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6分)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上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小题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比喻,用“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聘千里的豪情”来说自己是仍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的热情永不消灭。
小题2: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第一问容易回答,运用的比喻手法显而易见,只是回答时应指出本体和喻体,同时指出其作用。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题2:对于作者人生态度的分析,应抓住适中的关键语句。此诗中,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态度的句子当属“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两句。结合全诗,不难知道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天命的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晚登江楼有怀
唐·李嘉祐
独坐南楼佳兴新,青山绿水共为邻。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
心闲鸥鸟时相近,事简鱼竿私自亲。只忆帝京不可到,秋琴一弄欲沾巾。
【注】李嘉祐,天宝年间进士,授秘书正字。以罪谪鄱阳,贬为江阴令。
小题1: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小题2:你怎样理解诗中的“心闲”与“欲沾巾”?请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碧水边青山矗立,夕阳下有人渡江。(3分)(2)喜悦之情。(2分)
小题2:(1)“心闲”,表层是悠闲,深层则是苦闷、失意。(或答:初始尚有悠闲心境,但想起际遇,则苦闷、无奈。)(2)“欲沾巾”,表现出眷恋京城、渴望再得任用的心理。(3)“心闲”与“欲沾巾”并不矛盾,心闲更衬内心的苦闷。(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概括的题目,注意诗中意象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最后概括情感,情感注意诗中的“佳兴”“爽气”两个词语。
小题2:这是一道诗歌情感探究的题目,诗歌的情感要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探究,注释注意“以罪谪鄱阳”,关键的词语注意“帝京不可到”。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梦江南
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1)试从思想内容方面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景物描写与感情抒发的角度比较各词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相同点:都写了江南水乡的景色。不同点:①前者写春景,后者写夏景;②前者写白天,后者写夜晚;③前者写晴天,后者写雨天;④前者写实景,后者写梦境。
(2)①景色特点:前者色彩明丽,后者宁静朦胧。②感情特点:前者激情奔放,后者悠闲自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1)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的初春之景”。
(2)①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答出以上三种表现手法的一种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小题1:这首诗写了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2分)
?
(2)小题2:最后一句中的“落”字能否改为“在”字?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1)中秋节。(2分)
小题2:(2)“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
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4分)
本题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及对中国农历传统节日的熟悉程度;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解答时,应充分认识到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
【赏析】这是唐代王建的一首诗,像一幅画巧妙生动的描写了中秋夜望月思人的情景,甚至有些情景和感受是用画都无法描述的,只能用想象的空间才可以完全体会到那种自然美而又伤感的意境。
历来描写秋思的诗词有很多,“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依楼。”这些优美的诗句都可说是传世之作。但就描写人的思亲之情而言,这首《十五夜望月》是最具有人情味的一首,也是最好的一首,它的好,是那种好到骨子里的好。
中庭:庭院当中。
栖:栖息,歇息。栖鸦:明月升起的时候,夜已黑,是不可能看到树上栖息的乌鸦的,只是乌鸦每天来这里栖息,虽然天黑看不到,但也知道它们是栖息在树冠上的。
地白:明月照在地上的反光,月色的光。
冷露:夜寒露冷。湿桂花:有一种解释是说冷露打湿了月宫上面的秋桂。这好像有些牵强,应该是后人的一种想象,因为它显得和整个诗的题意离得远了。
人尽望:是指人们都在仰望明月,在欣赏明月。它还暗含有另一种情结,那就是人们都在盼望着亲友的归来。
秋思:怀念亲友的思绪。
落:非常形象又贴切、又是那样出人意料的一个字。是实物的东西才会有落,但这里“落”得不是看得见的物件,而是“秋思”。正是这个字才尽显诗的意味,才让我们有诗的享受。“落”也告诉我们,谁家的亲人没有归来,秋思才会“落”在谁家。
不知秋思落谁家:这句给人的感觉,好像诗人在这秋思味极浓的夜晚,自己是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那种伤感的秋思自己是没有的,只是不知道它会落在哪一家。这使我们感到诗人是个有趣的人物,情思敏捷而又豁达。
这首诗用现在的文字表述可以是这样:
明月已挂在夜空,庭院的地上泛着月色的白光,院子里的一棵大树上,乌鸦没有了吵闹声已然安息。中秋之夜,浓重的冷露悄无声息的打湿了院落里那株芳香的秋桂。明媚的月在这一天格外的美,人们都在欣赏它的同时,不由得想念远方的亲友,都在盼望着亲情的团圆。然而今年的这一天,不知道谁家的亲人没有归来,深深的思念亲人的思绪会在哪一家落脚。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