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③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C
小题5:(1)(1)顺着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大的缝隙,沿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得分点:批、因、句式:技经肯綮之未尝)(5分)
(2)(2)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我看到那里难以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目光因为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动作也因此而放慢。(得分点:虽然、族、为)(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D项,善,这里应为拭擦。?
小题2:此题需要逐项分析。①②不同,①“为”意为“对”, ②“为”意为“因为”。③④不同,③中“于”意为“在”,④中“于”意为“对于”。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例句: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省略句。B.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C.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D.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小题4: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类比”应为对比。
小题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关键字词句的翻译。(1)批,击入;因,依顺;句式:技经肯綮之未尝,倒装句,译成: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2)虽然,即使如此;族,地方;为,因为。
【参考译文】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儿,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妙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从中得到养生的道理了。”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渔人一件件被他数落得都感叹惊讶。)
B.失其所与,不知。(失去同盟国,是不智。)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D.荆柯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另一个朋友,想同他一起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选自《春洒堂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衣湿袖单,影乃益瘦益: 更加
B.老人延入坐延:邀请
C.以污贿不饬罢饬:规矩
D.辄屈膝叩首迎款迎:应对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明芋老人“知道”的一组是(3分)(?)
① 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② 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③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④ 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⑤ 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⑥ 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慈水祝渡的芋老人夫妇生活清苦,心地善良。他们曾热情款待屋檐下避雨的书生,书生饱食之后表示日后一定不会忘记芋老人夫妇的恩情。
B.当年贫寒的书生贵为相国后,却无法品味出当年芋的味道。于是派人寻找曾为他煮芋的夫妇,但芋老人煮的芋仍未让他感觉到昔日的甘甜。
C.作者通过芋老人由食芋者前后食芋的不同感受联想并列举一系列所见所闻之事,谆谆告诫人们:无论取得怎样的功名,都不要改变自己从前质朴的心灵。
D.文末提出疑问,表面上是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实际是对“野老鄙夫”的赞扬,对“缙绅士大夫”的讽刺,可谓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5分)
(2)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我们)村子南边有对过着贫苦生活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
只是奇怪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呢!难道他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吗?
本题解析:
小题1:迎:迎合、归降
小题1:“知道”:即懂得道理。 ①“略知书”未必懂得道理?③只是讲述相国的经历?⑥作者评价,非直接体现
小题1:张冠李戴,煮芋者为老妪
小题1:(1)“井”、“臼”、“佐”1分,句式“有夫妇守贫者”1分,省略主语“妻子”1分(2)“特”、“虽”、“长”、“至是”各1分,固定句式“岂……欤” 1分
参考译文:
芋老人,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在渡口边居住。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书生)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显得)更加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正要回家去。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人又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很饱。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温情啊!”雨停以后,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由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用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走上前说:“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那么香甜,并不是(和现在的)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那时候),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所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大鼎,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公您的改变仅仅止于对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我们)村子南边有对过着贫苦生活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它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享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受贿,行为不规矩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这些还说得过去。我邻居有家私塾,(我)听里面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归顺,唯恐落后,竟然把宗庙、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于芋头了。这样说来,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那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
老人话没说完,宰相非常震惊赶紧向他感谢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赞许说:“芋老人能够在无意中遇到宰相,一见如故,进而和他结缘,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宰相如何能否不愧对老人家的话呢?不过,从他能够不忘怀那顿芋头看来,应该是好过那些老人说的看上去如芋头的故事中的人们吧!本来就比那些好只是奇怪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呢!难道他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吗?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如此。”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