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 (6分)
南乡子
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这首词的上片写什么?有人说“雀之于梅,在此词中实有相得益彰之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简要分析。(3分)
(2)简答:“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誉满疏篱,急抱
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3分)
参考答案:(1)上片写寒雀喧枝,以热闹的气氛来渲染早梅所显示的姿态、风韵。“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进一步写出雀之爱花、迷花、惜花,故花之美艳绝伦及客之为花所陶醉俱不待繁言而明。(注:“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2)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试依据该诗的内容,分析其写作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这首诗写长安城中早春时节生机一派的景色。写早春,要写出特点,与繁花竞放的春景有所不同,韩愈紧扣“早春”主题,写草刚出芽时的嫩色,一场清新的春雨之后,原野上绿意茸茸,遥望可知是春草露出嫩芽,蒙蒙茸茸,清新可爱,又正因是早春,草还没有长高长大,走近再看,才见稀疏的初芽,并不能形成绿色一片,人们说好诗如画,韩愈这首诗写草色的传神之笔,恐怕是画也难以表现的境界。后两句说这初春的生机,带给人欣喜和柔美的生命意识,是远远胜过暮春的烟柳之色的。同是春景,诗人却进行比较,评出高低,显然他喜爱早春,当是因为早春是盼望了一冬的春消息的最先透露者,早春是大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有力证明,早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诗人观察细致,表达新巧,语言自然,感情纯真,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贺铸
秋水斜阳演漾金,远山隐隐隔平林。几家村落几声砧。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只无人与共登临。
[注]西楼,指苏州观风楼。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你认为上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赏析“只无人与共登临”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远近结合。由远及近,先写远处的斜阳,流水,山林,再写近处的村落。
②以声衬静(视听结合),衬托。几下捣衣声打破了秋天的宁静,突出了秋景的孤寂。
③寓情于景。萧瑟的秋景里,蕴含了作者孤独的感情。(只要答对其中一点就可)
(2)①点睛之妙。②点明别后登临,物是人非的凄凉伤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问: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
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本题解析: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写得极为豪壮,这是盛唐气象的表现。考生由此并结合标题“从军行”来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骆谷晚望
韩琮
秦川如画渭如丝, 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 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韩琮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年)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无闻。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之作。
小题1:首句“秦川如画渭如丝”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5分)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辽阔秦川,沃野千里,渭水犹如万丈白练,灌溉三秦大地,展现一幅锦山秀水的美丽图画。(5分)
小题2:以乐景写哀情。起句写山河美丽的景色,收句写贬官后的满腔惆怅,先乐后哀,乐中生悲。(6分)(答反衬也可,答借景抒情最高给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形象中的情景再现能力。要求我们结合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做出描绘。辽阔如远的万里秦川,静美如画一般。流淌千年的渭水横亘与秦川之上如一条万丈白练,灌溉和哺育着秦川儿女,这里诗人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千山锦绣的静美秦川图。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诗歌的前两句描写的是秦川的精美图画。而诗歌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从“断肠枝”可以看出,诗人几乎直接抒情。所以综合全诗看,本诗主要运用的手法是反衬(或者是以乐景写哀情)。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