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听张立本女吟
无名氏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吟诗女子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歌一曲月如霜”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吟诗女子是一个亭亭玉立、清高脱俗的形象。她穿高冠宽袖的南方贵族女装,装束典雅,亭亭玉立;她在凉爽的秋夜,独步闲庭,以钗击拍,对月吟诗,清高脱俗。
2.都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这首诗中,作者以满目如霜的秋色来烘托四周的沉寂,衬托出女子吟诗之后心境的清冷和听者莫名的惆怅,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白居易诗中,用“悄无言”“秋月白”衬托周围的寂静,从侧面写出了琵琶声令人陶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乱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半叶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上片开头两句写出了寓居环境的____________。
2.下片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寂静。(意思对即可)
2.示例:下片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不愿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表现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幽愤寂苦之情。(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湖州歌九十八首(其三十八)①
汪元量
青天淡淡月荒荒,两岸淮田尽战场。
宫女不眠开眼坐,更听人唱《哭襄阳》②。
【注】? ①南宋灭亡之后,诗人和宫女们作为俘虏被元军押解北上,此诗写于押解途中。
②《哭襄阳》:元军大举攻宋时,襄阳首当其冲,宋将吕文焕坚守六七年之久,但宰相贾似道坐视不救,致使襄阳失守。此曲为襄阳失守以后在民间流传的一支哀歌。
小题1:诗中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的?(4分)
小题2:哭襄阳》一曲在诗中有何作用?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绘了一幅惨淡荒寒、满目疮痍的悲惨景象,(2分)是通过(青)天、(荒)月和淮田(战场)三个意象表现的。(2分)
小题1:渲染了悲怆、凄厉的氛围,(1分)揭示了国破家亡、沦为俘虏的原因,(2分)表达了诗人的一腔悲愤之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旬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特,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使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