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八)
2017-08-22 13:11: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目。(10分)
灞上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小题1:简要分析颔联两句的作用。(2分)
小题2:简要分析颈联上下两句写景上的特点。(4分)
小题3:简要分析全诗的抒情特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独守寒灯,以落叶自喻,(1分)表现孤独、思乡情感,渲染凄凉氛围。(1分)
小题2:(4分)“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衬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2分)
小题3:前三联,借助秋风秋雨、雁群、落叶、寒灯、白露等意象,借景抒情,表现思乡、孤苦之情;(2分)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在解答时注意从两个方面考虑我,即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用了什么手法。“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小题2:“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小题3:《灞上秋居》是唐代诗人马戴的代表作。此诗写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和寒夜独处的悲凄;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全诗意境浑厚,情景交融,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注:这首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
简答诗中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80个字以内)


参考答案:
诗中的鸟执着地热爱土地,它同情这土地上被蹂躏的人民,痛恨日寇的暴行,深情地礼赞人民的抗日斗争,热切期盼胜利的到来。死后也要将自己的身躯奉献给土地。(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不必拘泥于此答案)


本题解析:以“鸟”自比,把诗人的歌唱比喻为鸟的鸣叫,一般说来都是取诗人热烈而欢乐的歌唱,像鸟的欢快的鸣叫那样,使人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只有诗人在饱含着深情的时候,才会像喜鹊、像画眉那样,从自己的心灵深处涌起热烈而深沉的绵绵情思。但在这首诗里,诗人的歌唱却不同于那种欢快与高昂的鸣叫,而带着一种时代的沉重:“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脱口而出写下的这两行诗句,直接地道出了自己要为祖国歌唱的诚挚的感情,固然表现出了诗人以诗为歌的热烈的感情,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呢?这正表达了诗人郁积在心底的沉痛的心情,因为有着深重的痛苦,他的喉咙才会嘶哑,所以,在诗的开头,便已经为全诗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基调和沉重的氛围,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了埋藏在诗人心灵深处的巨大的痛楚。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小题1:本诗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选取了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意象(1分),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1分)所写景物融进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情景交融,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1分)。
小题2: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1分)。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1分
小题3: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1分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作答景物特点的诗歌鉴赏题,首先要确定诗歌中的意象,本诗第一、三联每句一景,即: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第二连写诗人在柴门外惬意的听着蝉鸣,生活极其悠闲,景色极其宁静。
小题2:颔联“柴门外”“听暮蝉”,可见作者生活的悠闲;尾联:接舆,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五柳指陶渊明,作者用这两个人的事件表达出崇尚自然,远离官场的志趣追求。
小题3:题目为“赠裴秀才迪”,可见应有一种对朋友的友爱之情,整首诗是描写闲居生活的宁静,作者的闲适,可见作者是享受这种生活的,有一种闲居的乐趣。作答诗歌中体现的情感,首先要确定诗歌内容的主旨是什么,这是诗歌的主体情感,在细致分析诗歌中是否包含其他情感,一般来说,诗歌中的情感都是复杂的,不能单写一个。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商歌

dyr232


?
?(宋)罗与之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注】《商歌》是一个古老的诗歌题式。春秋时的宁戚就曾唱过两首自鸣不平的《商歌》。“商”是我国古代五音中象征萧瑟秋天的,所以“商歌”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
(1)作者巧妙地运用传统诗题作反面文章,诗言春,而题却言秋,请简要说明作者的用意。(2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1)(2分)作者的用意很明白,春,对穷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天的萧瑟凄凉。
(2)这首诗多用烘托对比的手法。(1分)一方面渲染春天无处不在,一方面又用“独无春”来表示并不属于所有的人;写“贫家独无春”,言外之意是唯有富室有春;写“负薪”,同时又写“花下”,这就使对比鲜明,动人心魄。(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⑴从诗中“柳深青”、“柳絮飞”可以看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请结合诗内容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⑴惆怅、伤感
⑵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