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22 13:16:3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①燕争泥。沈郎②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池馆:池苑馆舍②沈郎: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此处是诗人以沈约自比。
小题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小题2: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中的“此情”指的是什么,并说说该句包含了哪几层意思?(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雨后天晴、云淡风清、新燕筑巢的江南春景图。运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作者面对如此良辰佳景却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可见作者感伤至极,这与自然界生机盎然形成鲜明的反差。(3分)
小题2:“此情”指的是诗人孤独寂寞和思念故旧亲人的复杂情感。该句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一是无人理解作者的心情,惟有落花理解,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二是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三是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心情,但落花无言,无可权慰,更显作者心情之凄冷。(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具初春气息的景物。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
小题2:“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此时连鸿雁都不捎信来,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此情惟有落花知!”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定风波·暮春漫兴?【宋】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①香篆②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茶瓯:一种茶具。?②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
小题1:(1分)本学期所学的《宋词四首》的四位词人均属于婉约派,辛弃疾则属于______派。
小题2:(3分)上片词人通过对“少日”时和“老去”时行为表现和?的对比,抒发了?的感慨。
小题3:(4分)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小题1:豪放派
小题2:(3分)内心感受 (1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2分
小题3: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想像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想像奇特,生动形象,引人联想。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须通过识记解答,“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小题2:(1)“老去逢春如病酒”意思是年老的时候,春天来了,觉得毫无兴味,就像因喝酒过量而感到难受一样。这里是写内心的感受。(2)上阕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可见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小题3:“试问春归谁得见?”问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难于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夷所思,妙不可言:离此而去的春天,被向这里飞来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阳中遇见的。那么,她们彼此讲了些什么呢?诗歌没有明确的答案,也不可能有明确的答案,让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这正是诗歌妙处之所在。
点评:本题从诗歌曲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考点。本题的第一二小题不难,但第三小题有一定的难度。估计考生能指出拟人手法,但其表达效果难以说清,因为考生对最后两句可能理解不透。这道题有较高的区分度。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夏日三首(其一)?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参考答案:从语言的角度:抓住“邀”、“纳”二字,分析炼字的精彩;如:“邀”字采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这一联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传达出作者的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写出心境的清闲;(分析第三联叠词的使用,可酌情给分)
从写景的角度:①可分析写景之时采用的手法——动静结合、反衬;如:夏日的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的小燕雀,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表明了他们的祥和,表现出农村的“风日清”;而农村的“风日清”正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因而,水到渠成的表达出诗人 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②也可从“写景顺序”这个角度入手,全诗景物描写的顺序是由白天到夜晚,从视觉到听觉;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如: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生活的艰辛;②命途的不顺;③生命的衰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意对即可)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之内,但能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