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①几度:这里指几年。?②翻:反而。
(1)这首诗的第二联反映了一种什么心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析。(4分)
(2)第三联用了“孤灯”“寒雨”“湿竹”“暗烟”几个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的心情?(2分)
参考答案:(1)反映了一种久别相逢、乍见之后反疑为梦境的典型心理。(1分)表达了悲喜交集的心情。(1分)因出乎意料的突然相逢丽惊奇、欣喜,(1分)因分别时间太长,见面后看到对方容颜衰老而心生悲伤。(1分)
(2)孤灯、寒雨、浮烟、湿竹,生动恰切地营造出凄迷冷清的氛围。(1分)表达了诗人因伤别而悲凉惨淡的心情。(1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贾 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 生?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⑴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角度不同:
李商隐认为: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认为:________________
⑵“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句是作者借鉴贾生事生发的议论,其真正用意是:
参考答案:⑴李商隐认为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王安石认为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⑵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
本题解析:李商隐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题材,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让他们在政治上发挥应有的作用王安石则反问“谁问君王薄贾生”,因为贾谊的治国方略汉文帝也有所采纳而汉武帝则都采用实行了,君王对贾谊不薄,贾谊也称是有幸。王安石此诗还有弦外之音,就是他隐然以贾谊自喻,表现了对曾重用他的宋神宗的君臣遇合之感。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采 桑 子?
欧阳修
群芳过
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
(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4分)
(2)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1)运用了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1分),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1分)。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栏畔柳条尽日斜拂于春风中(1分),作者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
谧的美趣(1分)。
(2)全词实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暮春景象,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2分),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小题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它们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5分)
小题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1分)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1分)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1分)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小题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3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3分)(意思答对即可。此题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这是两首“借古讽今”的诗歌,但题干问的是“华清宫”,所以应该是对华清宫描写的手法,借古讽今的诗歌一般多用对比,烘托和以小见大的手法,此题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对比主要有时间和空间的对比,即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和同一事物不同时间段的对比。答题时找到不必对象,然后答出效果。
小题2:这是一道一项和情感的题目,情感要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探究,此题抓住诗中的关键语句“无人知道外边寒”和“故宫惟有树长生”可以看出情感分别是“无视人民疾苦”和“感叹王朝的兴衰”。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完成问题。
1.“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并不是真的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而行比骑马还要轻快,只是作者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另一首《独觉》诗中写道:“翛(xiāo,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的后两句与题中词的后两句大体相同,作者为什么独爱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竹杖芒鞋”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用它行路,难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但既然在作者眼中“也无风雨也无晴”,那“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感觉也就很自然了。
2.作者之所以独爱这两句诗,在于它映现了带有作者独特个性的心理过程:诗人沐浴着雨后的清新的风光,虽略感凉意,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既已云消雨霁,斜阳也收敛了光辉,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经过阵风骤雨,依然轻松平静,自然如此,人生之旅亦然。实写遇雨,暗写的却是自己一生经历政治风雨的内心体验和人生态度。作者在雨中悟出人生哲理,“风雨”即人生坎坷。作者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就是履险如夷,泰然自若。(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