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8-22 12:41: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表达技巧别具一格,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炼字典范,请对这两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颔联主要运用通感(比喻)修辞,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答“借景抒情”“联想想象”的适当给一点分即可)
(2)“独”突出了孑然独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字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好事近
胡铨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风月。
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注】①这是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胡铨贬居广东新州时写的一首词,秦桧见此词后,又贬胡铨于海南岛。②薜萝:薜荔和女萝。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
小题1:简析“轻”字所隐含的意思。(4分)
小题2:“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轻”,轻率,鬼使神差似的,这是词人深深的自责,由现在想到当初的轻率尤为懊悔。(2分)词人被贬居广东新州,身处南荒,自然会产生离乡愁绪,怀念悠闲美好的“薜萝秋月”生活,懊悔当初轻易离开故乡出来当官,实际上是对奸臣当道的强烈不满。(2分)
小题1:这句话是说自己想学陶渊明归隐田园,可是,路上有“豺狼”挡道。“豺狼”这里用以指把持朝政的秦桧。“欲驾巾车归去”,表现作者无可奈何,想到了“归隐”;(2分)“有豺狼当辙”,直斥误国的权奸秦桧等人,表现了作者虽然屡受打击和迫害,但不畏权势、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练字,先解释“轻”字含义,再解释“轻”在句中的意思,再答情感。
小题1:结合小注,以及关键词“豺狼”“ 归去”理解作者虽然屡受打击和迫害,但不畏权势、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其后问题。(7分)
定风波
李珣
雁过秋空夜未央①,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②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③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④长。
【注】①央:尽。②回文:前秦才女苏蕙作回文诗以传情意。③金鸭:如鸭形的金属香炉。
④杵声:以杵捣物声,此指制作寒衣发出的声音。
小题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雁过秋空夜未央”,开篇写北雁南归、长夜漫漫,点明具体时间。
B.“隔窗烟月锁莲塘”的“锁”字,既写景致特征又含人物观景心情。
C.“沉水香消金鸭冷”写香不觉间已燃尽,以香消炉冷表现时间推移。
D.末句“候虫声接杵声长”写周同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

小题2:请结合全词,说说主人公长夜难眠之“愁”的原因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美好往事不堪回首(1分);b与故人天涯相隔(2分);c对故人的心意无法传递(1分)(评分标准:本题4分。其中“与故人天涯相隔”为核心。答“寂寞冷清”“冷夜无依”“青春空度”,可酌情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句“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悲绪得以派遣”错。句末以声衬静,突出周围的冷寂及人物的长夜难眠,进一步表现了愁苦之深重。
小题2: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描写了女子的心理活动。她本想给远行的“故人”写信寄思念之意,又愁无可托付之人。词用十六国前秦女诗人苏蕙作《回文璇玑图诗》的典故,表明这“故人”就是她的丈夫而非情人。词情至此又进一步明朗化。她情思蕴积之深,终未笔之于书,未写的原因是无人寄。信未写成,百无聊赖,女子只能含泪卸妆就寝。夜深人静,此恨绵绵,自然是不能安睡。床前焚的香早已灭尽了,就是那香炉也变得冰冰的了。夜漫长,耳边不断传来秋虫的悲鸣和远处的捣衣声。“愁水”二字,合主观情绪之自愁与客观事物之令人愁为一体,字平、句短而意丰。“杵声”和“候虫声”反衬周围的寂静,寂静的夜又反衬了女子内心的思潮汹涌,辗转反侧,可谓传神。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题稚川山水[唐]戴叔伦 ? 乡  思[宋]李觏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⑴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才有“无限秋风思”。第一首的三、四句却予以倒置,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⑵同是写乡情归思,第二首诗与第一首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⑴感情的激动往往比理性思索更迅速,人受外物感染,不能自己,把“隔水青山似故乡”这一打动人心的发现在末句点出,更近情理,更耐人寻味。
⑵戴诗因景生情,表达含蓄蕴藉,李诗以景衬情,抒发浓烈乡思。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①“燃”“又” 两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
②古人在谈到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分析。(3分)
?


参考答案:①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意思对即可)(3分)
②以悲景写哀情。这两句诗由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组成一个凄凉的画面。雨中黄叶,即有飘零之感,灯下白发,实含老大之悲。而雨中飘零的黄叶,不正是这灯下白头人的孤苦命运吗?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意思对即可)。(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