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上片开头两句写出了寓居环境什么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寂静。(意思对即可)
(2)答案示例:下片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不愿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表现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幽愤寂苦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_____________(篇名)。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游褒禅山记》
2.B
3.“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水浒传》中写宋江借酒兴在江楼题诗“他年若遂凌云志,敢效黄巢不丈夫”,被人理解为反诗并告发。
(1)该诗的“反”意在哪儿?请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改动诗中的一个字,将它变为“正”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面的意思是说,他年如有机会实现心愿,我也会像黄巢起兵反叛那样,做下敢作敢为的大丈夫事业,带有明显的叛逆精神。
(2)改“敢”字为“莫”(岂)字;改“效”字为“讨”(伐)字,如改为“杀”“斩”也算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五鼓乘风过洞庭
孔武仲
半掩船篷天淡明,飞帆已背岳阳城。
飘然一叶乘空度,卧听银潢泻月声。
【注】银潢:银河,天河,潢(huáng),水深而广。
小题1:本诗描写了诗人过洞庭湖的见闻感受,前后两联描写角度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乘空度”是诗人的美妙感受,从诗中看,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卧听银潢泻月声”与“乘空度”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联侧重实写,描写了诗人从船篷半掩的船中,看到天色微明,飞帆乘风,远离岳阳的景象。(2分)第二联侧重虚写,诗人觉得自己像乘着一片苇叶而凌空飞行,听到了银河奔涌,月光倾泻的声音。想象奇特,意境高远。(2分)虚实结合,表现了诗人过洞庭获得的独特感受。(1分)
小题2:①“天淡明”与“乘风”为诗人感受提供了湖天空阔、浑然一体的背景;“飞帆”一叶,更显飘然;“卧听”的姿态将诗人的视线引向天空,于是使诗人体验到凭虚御风的独特感受。②正因为有凌空飞越的感觉,激发了诗人的想象,仿佛诗人到了银河之畔,听见月光倾泻的声音。(第一问3分,“天淡明”与“乘风”“飞帆”“卧听”三个因素,答到一个给1分。第二问3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诗歌描写手法的题目,景物描写要注意着眼点、顺序和一些手法,此题着眼点和顺序没有规律可循,看手法,前面是实景,后面是想象,由实到虚,答题时解释清楚实和虚的具体所指然后指出效果。
小题2: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的题目,先看“乘空度”的原因是什么,“乘空”是一种虚幻的感觉,应从实地的景物过渡,实景有 “天淡明”“乘风”“飞帆”“卧听”这些是造成虚幻的原因,答出这些即可,两句的关系是由实到虚,只有实的根据才能有虚的原由,此题的关键点还是分析虚实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从体裁看,两首诗都是_____________。
2.对这两首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诗“石榴开遍透帘明”一句,用石榴花开写出夏日的燥热,与首句“夏席清”形成对比。
B.从苏诗末句的“梦觉”二字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的是午睡前的情景。
C.杨诗中的“追凉”意即“觅凉”、“取凉”,但与“觅”、“取”相比,“追”更能体现对“凉”的渴望。
D.杨诗首句点明追凉之因;末句“不是风”三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3.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对此做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七绝/绝句/近体诗
2.A
3.两首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写法,苏诗用流莺的叫声突出了夏日的清幽,杨诗用小虫的叫声衬出夏夜的安静。(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