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目。(10分)
灞上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小题1:简要分析颔联两句的作用。(2分)
小题2:简要分析颈联上下两句写景上的特点。(4分)
小题3:简要分析全诗的抒情特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独守寒灯,以落叶自喻,(1分)表现孤独、思乡情感,渲染凄凉氛围。(1分)
小题2:(4分)“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衬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2分)
小题3:前三联,借助秋风秋雨、雁群、落叶、寒灯、白露等意象,借景抒情,表现思乡、孤苦之情;(2分)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在解答时注意从两个方面考虑我,即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用了什么手法。“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小题2:“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小题3:《灞上秋居》是唐代诗人马戴的代表作。此诗写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和寒夜独处的悲凄;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全诗意境浑厚,情景交融,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注:这首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
简答诗中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80个字以内)
参考答案:
诗中的鸟执着地热爱土地,它同情这土地上被蹂躏的人民,痛恨日寇的暴行,深情地礼赞人民的抗日斗争,热切期盼胜利的到来。死后也要将自己的身躯奉献给土地。(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不必拘泥于此答案)
本题解析:以“鸟”自比,把诗人的歌唱比喻为鸟的鸣叫,一般说来都是取诗人热烈而欢乐的歌唱,像鸟的欢快的鸣叫那样,使人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只有诗人在饱含着深情的时候,才会像喜鹊、像画眉那样,从自己的心灵深处涌起热烈而深沉的绵绵情思。但在这首诗里,诗人的歌唱却不同于那种欢快与高昂的鸣叫,而带着一种时代的沉重:“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脱口而出写下的这两行诗句,直接地道出了自己要为祖国歌唱的诚挚的感情,固然表现出了诗人以诗为歌的热烈的感情,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呢?这正表达了诗人郁积在心底的沉痛的心情,因为有着深重的痛苦,他的喉咙才会嘶哑,所以,在诗的开头,便已经为全诗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基调和沉重的氛围,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了埋藏在诗人心灵深处的巨大的痛楚。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小题1:本诗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选取了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意象(1分),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1分)所写景物融进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情景交融,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1分)。
小题2: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1分)。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1分
小题3: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1分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作答景物特点的诗歌鉴赏题,首先要确定诗歌中的意象,本诗第一、三联每句一景,即: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第二连写诗人在柴门外惬意的听着蝉鸣,生活极其悠闲,景色极其宁静。
小题2:颔联“柴门外”“听暮蝉”,可见作者生活的悠闲;尾联:接舆,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五柳指陶渊明,作者用这两个人的事件表达出崇尚自然,远离官场的志趣追求。
小题3:题目为“赠裴秀才迪”,可见应有一种对朋友的友爱之情,整首诗是描写闲居生活的宁静,作者的闲适,可见作者是享受这种生活的,有一种闲居的乐趣。作答诗歌中体现的情感,首先要确定诗歌内容的主旨是什么,这是诗歌的主体情感,在细致分析诗歌中是否包含其他情感,一般来说,诗歌中的情感都是复杂的,不能单写一个。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商歌
?(宋)罗与之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注】《商歌》是一个古老的诗歌题式。春秋时的宁戚就曾唱过两首自鸣不平的《商歌》。“商”是我国古代五音中象征萧瑟秋天的,所以“商歌”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
(1)作者巧妙地运用传统诗题作反面文章,诗言春,而题却言秋,请简要说明作者的用意。(2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1)(2分)作者的用意很明白,春,对穷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天的萧瑟凄凉。
(2)这首诗多用烘托对比的手法。(1分)一方面渲染春天无处不在,一方面又用“独无春”来表示并不属于所有的人;写“贫家独无春”,言外之意是唯有富室有春;写“负薪”,同时又写“花下”,这就使对比鲜明,动人心魄。(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⑴从诗中“柳深青”、“柳絮飞”可以看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请结合诗内容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⑴惆怅、伤感
⑵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