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10分)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小题1:请用几个词语概括这首诗诗人所经历的情感阶段,诗人在表达感情时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一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5分)
小题2: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3分)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细节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不舍。细节描写亦可,最后一句为细节描写)(2分)
小题1:“犹”字好。(1分)孤舟远逝,诗人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2分)“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诗人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不舍的深情。(2分)
“空”字好。(1分)“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诗人空对无际的天空。(2分)“空”字侧重表现出诗人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惆怅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注意题干中的“在表达感情时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抒情手法有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此处还有细节描写。
小题1:此题考查练字,无论“犹”字好,还是“空”字好都要结合诗意说明理由,“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空”字侧重表现出诗人失神落魄的神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你认为这首诗的颔联哪些字表现了诗人烹字炼句的功夫,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颔联以"纵横""高下"为对,工稳恰切,而且经纬交错,构成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一道河水曲折流过,村中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自由宁静的气氛于言外可见。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晚 春
韩 愈
百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析其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主旨有人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有人以为是讽无才之人,你同意什么看法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拟人。这样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竞有“才思”高下之分,使晚春景致生动而富有奇趣。(意对即可)
(2)(言之有理,答出以下任意一点即可)
同意劝人珍惜光阴的观点。因为作者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英"的白首无成,故劝人珍惜光阴。同意讽无才之人的观点。因为作者是在嘲笑“杨花榆英”没有红色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一如人之无才华,写不出有文采的篇章。
不同意以上观点。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英”尽管无才思,但还是敢与“红紫”争鸣争艳,化作漫天飞雪为晚春增色。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鉴赏下列三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仓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小题1:杜牧和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迥然不同,分别说明二人对项羽自刎的态度及其持此态度的原因(6分)
小题2:毛泽东的诗写于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了南京。可是在此前,蒋介石却存在国共两党划江而治的阴险居心。请结合这一背景和鸿门宴的故事,解释“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深刻含义。(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杜牧:对项羽自刎持否定态度。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遭遇挫败不灰心才是真正的男儿。项羽应该等待时机,卷土重来。(3分,大意对即可。)
李清照:对项羽自刎持肯定态度。因为人要有骨气,不管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3分,大意对即可。)
小题2:应乘胜追击国民党,解放全中国;不应像鸿门宴上项羽放跑刘邦那样,留下无穷后患。(5分,大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需在仔细研读这两首诗歌的基础上进行。《题乌江亭》诗由项羽兵败自刎之地兴发感慨,对项羽不能忍辱负重总结胜败教训予以批评与讽刺,并对其雄图大业归于覆灭深表惋惜。本来,楚汉相争,早成既成历史,而此诗却别出新解。杜牧的态度很明确,他认为项羽不该自刎而死,应该等待时机,卷土重来。易安居士和太史公一样孤苦,丈夫去世,国破家亡,对太史公笔下的项羽这样的好男儿深表同情,其实文中态度明确,肯定项羽自刎表现了他的骨气,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小题2:解答此题需在仔细研读这首诗歌的基础上进行。背景明确: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即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并于四月二十三日占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鸿门宴的故事更是含义深刻,结合二者可分析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合理组织语言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古诗鉴赏(10分)
鉴赏《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完成后面的题目。
正宫·端正好?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这支曲子用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意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4分)
?▲?
(2)赏析曲中“染”、“醉”两字的妙处。(6分)
?▲?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