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①乃尽畀以术?②外若闲暇,非讨袭者?③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并执送碎叶城 ④诈为粮车三百乘?⑤前后杀虏不胜计?⑥乃敕严备,遣单使往劳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D(钞:劫掠之意。)
小题2:C(①为苏定方的事情。⑤表明裴行俭的战绩。⑥表明裴行俭的谨慎。)
小题3:B(“一举擒获”的说法错误,应是将先擒获的阿史那都支和诸部酋长押送到碎叶城,等擒获李遮匐后,又一并押到京师。)
附参考译文: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属山西省)人。贞观年间,考中明经,调任左屯卫仓曹参军。当时苏定方为大将军,对他说:“我的用兵之术,世上没有值得教的人,现在你德才兼备(值得我教)。”于是把自己的用兵之术全都传给了他。(后来)升为长安县县令。麟德二年,提升为安西都护,西域诸国多仰慕他的道义而归附他。朝廷召他为司文少卿。
上元三年,吐蕃叛乱,裴行俭出京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仪凤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诱使诸蕃部落动摇安西,与吐蕃相联合,朝廷想进行征讨。行俭建议说:“吐蕃叛乱的气焰正盛,敬玄进军不利,审礼被杀,怎么能再在西方添乱?现在波斯王已死,他的儿子泥涅师在京师做人质,如果派使者去立他为王,即路经二番,若见机行事,可以不用辛劳而获得成功。”皇帝于是下诏让裴行俭前去册封护送波斯王,并且为安抚大食国的使者。到了西州,诸蕃部落到郊外迎接,裴行俭召集豪杰千余人跟随自己。他(故意)高声说:“天太热,不可以前进,应该在此驻军到秋天。”阿史那都支侦察知道了这一情况,于是不加戒备。裴行俭又召集四镇酋长,假装相约打猎,于是四镇子弟愿跟从他的有万人,接着他暗中部署军队。几天后,兼程前进,当距离阿史那都支军帐还有十余里时,他先派遣都支的亲信前去问安,表面上像非常随便,不是征讨袭击的人。(紧接着)又派人急忙去招呼都支。都支本来与遮匐计议,等到秋天再抗拒使者,忽然听说军队已到,仓卒间不知所措,只得率领子弟五百余人到行俭的军营谒见,于是被擒获。这天,行俭又传做符契的弓箭,召各部落酋长都来听命,然后将他们一块押送碎叶城。行俭又挑选精锐骑兵,轻装上阵,袭击李遮匐。半路上捉住了李遮匐的使者,释放了他,让他前去晓谕他的主人,并且诉说都支已被擒获的情况,遮匐于是投降,行俭将他们全都押送到京师。皇帝亲自设宴慰劳说:“行俭率领孤军,深入万里之外,未交锋叛乱之徒就被擒获平定,可以说文武双全,应该授予两个职位。”接着授予裴行俭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叛,单于管内二十四州也响应他,共有数十万人。都护萧嗣业讨贼未能成功。朝廷下诏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前往征讨。他率领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的部属十八万,又会合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总共三十余万人,全都归行俭指挥调遣。在先,萧嗣业运粮,多次被敌人劫掠。行俭说:“可以用计谋制敌。”于是伪装了运粮车三百辆,每辆车内埋伏壮士五人,都携带陌刀、强弓,派弱兵拉车前进,又埋伏精兵跟在后面。贼兵果然来劫粮车,弱兵向艰险之地逃跑。贼兵正想从车中取粮,车内壮士突然跃出,后面的伏兵也紧接着到来,抢粮的突厥兵几乎全部被杀或被捉。从此再也没有敢靠近粮车的人。
贼兵拒守黑山,数次交战都失败了,行俭纵兵,先后杀死的贼兵不计其数。剩余的贼兵逃到狼山。裴行俭回朝后,阿史那伏念又伪称可汗,与阿史德温傅会合。次年,行俭又回前线指挥诸军,驻扎在代州的陉口,使用反间计,劝说伏念,使他与温傅互相猜忌。伏念害怕,暗中向行俭表达了甘愿服罪之意,并且请求将温傅绑来以表忠诚。行俭秘不公布,暗中奏报朝廷。后数日,烟尘蔽天向南而来,哨兵惊慌,行俭说:“这是伏念捆绑温傅来降,没有其他事情。但是受降要如同受敌。”于是命令严加戒备,派一个使者前往迎劳。随即得知果真是伏念来降。至此突厥余党全被平定。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①梁惠王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②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魏罃,前369—前319年在位。魏原来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秦国的压力,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惠”是其死后的谥号。③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④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cǎi)地。⑤乘:音shèng,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当时战争的形式主要是车战,一辆兵车由四匹马拉,车上有三名武装战士,后有若干步兵。古代常以兵车的多少衡量诸侯国或卿大夫封邑的大小。⑥餍:满足。
小题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小题2:请你说说孟子文中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小题:①梁惠王说:“孟老,您不远千里到这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益?”②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会遗弃自己的父母,也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
小题:孟子认为君主、大夫直至老百姓都讲仁义,少讲私利,社会就会安定,君主的统治就会稳固。
本题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孟老,您不远千里到这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益?”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谈利呢?只要强调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才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那么,一般士子以至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这样,上上下下互相牟取私利,那国家可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君篡权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君篡权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兵车千乘的国家中,大夫拥有百辆兵车,这些大夫的产业不是不多。但是,假若轻道义,重私利,那么,大夫若不把国君的产业完全夺去。是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会遗弃自己的父母,也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所似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要讲利呢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夜渡两关记?[明]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间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翻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当时天已经过了正午。不想走,但是问驿站里的官吏,驿吏欺骗我说:“虽然到达的时候晚了点,还是可以到达滁州。”上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跟从的人说前面有一个清流关,地势很险,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①,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②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座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顶。石头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约定:如果有危险情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震动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
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暗自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
十七日中午,过了全椒县,往和州去。心里正庆幸离开险境走上平坦的路途,不用再担心。走了四十里,渡过后河,看见前面隐隐约约的山,询问随从,说:“只有翻过这座山,才到了到了和州香林院。”不久,太阳慢慢落入后山,马走到山口,峰峦环抱,桑田错落有致,总共有几个村落,宛然像武陵桃花源、仇池胜景,才不觉欢喜起来。到了晚上,往山里越走越深,山也越来越多,草木把山路封堵,遥远得看不到它的尽头,这才开始害怕得淌出汗来。路过一座野庙时,遇上一位老汉,问他这是什么山,他说:"这就古时候的昭关。离香林院还有三十多里,要快些走。前面山上有火烧起的地方,那是在放火烧山赶老虎。"
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③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这时候,铜锣火把都来不及准备了,靠着山崖,沿着山沟,奇形怪状的石头一块连着一块,马被吓得往后躲避。大家以为那里伏着老虎,转身逃跑,跌倒的人交错地躺在一起,叫喊的声音很低,即使强要他们大喊,也不敢大喊。过了好一会大家才爬起来,沿着山梁走,仔细看看崖下的沟谷,深得没法知道;山涧里的水哗哗地流淌,和风声一样时快时慢。抬头看见满天星斗,自己估计这一回难逃危险了,同时想起当年伍子胥曾经在这里被困,难道人在险恶的地势本该这样受苦吗?过了二更,到达香林院。在灯下忽然清醒放松下来,就像重新活了过来一样。?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
啊呀,我因为离开亲人久了,一切都不考虑,冒着危险连夜赶路,越过两座关卡,扰犯了老虎窝,虽说临近危险而能避免,大概也可以算是很不谨慎了!认真地把这些记下来,作为以后的警戒吧。
【注释】①岖崟(yín):山石险峻的样子。②赵检点:指赵匡胤,在他后周任殿前都点检。后文的二将,指南唐大将军姚凤、皇甫晖。③伍员:字子胥。他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往吴国。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问驿吏,吏绐言绐:欺骗
B.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陟:到达
C.杳不知其所穷杳:遥远
D.其亦可谓不审也已审:慎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
②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B.①悉下马,累肩而上
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C.①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①虽濒危而幸免焉
②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B.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C.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D.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载了作者夜渡清流关和昭关遇险的事。虽然是一篇纪实文章,自然成文,但作者叙述有致,跌宕起伏,让人感觉险象环生。
B.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深夜历险渡关的经过,但两次渡关历险的原因不同。夜渡清流关是因误听“驿吏绐言”;而夜渡昭关则是因“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
C.两次渡关夜行均有“火”相助,但情形各不相同。第一次寒风助声,吹灭束燎,致使险象环生;第二次虽无束燎,但前山有火引路,只因怪石狰狞,以至惊马难行。
D.清流关是赵匡胤获胜之地,昭关是伍子胥困厄之地,作者在文中运用这两个历史典故,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表明作者有此游虽险而感到庆幸的心情。
小题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4分)
(2)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之大噪,不能也。(3分)
(3)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3分)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C
小题5:
(1)渐渐听跟从的人说,前面有清流关,地势很险恶,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关键词:稍稍、颇、从者、识之。)
(2)跌倒的人交错地躺在一起,叫喊的声音很低,即使强要他们大喊,也不敢大喊。(关键词:颠仆、枕藉、虽)
(3)同时想起当年伍子胥曾经在这里被困,难道人在险恶的地势本该这样受苦吗?(关键词:厄、固、尔、岂)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释①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
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囊,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注】①释:僧人,和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廓然有大志——廓:心胸开阔,旷达
B.庶二狎而得之——狎:亲近而态度随和
C.二人欢然无所间——间:隔阂,嫌隙
D.以适天下之乐——适:适应,适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往往伏而不出/其疾病而死
B.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东之济、郓/燕、赵之收藏
D.遂欲往游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独特,写的对象是秘演,但处处以另一男子石曼卿作陪衬,石曼卿对秘演诗的称颂,他的死使秘演感到痛苦等细节,都写出了两人深挚的交情。
B.本文对人物形象的描摹生动传神,两个“胸中浩然”“廓然有大志”的男子,都嗜酒,但秘演醉后乐在放浪形骸的嬉戏,石曼卿醉后乐在兴会淋漓的歌吟。
C.本文立意高远,通过对秘演、石曼卿均是气节高远的奇男子,却“隐”于草野这一事实的叙述,尖锐地指出了一个压抑和埋没人才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D.本文感情真挚,作者虽然已步入仕途,却仍求贤若渴,对以秘演和石曼卿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笔端没有流有歌颂之意,但更多的是感叹惋惜之情。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时 人 不 能 用 其 材 曼 卿 亦 不 屈 求 合 无 所 放 其 意 则 往 往 从 布 衣 野 老 酣 嬉 淋 漓 颠 倒 而 不 厌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B
4.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5.(1)不过我还认为,国家臣服统一了四方,停止了战争,休养生息以至(或将“以”理解为并列,不译)天下太平了四十年。
(2)也能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用气节来勉励自己。(或译为:也能超脱世俗,以讲求气节来自守清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