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聆听诗人的心声(8分)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小题1:《从军行》和《渔家傲》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异同点?(4分)
?
?
小题2:两首诗词在思想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
参考答案:小题1:相同之处:1.两者都以戍边为题材。2、两者都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不同处:前一首偏重于写边塞生活环境恶劣,如用“暗”“孤”“穿”这样的字眼;后一首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阕尤其明显。
小题1:王昌龄的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放壮阔。
范仲淹的词较多的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归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慷慨悲凉。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①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①西江: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就在其中。②谢将军:即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孤贫的袁宏在运租船中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袁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
1.在“谢尚闻袁宏咏史”的古事中,寄托了诗人对人际关系怎样的美好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在描绘情景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富贵与贫贱的悬隔,不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
(意对即可)
2.尾联由实写转入虚写.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烘托出诗人因世无知音、怀才不遇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小题1:本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诗人的情感?(6分)
小题2:请在第二句中选择一个你认为在炼字方面堪称典范的字或词语,并予以点评。(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2分)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2分)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客袖侵霜”“明年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2分)
小题1:“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 “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若有其它,言之成理也可。如单独解释“霜”,在这里含风霜、风尘之意,一语双关,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作者心境的孤寒。如解释“侵”,有渗透、浸透之意,表现出一种辛酸的程度,也有时间推移之感,表达了作者心境的孤寒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及思想感情。从诗中来看,诗人有病,根据注释得知他喝酒,客说明他在异地,烛说明是晚上,整合这些信息可得出答案。因为是客,喝酒解愁,这愁有思乡愁,也有注释中的被排挤的忧愁。第三问,可从诗中摘取有关诗人形象或时间的词语。
小题1:本题考查炼字。首先解析此字之本意,用在这里的意思,然后写出其对表达感情所起到的作用。如是否生动形象的表达抽象的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读以下四首诗,选出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一句意境相似的一首(?)
A.宜阳城下草萋萋,润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C.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例句与D均借眼前平凡景物与昔日繁华景象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表现作者感慨历史变迁,追忆古人英雄业绩的感慨之情;A诗句以“草萋萋”、“花自落”、“鸟空啼”表现一种 孤寂、落寞之情;B诗句以轻灵的笔触,写长安城内的寒食节,勾勒出一幅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风俗画,表现了作者怡然自适的愉悦之情地;C.诗句以“寥落”、“寂寞”、“白头” 等语表达了一种凄婉、哀怨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用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营造了一幅安静、凄凉的秋夜景色。银白的地面,树上的栖鸦,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通过这些景的描写,一幅安静、凄凉的秋夜景色,展现在眼前,为秋思创造一种感伤的氛围。
2、对于家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关心世间生离死别人家的疾苦,在此流露出无限同情的爱心。借景抒情。前两句写景,地白、树栖鸦、桂花,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情。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