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22 12:17: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两题。
甬上竹枝词
戈鲲化(清)
灵桥门近甬江隈,早把严城锁钥开。
为贩鱼鲜趋晓市,小民辛苦五更来。
1.这首诗写的是_________(地点)_________(事情)。
2.请简要分析第三句中“趋”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灵桥门,晓市。
2.“趋”字写出了渔民们为赶早市而而争先恐后地涌向刚开的城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小民”的同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度浮桥①至南台
【南宋】陆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今福州市闽江旧大桥,宋时是由船只连成的浮桥。②九轨:轨,指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九轨”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小题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衬托和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浮桥       的特点。(2分)
【小题2】分析颈联(第三联,“寺楼”一联)表达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夸张 雄伟壮观
【小题2】颈联感伤,颈联中的“催”字带有光阴在钟鼓声中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无成的感慨。“自”字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深深感慨。


本题解析:
【小题1】
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来写景,是这首诗的特色。所谓触景生情,说的是诗人的情是由外界的景物所唤起来的,而这种情是诗人本身所具有的。陆游在这首诗中抒的是豪情,即诗中所说的“豪气”。
这个豪情首先表现在对浮桥的描写上。诗人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浮桥的雄伟气象,体现出诗人轩昂的气概。这里的夸张,既有数量的夸张,也有描写性的夸张,使浮桥的特征更鲜明,更突出,更典型,更理想,使之瑰丽多姿,大放异彩,给人异乎寻常的感觉。其次,是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在“催昏晓”和“自古今”的催化下,使之“雄浑中兴象自远,有涵盖一切之气”。第三是以“吹笛榕阴”写出自己的乐观和自豪。这笛声“清音有余”,意味深长,绕榕千秋,不绝如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这首诗表现了浮桥的壮丽,寄寓着作者对中兴景象的憧憬。诗作意境阔大豪迈,于晓畅的语言中显示了豪壮瑰伟的风格。首联说客中多病,闻南台之名而试作一次探访,是出游缘起。颔联写浮桥,表现其壮观,笔锋转为雄壮。颈联写至南台的所见所感。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中,“催”“自”两字透露出深深的感慨。尾联转为豪逸。“白发未除”,但“豪气在”,显示乐观、豪迈的心境;接下一句,于榕树下醉吹横笛,是对乐观、豪迈心境的形象化描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两个小题。(8分)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简要描摹。(4分)
(2)根据对全诗的理解,你认为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请找出来并简要陈述你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潇潇雨中,听到一两声鸡鸣。抬头望去,见一两户人家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溪水淙淙,一条板桥通向村外,充满了和平、宁静、安逸的生活氛围。
小题2:“闲”。(1分)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闲衬忙,从侧面入笔,写出了仲春时节农事繁忙的景象,充满了欢快向上的劳动生活气息。


本题解析:
小题1:分析意境型答题模式:
①提问方式:分析这首诗意境(或情与景),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解答分析:意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③答题步骤:A、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B、联想和想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C、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D、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不能只“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小题2: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一位西方诗评家说,徒手从金字塔上挖下一块石头,并不比从杰作中抽换某个单词更困难。这里的“闲”,正是这样的字,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一经安放就断不可移易。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小题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3分)
小题2:第三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做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1分,答出3个即可得1分)生动地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2分)
小题2:(3分)以动(声)衬静。(1分)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反衬环境的清远、幽静和空旷,渲染了静谧的气氛(1分)表达了诗人孤独愁苦的心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意象就是那些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找意象时就顺着诗句一句一句找就行了,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这些都是意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意象来看作者营造了什么意境。通常会有很多意象有感情色彩,像月亮代表思乡,猿啼和杜鹃表示凄凉等。本题这些意象中,月是寒月,竹是疏竹,鸟是山鸟,这些都体现了一种幽深寂静的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点评:鉴赏诗歌的意象,其实就是将诗文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一找出来,然后看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泉响”,“鸟喧”采用可通感的手法,从听觉角度来表达。“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⑴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2分)
⑵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⑴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拟人,1分;分析,1分。)
⑵①这两句言浅意深,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喜悦之情。(2分)②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用典”1分,分析2分,共3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