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8-22 12:41: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小题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小题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本题解析:
小题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景色先总答,在分答。回答关注时间地点人物,再解释诗歌。
小题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②修辞效果:点出该字的修辞及其作用。③ 表现效果:点出该字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④结构作用:点出该字对题目、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⑤意境情感主题: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⑥探讨词语的深层含义。
【诗歌赏析】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 元丰年间(1078-1085)进士。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等职。十七岁时至杭州,著有《钱塘七述》,为苏轼所称道。与黄庭坚、张耒、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散文流畅,亦工诗词。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吴松道中》共有两首,这是第二首。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这组诗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诗人写这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然而不论写景或怀古,都富有当时当地的色彩。遣词用语,亦不事雕饰,浅近自然,这与他随意挥洒的诗情是颇相合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注】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这首词作于1162年春,作者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时所作。此前三年,张孝祥曾两次遭罢官。
(1)上阕中“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展现的是一幅宁静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作者驾舟荡漾在宽广的湖面上,迎面扑来一股和煦的春风;湖边轻柔如丝的柳条,随风飘舞,不时拂面。
(2)下阕词人由景入情,直抒胸中的深沉感慨。仕途升沉的遭遇,使他深谙人情世故,也习惯了世路的艰辛,因此心态也淡泊平和许多。面对令人陶醉的美丽如画的景象,词人心中满是欣喜,进而抒发了作者尽情地领略大自然风光的悠然自得的喜悦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将往观乎四荒。(屈原《离骚》)
(2)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位卑则足羞,?。(韩愈《师说》)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6)羽扇纶巾,谈笑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参考答案:
(1)忽反顾以游目兮(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我寄愁心与明月
(4)官盛则近谀?(5)弃掷逦迤?(6)樯橹灰飞烟灭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赏析。(8分)
玉楼春?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歌。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注:游丝,蛛丝。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这两句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4分)
?
(2)词的最后两句选用了哪些传统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


参考答案:
(1)开头两句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开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2分)作用:①点明了告别的地点和季节,②以乐景衬哀情,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2分)
 (2)选用了两个传统意象:“孤馆”和“月”。(2分)作者身处旅途,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达了作者离别的凄凉悲伤(孤独寂寞)的心情。(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