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25 21:57:1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①此诗作于至德三年(758)作者因事由苏州长洲尉被贬潘州(今广东茂名市)南巴尉之时。
(1)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请你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歌颔联运用了对比的表达技巧。“老至”与“居人下”对比,写自己年事已高,却反遭贬而居于卑位。“春归”与“在客先”对比,写新年伊始,春归人间,自己却羁绊天涯。表达的是谪迁岁月中的哀愁心境和佳节将至的伤感情怀。(意对即可)
(2)诗歌尾联运用了贾谊的典故。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而为权贵谗毁,流放为长沙王太傅。诗人借这个典故暗指自己因谤被贬,抒发与贾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并担心滞此难返,产生“从今又几年”的忧虑。(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九?江?闻?雁
陈 均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
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⑴本诗首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4分)
⑵简要分析诗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首句在语言上应用了叠字。“渺渺”既是江水空阔的实写,也是诗人爱而不见、心情落寞的象征。“悠悠”诗人不只白日里思念故乡,而且在夜间也常在做思乡之梦,但即使在梦里,故乡也是悠悠难寻。叠字“渺渺”“悠悠”在字义和字音上正好表现了宣泄不尽的如水渺渺、似梦悠悠的乡情。(4分)
小题1:诗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诗中“新雁”暗示时令是在初秋,“一声”表明初秋伊始。诗人听到一声新雁,引起无限乡情。雁鸣不可能只一声,但唯有第一声最能触人乡思,那一片无边无际的秋色之中,无处不是秋色,也无处不是乡情。(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烟波渺渺梦悠悠,诗句开始便告诉了我们叠词的使用,这是本首诗歌的语言特点。“渺渺”和“茫茫”两个重叠词,把“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这一意境渲染、烘托出来,使感情色彩显得更浓重,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语言特点有比喻、对比、叠词使用等。诗句开始渺渺、悠悠是叠词连用。
小题1:这首绝句妙在头尾两句。首句七个字里景中含情,情中含景,语言简练,感情浓郁。而“渺渺”和“茫茫”两个重叠词,把“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这一意境渲染、烘托出来,使感情色彩显得更浓重,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末句眼望“枫叶荻花秋瑟瑟”,耳闻“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忍不住“却道天凉好个秋”。纯乎写景,尽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确实是绝唱。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燕经常和故乡联系在一起,而且诗中句句都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之情。很容易从诗句中看出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12.(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3分)
?
?
(2)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3分)
?
?
?


参考答案:(1)答案一:说“失”字更好, “失”是指两岸都消失看不见了,更符合诗中春潮的语境,(1分)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而“阔”只写出了视野开阔的意思,没有针对性(2分)
答案二:说“阔”字更好,“失”是指两岸视野变得开阔起来,更符合诗中春潮的语境,(1分)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而“失”只写出了岸消失的意思,没有针对性(2分)
(2)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1分)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寄彭民望①
李东阳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②。
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③盘。
  【注】①彭民望:湖南攸县人,景泰间举人,曾任顺天通判,后失意归。②“斫地”句。化用杜甫诗句:“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弹长铗”,语出《战国策·齐策四》: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左右贱之,他倚柱弹剑,歌曰:“长铗(长剑)归来乎,食无鱼。”③苜蓿:牧草,其嫩芽可食。
(1)简要赏析本诗颈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析本诗塑造的彭民望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颈联情景交融,描写秋风中木叶飘落的景象,营造清冷氛围。
   ②惊叹年华逝去,感慨人情冷暖、知己难得。
   ③本联承上联“秋风”而发,铺垫下联“惭愧”的无奈之情。(意对即可)
(2)①才能出众而不得志。首联用王郎和冯谖的典故写彭的才华出众而志愿难酬,注释更直接体现了这一点。
   ②生活清苦。颔联借秋风夜雨营造凄冷氛围,暗示其凄凉处境,以“布褐衣短”“夜梦凄寒”表明其清贫困厄。
   ③这一形象反映了知识分子英雄失路、穷途潦倒的悲苦命运,揭露了社会的不公。(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小题1】从感情变化角度看,这首诗可分为几层?请作概括分析。(4分)
答:                                                                               
【小题2】简要分析“语罢暮天钟”的表达作用。(2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可分为两层。(1 分)第一层为前六句,写诗人与外弟“喜见”, 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表达了诗人惊喜之情。第二层为后两句,写诗人与外 弟“言别”,描绘了想象中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惆怅、忧虑的伤别之情。(3 分)(4 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这句诗的意思是“畅谈完毕,苍茫的暮色中已响起了晚钟”。(1 分) “暮天钟”既表示时已日暮,(1 分)更见叙谈入神,不知不觉天色已是黄昏, 寺钟惊醒了他们。(1 分)从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也 足见兄弟情深。(1 分)(4 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此诗描写了诗人同表弟在乱离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话别的伤感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侧面反映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全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