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夏日杂诗
[清]陈文述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注]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注] 玉漏:玉做的计时器。
小题1:这首诗写夏末秋初之“凉”,别开生面,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万荷叶上送秋来”和周邦彦《苏幕遮》中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相比,在描写角度上有何不同?分别写出了荷叶的什么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先写自身的触觉,(1分)身下枕簟凉爽宜人;(1分)再写好雨送我入梦,梦境依旧清凉,(1分)奇妙地写出了“凉”的惬意。(1分)
小题2:)陈诗从听觉角度来写,(1分)周词从视觉角度来写。(1分)陈诗写出了雨打在荷叶上所形成的声势,(1分)周词写出了荷花在雨水晒干后亭亭玉立的风姿。(1分)
本题解析:炎夏已逝,秋凉将至。“暑气微消秋意多”,爽身清凉的感觉,令人惬意称心。对此,历代诗人笔下都有喜气洋洋的吟咏。陈文述的这首诗,对秋凉降临的描绘别出心裁,创造了一个清丽奇趣的意境,令人难忘。“水窗低傍画栏开”,临水敞窗,这是感受秋凉最敏感的典型环境。“枕簟萧疏玉漏催”,簟,竹席。萧疏,凉爽之意。白居易诗云:“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秋凉爽身的快感,首先来自寝卧的枕席。讲得浅白,人人同感,倍增亲切。“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这是两句别致精彩的好诗,荷叶上的雨声送来了秋意,一夜雨声把凉爽带入了梦境。凉到梦境,看似无理,实则多情。梦境犹凉,形容凉得温存,凉得亲昵,凉得体贴入微,凉得惬意称心。这两句诗对秋凉的描绘巧思奇妙,已入化境。元代盍西村《莲塘雨声》中有诗句云:“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写的是荷上雨声,惊破好梦;陈文述写的是荷上雨声,为梦送凉,一动一静,悉成妙谛。荷叶细雨,是诗人描写秋凉的钟情对象。夏日将尽,“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苏轼)初秋来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秋夜方长,“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秋残冬至,“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来鹄)荷是秋色的使者,雨是凉意的先声,描写动人,全因情景贴切。意境创造的成功,全在景真意切,景真意切方能境丽情长。荷叶细雨,与秋凉同位。荷叶送秋声,雨声凉入梦。一旦“荷尽已无擎雨盖”(苏轼),荷枯雨歇,秋天也就结束了,冬天已经来临。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涵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感遇①·其一?张九龄(唐)?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①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②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1)首联用了对偶修辞,互文以见义,写出了春兰与秋桂?、?的特征。(2分)
(2)联系全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1)生机勃发、清雅高洁 2分
(2)诗人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抒发情感。诗人通过赞誉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以此自喻,从而抒发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从容的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贵利达的高尚节操。
本题解析: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二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上。“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未,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尘相悦”,又与“夫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微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霜天晓角?仪真①江上夜泊?黄 机②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今江苏省仪征县,在长江北岸。②黄机,南宋词人,身处中原沦丧时期。
小题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该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词的上阕意境苍凉雄浑。(1分)作者夜宿寒江,站在江边,看到眼前凄迷寒凉的江景,思潮翻滚,不禁仰天长啸,啸声惊动了江底的鱼龙,使得狂风卷地,巨浪翻腾。(1分)这里“寒江”凄迷阔大之景与“长啸”壮怀激烈之情交织在一起,营造了苍凉雄浑的意境。(1分)
小题2:南宋王朝国势衰微、中原沦丧的痛苦,(1分)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悲愤,(1分)报国无门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第(1)题的意境,首先要找出上阕所描绘的景物,即“寒江”“夜晚”“鱼龙”“狂风”“巨浪”,然后结合意象的特征和全词的情感,判断整个环境的特征。其中,“寒江”“夜晚”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而“鱼龙”“狂风”“巨浪”则象征着内心的不平和壮志,表现出雄壮的氛围。
小题2:第(2)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判断时,既可结合意境特征,也可抓住“兴亡”“功名”“泪”等暗示情感的字眼,从中推断出悲痛、无奈、报国无门等不同的情怀。
本题难度:一般
5、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小题1:惨象,? _____?;流言,? 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小题2: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再别康桥》)
小题3:?,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雨巷》)
参考答案:
小题1:已使我目不忍视了;尤使我耳不忍闻。
小题2: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小题3: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默默彳亍着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的默写识记。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养。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作家和作品要对应,不出现常识性错误。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漫溯”“斑斓”“彳亍”“彷徨”等。每句1分,句中出现错字、别字、漏字、添字等情况,该空不给分。学生对于常见名句名篇的准确背诵和规范书写能力,平时要夯实基本功。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