,但诗人仍无意过江,吟诵声在苍茫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和孤寂。
(2)拟人,示例:拟人手法。诗歌赋予鹭鸶人的情态,鹭鸶如同知己一样知晓诗人的心思,频频对窗,使诗人在孤寂中获得宽慰。
本题解析:(1)略(2)反衬、衬托亦可,示例:反衬手法。诗人用“唯有”鹭鸶“翘足对窗”来宽慰自己,反衬自己的孤独,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和苦闷。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