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25 22:11: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答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①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①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伤感和沉痛之情。
2、.?融情于景,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出诗人的伤感;反衬手法,后两句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诗歌阅读(8分)

牛汉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
默默地生长,
向下,向下……
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
听不见枝头鸟鸣,
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
但是我坦然
并不觉得委屈烦闷。
开花的季节,
我跟枝叶同样幸福
沉甸甸的果实,
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
小题1:这首诗中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4分)
?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和象征的手法。 “根”有什么象征意义?“根”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根、太阳、鸟鸣、微风、花、叶、果实;描绘了一个根默默地信心十足地欣然地无私地不懈地为花和果实输送水分和养料的场景。4分
小题1:(1)诗中的“根”既是一生默默无私奉献的诗人自身的象征,更是不计报酬、甘愿当陪衬的幕后英雄及其精神的象征。?(2)表达了诗人对这种为了大局,甘愿默默奉献自我的人格和不计个人得失的人梯精神的礼赞。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宋]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天。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 [注]①乌:乌鸦;②情情:寂静无声。
(1)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情情人不寐,卧听赢马啮残蔬”。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2)“假寐”更好。“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因心绪不宁,只得“假寐”,同时由本句的“坐”的“卧”,层次清楚。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日偶成
(宋)程灏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1)这首诗在情调上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般写秋日的诗作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说明。(3分)
(2)这首诗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最喜欢这首诗。请结合诗句内容,指出这首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基本精神。(5分)


参考答案:(1)一般的秋日诗比较消沉,惆怅。(1分)本诗则显得从容不迫、闲适自在。顺天适命,宠辱不惊。(1分)(举例1分。如: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2)本题答案多元,其中有道家的思想,有儒家的思想,也可说是儒道合一。(但是道家的思想可能更多一点。)答出儒家的思想,最高得4分;答出道家的思想,最高得4分;答出儒道合一可打满分。(其中结论和结合诗句分数各半)


本题解析:顺天适命,宠辱不惊;心怀坦荡,天人合一的境界;化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标榜了主体人格超越于物质享受和权力欲望的高扬和升华。
如有学生结合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一文作答,答得好的可得满分。
(这首诗大约作于程灏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洛阳之际,较之上诗更鲜明地表达了他的哲学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诗从赋闲居家、散淡无事而又从容不迫、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写起,由于心怀坦荡,拥被高卧醒来时常常已经红日高照、东窗镀金了。读者仿佛能看道灿烂的朝晖将诗人闲逸散荡的心境烘焙的红艳如烛,诗人脸上似乎摇曳着去留无意、得失随心的笑意。下面自然转入理趣的揭橥:宇宙间的万千事物,在静息凝神的观照里无不怡然自得,春华秋月、夏岚冬雪,各种清新美景都同人集合融汇为一体。老子言:“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诗人告诉我们通过虚一而静、澄怀味象,就可以达到与天地相往来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五六句紧接着解释人与外界自然的和谐融汇。原因在于“道通天地”。充斥天地、盈贯万物的是“道”,但它又不为任何具体事物所限制,又在有形的东西之外。作为主体的人在此神思浩荡、飘杳健举,胸罗宇宙、思接千载,精神于风云变幻中畅游翱翔、妙悟自然。尾联顺势而下,卒章显志地表明自己的人生姿态:顺天适命,宠辱不惊。他直接化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的句意,标榜了主体人格超越于物质享受和权力欲望的高扬和升华。)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乱后
                          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
 ?                   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
 ?                   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1.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一悲一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而具体的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运用对比(答反衬亦可)的手法。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 作用: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
2.? 开头两旬写乱兵已去,同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
? 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
? 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宫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愤”。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