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六)
A.程朱理学是宋学的著名流派之一,因而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宋学简单地归结为程朱理学,使它长期占据了经学的主导地位。 B.王安石的王学和程朱理学虽然观点分歧很大,但在尊崇孟子方面却有共同点。正是由于他们的倡导,孟子在宋代才被提到儒学第一人的地位。 C.中国有着深厚的一言堂的传统,程朱理学强调“自孟轲没,圣学失传”,唯有自己“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即是体现之一。 D.中国古代所有哲人们只满足于从某些抽象概念创立宇宙论,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根本没有兴趣对自然界进行细微的观察和研究。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对照原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这又潜藏着中国哲学由先进转向落后的因素。”说的是一种可能性,选项是把这种可能说成了肯定。
小题1:A.因果倒置,答题区间在第一段;B.“儒学第一人”与原文不符,答题区间在第三段;D.“所有”将范围扩大,答题区间在第五段。
小题1:程度过重,原文只说有影响,没有说具有决定性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富民为本——儒家民生思想
胡发贵
儒家关注民生,主张“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其思想中始终有一种鲜明的“富民”倾向。概要说来,其主旨有这样几项。
其一富民为“政之急”。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儒家认为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正因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如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文中的“足食”是就人民的生活而言的,意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是要安排好人民的生计,要让人民吃饱穿暖。孔子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可见民生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史称孔子“所重:民、食、丧、祭”,也清楚地印证了这一点。从孔子的论述来看,他所谓的“足食”和“食”,似乎不仅仅限于温饱,而是过上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因为孔子肯定这也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其二富民是治国安邦的前提。在儒家思想里,富民之所以为“政之急”,因为它有着治国安邦的重要政治意义。首先,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意识,即所谓“恒产决定恒心”,这里的“恒心”,既指人的道德意识,也包含人们的社会认同和依礼循则的秩序观念。儒家认为此“恒心”与社会的治、乱密切相关,缺乏“恒心”,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社会一旦出现“无不为已”的局面,当然也就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正是循此“恒产——恒心”的理路,所以儒家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其次,民富才能国安。儒家认为民心的向背是统治合法、合理性的最终依据,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要获得人民的支持,统治者则必须“与民同乐”而不能“独乐”,而究其实即强调统治者应关注并解决好民生问题。儒家认为,惟有富民,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王天下”。
其三富民是政府的天职。按儒家的理解,天生民而树之君,“治人者”对人民负有无可推卸的政治义务和责任,用儒家的说法即是“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所谓“尧舜之泽”,其间最为基本的则是人民的生计问题,故儒家一再提醒“治人者”,要如“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儒家还以“为民父母”为喻,强调富民也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因此,对那些不顾人民饥寒交迫、只顾一己享乐的统治者,儒家痛斥之“率兽食人”,根本不配“为民父母”。显然,在儒家看来“为民父母”是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相反,政府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有粟如水火”的丰衣足食的生活,换言之,“治人者”天然负有富民之责。
(选自2011年2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儒家民生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关注民生,其思想中始终有一种鲜明的“富民”倾向。
B.儒家认为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
C.儒家认为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稳定是富民的基础。
D.在儒家看来,政府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民生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所以他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
B.“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就说明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了人们的意识。
C.“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说明民心的向背是统治合法、合理性的最终依据。
D.儒家以“为民父母”为喻,意在表明统治者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儒家认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讨论。
B.孔子肯定温饱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所以强调国家治理的关键是要让人民吃饱穿暖。
C.儒家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强调统治者应关注并解决好民生问题。
D.那些不顾人民饥寒交迫、只顾一己享乐的统治者根本不配“为民父母”,被儒家痛斥为“率兽食人”。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儒家认为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小题2:B项,这句话说明“恒心”与社会的治、乱密切相关,缺乏“恒心”,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
小题3:B项,孔子肯定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剧情简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留学期间,父王被自己的弟弟克劳狄斯杀害。凶手掩盖真相,窃居王位,迎娶王嫂。哈姆莱特通过父亲的鬼魂得以了解事情真相。
王后及波洛涅斯①上。
波洛涅斯?他就要来了。请您把他着实教训一顿,对他说他这种狂妄的态度,实在叫
人忍无可忍,倘没有您娘娘替他居中回护,王上早已对他大发雷霆了。我就悄悄地躲在这
儿。请您对他讲得着力一点。
哈姆莱特?(在内)母亲,母亲,母亲!
王后?都在我身上,你放心吧。下去吧,我听见他来了。
(波洛涅斯匿帏)?
哈姆莱特上。
哈姆莱特?母亲,您叫我有什么事?
王后?哈姆莱特,你已经大大得罪了你的父亲啦。
哈姆莱特?母亲,您已经大大得罪了我的父亲啦。
王后?来,来,不要用这种胡说八道的话回答我。
哈姆莱特?去,去,不要用这种胡说八道的话问我。
王后?啊,怎么,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现在又是什么事?
王后?你忘记我了吗?
哈姆莱特?不,凭着十字架起誓,我没有忘记你;你是王后,你的丈夫的兄弟的妻子,你又是我的母亲——但愿你不是!
王后?嗳哟,那么我要去叫那些会说话的人来跟你谈谈了。
哈姆莱特?来,来,坐下来,不要动;我要把一面镜子放在你的面前,让你看一看你己的灵魂。
王后?你要干么呀?你不是要杀我吗?救命!救命呀!
波洛涅斯?(在后)喂!救命!救命!救命!
哈姆莱特?(拔剑)怎么!是哪一个鼠贼?准是不要命了,我来结果你。(以剑刺穿帏幕。)
波洛涅斯?(在后)啊!我死了!
王后?嗳哟!你干了什么事啦?
哈姆莱特?我也不知道;那不是国王吗?
王后?啊,多么卤莽残酷的行为!
哈姆莱特?残酷的行为!好妈妈。简直就跟杀了一个国王再去嫁给他的兄弟一样坏。
王后?杀了一个国王!
哈姆莱特?嗯,母亲,我正是这样说。(揭帏见波洛涅斯)你这倒运的、粗心的、爱管闲事的傻瓜,再会!我还以为是一个在你上面的人哩。也是你命不该活;现在你可知道爱管闲事的危险了。——别尽扭着你的手。静一静,坐下来,让我扭你的心;你的心倘不是铁石打成的,万恶的习惯倘不曾把它硬化得透不进一点感情,那么我的话一定可以把它刺痛。
王后?我干了些什么错事,你竞敢这样肆无忌惮地向我摇唇弄舌?
哈姆莱特?你的行为可以使贞节蒙污,使美德得到了伪善的名称;从纯洁的恋情的额上取下娇艳的蔷薇,替它盖上一个烙印;使婚姻的盟约变成赌徒的誓言一样虚伪;啊!这样一种行为,简直使盟约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神圣的婚礼变成一串谵妄的狂言;苍天的脸上也为它带上羞色,大地因为痛心这样的行为,也罩上满面的愁容,好像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一般。
王后?唉!究竟是什么极恶重罪,你把它说得这样惊人呢?
哈姆莱特?瞧这一幅图画,再瞧这一幅;这是两个兄弟的肖像。你看这一个的相貌多么高雅优美:太阳神的鬈发,天神的前额,像战神一样威风凛凛的眼睛,他降落在高吻穹苍的山巅的神使一样矫健的姿态;这一个完善卓越的仪表,真像每一个天神都曾在那上面打下印记,向世间证明这是一个男子的典型。.这是你从前的丈夫。现在你再看这一个:这是你现在的丈夫,像一株霉烂的禾穗,损害了他的健硕的兄弟。你有眼睛吗?你甘心离开这一座大好的高山,靠着这荒野生活吗?嘿!你有眼睛吗?你不能说那是爱情,因为在你的年纪,热情已经冷淡下来,变驯服了,肯听从理智的判断;什么理智愿意从这么高的地方,降落到这么低的所在呢?知觉你当然是有的,否则你就不会有行动;可是你那知觉也一定已经麻木了;因为就是疯人也不会犯那样的错误,无论怎样丧心病狂,总不会连这样悬殊的差异都分辨不出来。那么是什么魔鬼蒙住了你的眼睛,把你这样欺骗呢?有眼睛而没有触觉、有触觉而没有视觉、有耳朵而没有眼或手、只有嗅觉而别的什么都没有,甚至只剩下一种官觉还出了毛病,也不会糊涂到你这步田地。羞啊!你不觉得惭愧吗?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以在一个中年妇人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动,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了吧。当无法阻遏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呢。
王后?啊,哈姆莱特!不要说下去了!你使我的眼睛看进了我自己灵魂的深处,看见我灵魂里那些洗拭不去的黑色的污点。
注:①波洛涅斯:新任国王的御前大臣。
(节选自《哈姆莱特》第三幕第四场)
小题1:“母亲,您已经大大得罪了我的父亲啦。”哈姆莱特的这句对白包含的潜台词是什么?请结合剧情加以表述。(4分)
?
小题2:“波洛涅斯匿帏后”这一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
小题3:节选部分包含了哪些戏剧冲突?请加以概述。(5分)
?
小题4:有人认为在“我要把一面镜子放在你的面前,让你看一看你自己的灵魂”的后面加一条“哈姆莱特持镜放于王后面前”的舞台说明会更有利于表现剧情。你的看法如何?请表明自己的观点并简述理由。(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母亲,你嫁给了杀害了我父亲的现任国王,对不起我的父亲。
小题:交代人物动作行为,表现了波洛涅斯的狡诈性格,为下文被杀埋下伏笔。
小题:①由哈姆莱特对其母亲背叛父王嫁给现任国王的不满引发的母子之间的冲突。②由哈姆莱特的指责引发的王后内心的矛盾冲突。③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正义力量与以新任国王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冲突。④哈姆莱特面对母亲时爱与恨的矛盾心态。
小题:略
本题解析:
小题:(4分,从王子哈姆莱特的角度来表述,意思对即可)
小题:(4分,从人物性格和情节两个方面把握,意思对即可)
小题:(答出前两条得4分,答出③④中的任意一条得1分)
小题:答题提示:
第一种观点:同意这种安排。只要能围绕舞台说明增加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强化矛盾冲突及“镜子”这一道具的双关意义等方面来阐述,理由合理即可。
第二种观点:不同意这种安排。只要能围绕增加这一舞台说明会影响剧情发展的紧凑性、束缚读者想像以及哈姆莱特语言本身就是一面镜子(没必要设置这一道具)等方面来阐述,理由合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对视觉文化投以了较早的青睐。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领域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布里希认为,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像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我问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艺术设计的一位教授,当看到世贸大楼被袭击的电视画面有什么感想。他说,看着双子大楼倒下的画面,他感觉:“双子大楼象征着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个男人被摧毁了,这将是美国永远的痛。”这是多么独特敏锐的视觉感受!
关于视觉文化,对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成名作《第三次浪潮》中,用“三种文盲”的概念给予最好的解释。他说,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文字文化文盲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则是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和深刻。在这方面,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格尔顿的大声疾呼颇为强烈。他指出,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
中央电视台某年度全年的广告收入为近90亿,而世界著名的传媒集团维亚康姆的MTV一个频道一年的广告收入就近这数字,这个让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仅是播放MTV的频道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视觉文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哲学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就可以称得上有些振聋发聩了。当然,这种振聋发聩效应的获得绝非是学术“呐喊”所致,而是学术“深刻”所在。
海德格尔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他在《景象社会》一文中,就大胆宣布了“景象社会”的到来。尔后,他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他认为世界转化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在景象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观感,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选自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以专业的敏锐视觉来感受世界的结果。
B.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深深地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
C.世贸大都的标志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理解美国疼痛的关键。
D.这种视觉感受现象可以看做是贡布里希所指的“图式的透射”。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认为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观看,是一个需要系统研究、深刻反思的复杂文化现象。
B.本文引入多个学科的知识,从多维视角来考察视觉文化与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联系。
C.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后工业社会必然产生只有“纯真之眼”的影像文化文盲。
D.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
小题3:文中既说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又说“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1)两种说法是从个体与社会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的,所以不矛盾。(2)“主动发现”是指个人可以通过主动学习,主动以图式透射来观察、理解世界。(3)“被动的行为”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画面平面的、碎片化的特点,加上视觉的优先性和至上性,现代个人完全成了观者。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B、原文是“它将是美国永远的痛”,所以说“画面深深地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是错误的。本题考查的是社科文中常见错误点之一——张冠李戴。做这类题难度不大,但要求考生阅读时要细心,要将题目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发现不同之处。
小题2:试题分析:D、原文信息是视觉文化会带来商业利益这样必然的结果,说明视觉文化也只是产生商业利益的条件之一,而非唯一。所以“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必须平面化、碎片化”错误。本题考查的是社科文中常见错误点之一——混淆充分和必要条件。这是社科文阅读中最难的一个知识点。考生平时要正确区分二者的不同之处。
小题3:试题分析:“主动”与“被动”是一组矛盾,几乎所有命题者都喜欢在看似矛盾的概念上作文章,解答这类题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表面是矛盾的。二、实质是不矛盾的。解答题要将这两个关系弄清楚。本题说其是“主动发现的过程”是从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的谈的,比如文中提到了同济大学一位教授对9·11双子塔的独特看法。它侧重于观察者主观的感受。又称其为“被动的行为”仅仅是从行为的角度来说的,因为不管你主动不主动,所有的景象都会呈现在你的眼中,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这是被动的行为。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26分)
乡村铁质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得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小题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A.文章开篇作者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这一行文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B.在第③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它们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
C.第⑤段作者运用排比修辞,使文章的行文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了在充满铁质的乡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
D.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图景以及在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凸显了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的风貌。
E.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我”的根就在乡村。与乡村比较起来,城市是让人厌恶的存在,是宁静美好的乡村的对立面,文章中处处都有“我”对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批判。
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在行文中着重描写了乡村的土地,有怎样的妙处?(10分)
小题3: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4分)
(他们)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
小题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文章中的“铁质”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你对文章的品读,说出“铁质”的象征意义。(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1: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②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③乡村是农民的部落,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④乡村可以为我们提供粮食。
妙处:土地是铁质的来源,乡村的铁质就存在于乡村的土地之中。作者写乡村土地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乡村铁质对于乡村的重大意义。
小题1:农民勤劳工作的身影遍布乡村,他们的勤劳付出使乡村每一刻都充实丰富且充满了生气。
小题1:①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与开头作者强调的乡村的重要性相呼应。?②它是一种人格或性格的象征,或者它是生存意义(精神)的象征。
本题解析:
小题1:B作者并未对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同时描写的也不是“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E作者对缺少铁质的城市的确有所批评,但不能上升为厌恶和批判,“处处批判”的断语更是不准确的。
小题1: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每一段的开头都有所提示,乡村在心理意义上来说是人的精神家园。第二问,铁质是乡村的特点,铁质存在于土地中,所以作者反复描写土地,实际上就是在描写铁质对乡村的意义。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这些句子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乡人的特点,耕种,种下的是粮食,也是希望,农民以特有的勤劳耕耘着,希望着。
小题1:本题为探究题,答题时要以象征意义为切入点,阐述铁质的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