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8-22 12:30:5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海洋特征寡糖:大海的礼物
根据分子的构成,糖可以分为单糖、寡糖、多糖、结合糖和衍生糖。寡糖是由2—20个单糖分子构成,其中以蔗糖与麦芽糖为代表的双糖最为普遍。寡糖可溶于水,多数有甜味。
“寡糖和我们平常吃的、用的糖不一样,其用途很广泛。”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于广利教授介绍说,“寡糖”不是传统意义上作为能量物质和结构物质的糖,而是短的小分子糖链,具有信息传导功能。海洋寡糖,大海赐予人类的礼物,结构特殊,生物学活性广泛,和人类健康、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寡糖可以从大蒜、洋葱、芦笋、豆类、蜂蜜等天然食物萃取,也可以利用生化科技通过双糖合成。但海藻中的寡糖含量更加丰富,海藻中有30%—60%的寡糖含量。“海洋特征寡糖主要通过化学和生物酶法降解从海洋动物多糖、藻类多糖和微生物多糖中获得。”
国际上关于海藻寡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稍晚,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做此类研究。早期海洋寡糖的制备主要是为了其结构分析,而目前则是用于构效关系的研究,开发海洋糖类药物及其功能制品。
与陆地来源的寡糖相比,海洋寡糖具有结构特殊和生物学活性广泛的特点。从海洋多糖中制备的海洋寡糖结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单糖的种类上,尤其体现在其聚阴离子或者聚阳离子电解质特性上。?
据了解,海洋中褐藻胶寡糖及其衍生物具有抗心脑血管疾病、抗老年痴呆的作用等;卡拉胶寡糖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活性等特点;甲壳胺寡糖及其衍生物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提高机体免疫活性等;琼胶寡糖则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等。
“有些陆生植物寡糖也有免疫活性和降血糖活性,但资源没有海洋丰富。”于广利说。
除了对海洋药物产业的贡献,结构和功能独特的海洋寡糖在其它领域还具备广阔的开发空间,用管华诗的话说,“还会有大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糖库化合物数量的不断增加,会不断发现新的功能和用途。其应用潜能会体现在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于广利补充道。
除医药外,海洋特征寡糖还可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军工及农业等行业。
在食品领域,进入21世纪,人口与健康问题面临新的挑战,我国人口基数大,营养缺乏与营养失衡问题;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保健与老年病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为研究克服亚健康、满足特殊群体(老年、婴幼儿)的功能食品研发提供了强劲需求。如全球寡糖功能食品市场每年超过400亿美元。
在日用化工方面,海洋寡糖在保水、保湿、洗发、护发、杀菌消毒,以及抗菌、活化细胞、抗氧化、抗衰老和防晒等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中需求量很大。
在农业方面,寡糖不仅在无公害肥料、作物抗逆和绿色农药开发中有需求,而且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饲料饵料添加剂、种子处理剂以及果蔬、水产品保鲜剂等具有需求,还在兽药、水产动物药和替代抗生素方面具有强劲的市场需求。如2007年寡糖饲料额度在市场超过170亿美元,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
在军工领域,寡糖在防辐射、止血、耐低温和防冻食品以及解毒食品等方面具有特殊用途。
值得一提的是,海洋特征寡糖的应用还延长了海水养殖产业链。目前,这条产业链主要包括各种海藻(海带,裙带菜,江蓠,紫菜,麒麟菜等)养殖和虾、蟹的养殖产业,将来会扩展到海参和鱼类养殖业等养殖产业。
小题1:下列对寡糖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糖是短的小分子糖链,可溶于水,多数有甜味。
B.寡糖既可从天然食物萃取,也可通过生化科技合成。
C.与陆地来源的寡糖相比,海洋寡糖具有结构特殊的特点。
D.卡拉胶寡糖及其衍生生物具有抗病毒、抗糖尿病活性等特点。

小题2:下列对寡糖应用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寡糖应用潜能会体现在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
B.由于老年保健与老年病问题日益严重,在食品领域对寡糖需求强劲。
C.海洋特征寡糖可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军工及农业等行业。
D.海洋特征寡糖已经应用于海水养殖产业链、海参和鱼类养殖等养殖产业。
小题3:下列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分子的构成,糖可以分为单糖、寡糖、多糖、双分子糖、结合糖和衍生糖。
B.通过化学和生物技术从海洋动物多糖、藻类多糖和微生物多糖中获得陆地来源的寡糖。
C.由于寡糖的防辐射、止血、耐低温等功能,寡糖也积极应用于军工领域。
D.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构效关系的研究,开发海洋糖类药物及其功能制品。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
梁漱溟是不是学者,这本来不成问题。1916年,他23岁时就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次年开讲,先讲“印度哲学”,再讲“儒家哲学”。讲“儒家哲学”时,听者踊跃,除一般学生外,还有四五十岁的前辈,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四年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
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他生前曾在许多文章或演讲中明确表态。1930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中写道:“大家误解我什么?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么‘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这真是于两面都不合适: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谈学问,在我只是不得已,非是有心,我只是好发现问题——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发现问题。有问题,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外人看我像是在谈学问,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已,志不在学问也。”
此时,梁漱溟不足40岁,他的后半生,依然没有变。在梁漱溟看来,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他曾说:“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他认为如果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只当做哲学思想来讲,则“其固有精神实质亡矣”!梁漱溟曾再三强调,孔子的学问是专门致力于人的身心进于自觉、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所变化和提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这个观点贯穿于梁漱溟的一生,他晚年依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有的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而中国古书汗牛充栋,除了少数研究者,未必人人都要去读,但有一本书,即《论语》,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可不读的。
1924年夏天,他在当讲之年毅然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大学的讲台上。当时也有几所大学请梁漱溟去,但梁漱溟谢绝了这些邀请。多年后,他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又说,我“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
他在1924年(31岁)辞去北大教职后,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山东、广东、上海、山西、河南等地办学和考察。自1931年起,梁漱溟落脚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他的长子梁培宽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有水电,我们生活在那里,吃的是井水,点的是油灯。基本上过的就是农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梁漱溟一干就是七年。他在自撰的《生平述略》中说:“1931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象,培养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
抗战的爆发,让梁漱溟为之努力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戛然而止。但随后他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1938年1月,梁漱溟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接触。1939年2月,梁漱溟赴晋冀豫皖苏鲁等地的敌后游击区巡视,与国民党将领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罗荣桓、陈光、彭雪枫等都进行了会晤。1940年底,梁漱溟与黄炎培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试图以“第三方面”的力量促成两党的团结,以求抗战的最后胜利。
30岁到50岁,被视为生命的黄金时期。而梁漱溟从31岁退出北大后,二十余年间奔走于社会,他参与的所有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无疑都属于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自这个意义上看,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梁漱溟23岁时,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四年后,就因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使他享有了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
B.抗战爆发后,梁漱溟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C.梁漱溟认为,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为了实践这一观点,他在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
D.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这就是梁漱溟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的目的。
E.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这正是他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意义之所在。
小题2:梁漱溟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学者?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学考察,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请根据全文,简要说说梁漱溟的“与众不同”之处。(6分)
小题4:文章作者认为,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先秦诸子‘反智’论”考辩
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愚民”政策来源于先秦诸子的“反智”思想——比如几乎已成学术公论的法家的“愚民”主张。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废乐坏、世风浇漓的时代。先秦诸子在面对现实时都存有一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其具体表现,则是先秦诸子对智巧奸猾、华而不实、巧言令色等诸多不良社会风气的激烈批判。可以说,出于对现实奸佞诈巧之人依靠其“智”败坏社会风气的强烈憎恶,转而高度赞扬古代民众以“愚”为内涵的性情、气质。如《老子》第三章“常使民无知无欲”。《韩非子·六反》对所谓“辩智之士”的批判则更为直接:“语曲牟知,伪诈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辩智之士。’”
周王室的式微与礼乐政治制度的涣散,导致了原本统一的思想文化秩序的分裂和混乱,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争相斗艳的思想格局。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原本清晰甚至绝对的是非标准在争鸣语境中逐渐变得模糊化、相对化起来。各家学说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时,几乎都把批判的矛盾对准了与自己政治思想观点不相吻合的其他学派,从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是非观和智愚观,即:人们在和别人辩论时,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自己是聪明的,别人是愚蠢的。《荀子·荣辱》篇对此有深刻的阐述:“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在是非标准无法统一的时代,有关孰“智”孰“愚”的争论只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智”、“愚”概念的运用亦由此而混乱起来。
因此,先秦诸子“反智”的相关言论,既非简单地反对人们智力水平的提高,也非单纯反对人们接受和掌握知识,而是在“人愚我智”的辩论语境中对其他知识体系的反语批判。由此,道家的“反智”言论,并非简单地反对“知识”、“智慧”,毫无疑问,道家当然需要百姓掌握道家希望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智慧,否则他们谈那么多教化思想纯属多余;他们反对的只是那种尚未觉醒的但又“自以为智”的那些人。法家的“反智”言论,亦应作如是观。法家甚至还提倡一种洞察历史教训和自然道理的大彻大悟的“智”,《韩非子·主道》说:“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韩非子·八经》称:“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己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先秦诸子不仅不“反智”,还非常强调对缺乏知识的普通百姓进行教育引导的必要。他们普遍意识到,百姓在是非判断及利害辨析能力方面的知识欠缺也即“民愚”的社会现实往往使其成为各种“异端邪说”蛊惑欺蒙的对象,所以他们时刻警惕百姓被其他学派观点“蒙蔽”而“受骗上当”。荀子的看法颇具代表性。如《乐论》说:“明王已没,莫之正也。愚者学之,危其身也。”在先秦诸子看来,有效克服无知百姓被其他学说蛊惑毒害的办法,就是必须精确阐述自己学派的“救世之道”,争取百姓了解并接受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各学派从自己政治立场出发进行的开启民智、教化民众的过程。
理性客观地说,各个学派的知识无疑有其现实及逻辑的合理性,但在诸子各执一偏的时代,不同立场视角下的知识功能自然不同,有些知识知道了会坏事,不知道反倒是好事,由此产生“反智”倾向。先秦诸子的“反智”逻辑,其实质在于反对其他学派的知识,由此凸显本学派知识的重要性,这也折射出先秦诸子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治国理念。
(选自《“先秦诸子‘愚民’论”考辨》,作者宋洪兵,有较大删改)
小题1: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百家争鸣、争相斗艳的思想格局也带来了原本清晰甚至绝对的是非标准逐渐模糊化、相对化的问题。
B.法家的“反智”言论并非简单地反对“知识”、“智慧”,在某些情况下,法家甚至还提倡一种洞察历史教训和自然道理的大彻大悟的“智”。
C.“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己之力,上君尽人之智”说明道家也需要百姓掌握道家希望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智慧。
D.在先秦诸子看来,有效克服无知百姓被其他学说蛊惑毒害的办法,就是精确阐述自己学派的“救世之道”,来教化百姓。
小题2:作者认为先秦诸子并不“反智”,他提出的理由不包括(  )
A.在礼废乐坏、世风浇漓的时代,先秦诸子批判“智”,赞扬古代民众以“愚”为内涵的性情、气质是出于对现实奸佞诈巧之人依靠其“智”败坏社会风气的强烈憎恶。
B.先秦诸子“反智”的相关言论是在“人愚我智”的辩论语境中对其他知识体系的反语批判。
C.先秦诸子的知识虽然分属各个不同的派别,在不同立场视角下的功能也不相同,但都有其现实及逻辑的合理性。
D.先秦诸子的“反智”逻辑,其实质在于反对其他学派的知识,由此凸显本学派知识的重要性。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
必也正名乎
  ①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换一个,可是我对人名实在是非常感兴趣的。
  ②旧时代的祖父,冬天两脚搁在脚炉上,吸着水烟,为新添的孙儿取名字,叫他什么他就是什么。叫他光楣,他就得努力光大门楣;叫他祖荫,叫他承祖,他就得常常记起祖父;叫他荷生,他的命里就多了一点儿六月池塘的颜色。除了小说里的人,很少有人是名副其实的,穷人十有九个叫金贵、阿富,大有的。但是无论如何,名字是与一个人的外貌品性打成一片,造成整个印象的。
  ③我喜欢替人取名字,虽然我还没有机会实行过。似乎只有做父母的和乡下的塾师有这权利。除了他们,就数买丫头的老爷太太与舞女大班了。可惜这些人每每敷衍塞责。因为有例可援,小男孩该叫毛头、二毛头、三毛头,丫头该叫如意,舞女该叫曼娜。
  ④适当的名字并不一定是新奇、渊雅、大方的,其好处全在造成一种恰配身份的明晰的意境。有人说,名字不过是符号而已,没有多大意义。在纸面上拥护这一说法者颇多,可是他们自己也还是使用着精心结构的笔名。
  ⑤以前人的乳名颇为考究,并不像现在一般用“囡囡”“宝宝”来搪塞。乳名是大多数女人唯一的名字,因为既不上学,就用不着堂皇的“学名”,而出嫁之后,根本就失去了自我的存在,成为“张门李氏”了。
  ⑥男孩儿的学名,工楷写在开蒙的书卷上,以后做了官,就叫“官印”,只有君亲师可以呼唤。他另有一个较洒脱的“字”,供朋友们与平辈的亲族使用。至于别名,那更是漫无限制的了。买到一件得意的古董,就换一个别号,把那古董的名目嵌进去。搬个家,又换个别号。本来,如果名字是代表一种心境,名字为什么不能随时随地跟着变幻的心情而转移?
  ⑦为什么一个人要有几个名字呢?因为一个人是多方面的。同是一个人,父母心目中的他与办公室西崽所见的他,就截然不同——地位不同,距离不同。有人喜欢在四壁与天花板上镶满了镜子,时时刻刻从不同角度端详他自己,百看不厌。多取名字,也是同样的自我膨胀。像这一类的自我膨胀,既于他人无碍,何妨用以自娱?虽然是一种精神上的浪费,但我们中国人素来是倾向于美的靡费的。
  ⑧可是如果我们希望外界对于我们的名字发生兴趣的话,那又是一回事了。
  ⑨一个人,做他自己分内的事,得到他分内的一点注意。不上十年八年,他做完他所要做的事了,或者做不动了,也就被忘怀了。社会的记忆力不很强,那也是理所当然的,谁也没有权利抱怨。……大家该记得而不记得的事多着呢!
  ⑩现在我开始感到我应当对我的名字产生不满了。为什么不另挑两个美丽而深沉的字眼,即使本身不能借得它的一点美与深沉,至少投起稿来不至于给读者一个恶劣的最初印象?仿佛有谁说过:文坛登龙术的第一步是取一个炜丽触目的名字。果真是“名不正而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么?
  中国是文字国。皇帝遇着不顺心的事便改元,希望明年的国运渐趋好转。本来是元武十二年的,改叫大庆元年,以往的不幸的日子就此结束。对字眼儿的过分信任,是我们的特征。
  中国的一切都是太好听,太顺口了。固然,不中听,不中看,不一定就中用;可是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给我自己作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有删改)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开篇,转入取名的话题。
B.本文看似谈论取名问题,实则蕴涵着对姓名文化的思考与认同。
C.作者以男女取名不同为例,表达了对中国封建伦理传统的不满。
D.作者认为取一个炜丽触目的名字是文坛登龙术中重要的一环。
E.本文是一篇充满文化意蕴与学术理趣的散文小品。
2.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简要说明第②段作者写旧时的祖父为新添孙儿取名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⑦~⑨段,分条概括中国人要有几个名字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取名”的看法。(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