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22 12:17: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陂塘:池塘。?徜徉:安闲自得的步行。 (1)词人在词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3分) (2)请对这首词写景的手法及其语言特点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1)层层绿树,环绕村庄,盈盈碧波,涨满池塘。这里鲜花盛开,色彩缤纷,让人沉醉。逶迤缭绕的围墙内,茅堂隐隐,小桥流水近旁,酒旗飘扬。这里莺鸣蝶舞,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摹静态景物,静景动景又相互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这首词格调轻快,语言清新、浅近。质朴自然的村野风光随着词人轻松的脚步、欢快的情绪次第展开,达到词的节奏与词人的感情之间的和谐统一。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8分) 贫 女 秦韬玉①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②。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唐代诗人,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②时事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俭:同“险”,怪异的意思;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打扮。 小题1:请根据颈联内容概括“贫女”的内心活动。(2分) 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蓬门未识绮罗香”,生在蓬门陋户,未曾有绫罗绸缎沾身,贫女自伤身世。 B.“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表明当时人们竞相追逐风流韵事、奇装异服的社会风气。 C.全诗以独白方式揭示贫女内心深处的苦痛,着意刻画贫女持重清高的品行,对贫女给予深切同情,也寄寓了作者的不平和感慨。 D.全诗语言质朴,运用对比手法,将贫女置于典型的社会环境中,使诗歌富有广泛深刻的内涵。
| 小题3: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贫女自诩(自恃)心灵手巧,不愿与人争妍斗艳,不肯迎合流俗。 小题2:B 小题3:诗人以贫女自喻。(1分)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表现自己久屈下僚为他人付出。(2分)诗情哀怨沉痛,借写贫女的自伤实则是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人物的心理活动。贫女凭一双巧手针黹(zhǐ)出众,敢在人前夸口;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 小题2: 试题分析: B项:风流:指意态娴雅。高格调:很高的品格和情调。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竞相追求时髦的奇装异服,有谁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本诗语意双关、含蕴丰富。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注】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这首诗是他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作。 小题1:本诗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分) 小题2: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抒发了什么情感?是怎样抒发这种情感的?试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选用了落叶、鸿雁、北风、长江等意象,(1分)描绘了一幅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寒冷的深秋景象。(3分) 小题2: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1分)颔联的“遥隔”表明漫游之地距故乡之远透露出思乡之情,“楚云端”表现出故乡可望而不可即也透露出思乡之情。(2分)颈联通过描写客子与家人的神态动作直接抒发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点名相似之浓,下句设想家人望着自己的归去,使思乡的感情更加强烈。(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意象概括和意境分析的题目,主要意象有“木”“雁”“风”“江”,意境特征是“寒” “落”,意境应该是一幅“凄清、萧瑟”的画面。 小题2:这是一道情感题,分析情感要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和诗中关键的语句进行,词中主要的表情达意的词语是“乡泪”“客”,应是客居他乡的思想之情,抒情的方式是渲染和想象,渲染表现为“遥隔”想象主要表现为“归帆天际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结合《苏武传》,对本诗颔联所描写的画面作拓展性描述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苏武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首联中“魂销”二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颔联是两幅图画。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痛苦。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 (2)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这里有辛酸的追忆,追忆自己在匈奴十九年的艰辛生活;有突至的惊喜,惊喜自己多年的盼望终于成真,可以回到魂牵梦绕的故土。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