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25 22:48: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8分)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①北音书断,丹凤城②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③。
【注】①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②丹凤城,指京城长安。③流黄,古时女子居室的帏帐。
小题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2:这首诗的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写了一位长安少妇在寒砧声声、落叶萧萧的秋夜,因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而夜不能寐的孤独愁苦的情景(2分)。寄寓了诗人对因战争而失去和平安宁生活的人们的深切同情(2分)。
小题2:①寓情于景: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少妇对久戍边塞未归、音书断绝的丈夫的思念与担忧(2分)。②对比:丈夫在白狼河北音书断绝,少妇于长安城内彻夜难眠,时空阻隔,突出了少妇“含?愁独不见”的愁绪(2分)。(写拟人、对偶,且有适当赏析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感悟诗歌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可根据诗歌中的关键词来分析。“少妇”点明了人物身份;“海燕双栖”既写出了屋内的荒芜,又衬托了少妇的孤独寂寞;“寒砧催木叶”渲染了凄凉气氛;“十年征戍忆辽阳”直抒胸臆,表现了少妇思念自己远在边塞戍边的丈夫;“书断”指书信中断;“秋夜长”点出了少妇夜无眠的情景;“愁”字直接抒发内心的愁苦。把对这些关键词的分析进行概括即可得出诗歌描写的情景。从诗歌所描写的少妇的遭遇及渲染的凄凉气氛可知,少妇的遭遇是因为战争而失去和平带来的,由此可知作者对以少妇为代表的人们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小题2: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理解,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寒砧木叶”“城南秋夜”为景物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书断”“忆辽阳”抒写了少妇对丈夫的思念;由此可知,中间两联景物渲染和情感抒发融为一体,因此,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书断”与“夜长”进行对比,更突出了少妇的愁绪,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冶城——东吴冶铸之地。征虏亭——东晋王谢贵族曾于此宴宾送客。幕府——山名,乃金陵门户。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石燕、江豚——传说中神奇怪诞的动物。景阳——宫殿名。
(1)两首诗都有一联用同一典故含蓄地点出了历史教训,这两联分别是:
刘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许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教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两首诗的颈联,简析各自不同的写法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刘诗的尾联;许诗的首联。奢侈腐化、纵情享乐是亡国的根本原因。
(2)刘诗用议论,以极其简炼的语言(“兴废由人事”),精辟地揭示出国家兴亡,取决于人事的深刻道理。许诗则以比兴的手法高度地概括了人世间的风云变幻。石燕、江豚乃传说中神奇怪诞之物,比喻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即尾联的“英雄”),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了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珪[注]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此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惨遭失败,有感于此,遂作此诗。
(1)首联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观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点题,点明时间、地点;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相呼应。
(2)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凄凄、红叶凋零,寒云惨淡、楼阁昏暗。此两联一句一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天的萧索,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以哀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人凄凉而沉重的心情。
(3)怀乡的孤独寂寞;怀古伤今的凄凉;国势日衰的悲愁;故国凄凉之感。(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清澈。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或答出清寂中又含空悲孤寂)的情怀。
(2)运用比喻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澈,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中。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小题1: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分)
?
小题2:试结合全词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雁、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1分),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2分)。?
小题2:“饮散离亭西去”“回头烟柳渐重重”“ 残灯孤枕梦”等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情( 3分),“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典型意象的把握,回答时抓住每一句中的名词加以概括即可;揣摩情感时可抓住“淡、孤、寒、暮”这几个关键词。
小题2:本题考查对诗句感情的把握。揣摩首联“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可品味出离愁别绪与羁旅之愁,揣摩“残灯孤枕梦”可品味出孤寂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