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六)
1梁武帝大同九年领殿中医师? 2僧垣为合汤散,所患即瘳? 3乃处方进药,帝遂得言? 4若凡庶如此,万无一全? 5帝甚悦。及即位,恩礼弥隆? 6僧垣知帝诊候危殆,必不全济 A.135 B.146 C.236 D.245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A(候:诊察,诊治)
小题2:C(①⑤均为间接表现)
小题3:B(“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错误,应为“根据军情需要”)
《姚僧垣传》参考译文:
姚僧垣,字法卫,吴兴武康人。梁武帝大同九年时兼任殿中医师之职。当时葛修华患病多时,各种医卜星相之术都不能治得好,梁武帝就让姚僧垣去看他。姚僧垣回来后,具体全面地叙述他的症状,并且记录了病情轻重变化的情况。梁武帝感叹说:“僧垣用心仔细严谨,竟然到这种地步,用这样的态度诊治疾病,什么病治不了呢?”
后来姚僧垣被周太祖征召。
天和元年,大将军、乐平公窦集突然感染风寒,精神错乱,对任何事情无所知觉。先前为他看病的各位医生都断言已经不可救治。僧垣后到,他说:“难治是难治,最终应当不会死。如果把病单独(专一)交给我治,我将为他治病。”他的家人欣然从命,请他授予治病的处方、办法。僧垣为他调制汤散,治好了他的病。
建德四年,高祖亲自统帅军队向东讨伐(北齐),到河阴患病。不能说话,眼睑垂下盖住眼睛,又不能向上看;一脚抽缩,不能行走。僧垣认为五脏均病,不可同时治疗。带兵打仗最要紧的事,莫过于语言,于是开方用药,皇帝得以开口说话;然后又治眼睛,眼疾消除;最后治脚,脚也痊愈。等到到了华州,皇帝已恢复健康。宣政元年,高祖出行到达云阳,竟然卧病在床,于是召僧垣赴云阳。内史柳昂私下问:“高祖饭食减少时间长了,脉象怎么样?”僧垣回答:“(高祖)是天子,上承天意,或许不是我力所能及的。如果凡人百姓那样,无人不死。”不久高祖驾崩。
宣帝当初在东宫时,长苦于心痛,于是命僧垣予以治疗,其病很快痊愈。为此宣帝非常高兴。等到他即位,对僧垣礼遇更为隆重。曾经很随意地对僧垣说;“曾听先帝称您为姚公,有这事儿吗?”僧垣答:“承蒙君王特别偏爱,但确实如圣上所说。”皇帝说:“此为尊尚老人之称,不是尊贵的爵位封号。我应为您赐爵封地,成为子孙永远相传的基业。”于是封他为长寿县公,封地一千户。下达册封命令之时,又赏赐他金带和衣服等物品。
大象二年,姚僧垣任太医下大夫。不久皇帝患病,到了病危的程度。姚僧垣夜里也值班侍奉皇帝。宣帝对随公说:“我的生命现在只有委托他。”僧垣知道宣帝病重垂危,不可能完全康复。就回答说:“我承受皇恩已经很厚重,想尽全力效劳。只恐怕能力有限不能及,怎敢不尽心而为。”皇帝点头称是。到静帝即位僧垣升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朝开皇初年,他进爵为北绛郡公。三年,姚僧垣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①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②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①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③楚民俗好庳②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③。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④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次行:秩序。②庳:低、矮。③捆:门槛。
小题1:写出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秋冬则劝民山采?(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3)市令曰:“三月顷。”?(4)令数下,民不知所从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
A.政缓禁止
B.庄王以为币轻
C.如此几何顷乎
D.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1)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2)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小题4:第④段画线句写出了孙叔敖□□的性格特征。(4分)
小题5: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鼓励?(2)以……为乐?(3)左右(指时间)?(4)听从什么
小题1:B
小题1:(1)虞丘相向楚庄王推荐孙叔敖来代替自己。(2)楚庄王同意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百姓全部自己增高了他们的车子。
小题1:自信
小题1:恢复币制,不干扰市场秩序,体现了孙叔敖安民策略;不依靠颁布命令而是通过增高门槛来达到增高车子的目的,体现了孙叔敖化民策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杨王孙传
班固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①,未得诣前。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②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木为椟,葛藟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故圣王生易尚③,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於戏④!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裸葬。? (选自《汉书·杨王孙传》,有改动)
[注]①祠:祭祀?②戮:侮辱?③尚:奉养,指圣王的生活条件 ④於戏:同“呜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孙苦疾疾:疾病
B.靡财单币单:同“殚”,用尽
C.缘人情不忍其亲亲:亲近
D.令死者亡知则已亡:通“无”,不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①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C.①夫饰外以华众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①及病且终②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
小题3: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杨王孙主张裸葬的理由的一组是(?)。(3分)
(1)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
(2)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
(3)死则为布囊盛尸,八地七尺
(4)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
(5)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
(6)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
A.(1)(3)(5)
B.(2)(3)(6)
C.(2)(4)(5)
D.(3)(4)(6)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王孙看到当时厚葬风气太盛,把有用的财物大量用作随葬品,非常反感,想以自身裸葬的办法来矫正世俗的弊病。
B.杨王孙家财万贯,对自己保养得非常周到,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但他临死时却希望返朴归真,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C.王孙在给好友祁侯的信中说,过去帝王安葬时,用很贵重的棺木,所以尸体腐烂了才不影响泉水,也不散发出臭气。
D.杨王孙裸葬是为了亲近大自然,回到应回到的地方。祁侯认为王孙的行为是对死者的羞辱,同时也违背了圣人的遗制。
小题5:翻译和断句。(9分)
(1)用“│”给文言文段中画线部分断句。(3分)
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②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C
小题:C
小题:
(1)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2分)
(2)①这也是古代圣人流传下来的制度,何必拘泥于个人的见识,希望王孙好好考虑。②现在浪费财物厚葬,挽留死者,阻止他顺到该去的地方,隔离死者,不让他回到该到的地方,厚葬的行动,死者无所知,生者无所获,这是特别的糊涂。
本题解析:
小题:C(“不忍其亲”的“亲”指父母双亲)(3分)
小题:C(A其:指死者;其:表测度;B而:但,表转折;而:表修饰;C以:用来,表目的;D且:将要,副词; 且:况且,连词。)(3分)
小题:C(①是养生?③是死后的要求?⑥是祁侯的话)(3分)
小题:C 略
小题:(1)略
(2)(遗制:流传下来的制度?独守:拘泥?察:好好考虑)(3分)(隔至:阻止回到该去的地方?重惑:特别的糊涂)(3分)
参考译文
杨王孙是武帝时期的人。学习黄(帝)、老(子)“无为而治”的理论主张。家中产业上千,生活上供养自己非常丰厚,保养身体无所不至。等到生病临终时,先给儿子留下遗言,说:“我打算臝体埋葬,来返回我的本质,一定不要改变我的意思!死了就做一个布袋盛我的身体,葬到离地面七尺深的地方,尸体下葬后,从脚下扯下那布袋,使身体贴近土地。”他的儿子想默不依从,但父命难违;想按照父亲的意思办,又于心不忍,就去见杨王孙的友人祁侯。
祁侯给王孙写信说:“王孙您被疾病所苦,我近来跟随皇上去雍地祭祀,未能前去看望您。希望你保持精力,少点忧虑,按时吃药,好好地对待自己,我听说您让儿子将您裸葬,如果死者不知罢了;如果死者有知,陈尸地下,光着身子怎样去见先人?我不赞成您的想法。并且《孝经》中也说:‘人死后要有棺椁衣衾。’这也是古代圣人流传下来的制度,您何必要坚持一己之见呢?希望王孙详审。”
杨王孙读完了来信,回了一封信,说:“听说古代的圣王,因为人情不忍心白白看着他们的亲人故去,所以制定了安葬的礼仪制度。现在却超过了古代圣人制定的葬礼,所以我准备臝体埋葬,以此矫正世俗的厚葬风气。厚葬实在无益于死者,可是世俗之人却争着相互比高,费尽钱财,使财币都烂在地下。有的竟然今天埋下去而明天就被挖掘出来,这和在田野中暴露尸骨有什么两样?况且所谓死,就是生命终了时的变化,事物的归宿。回归的能够得其所,变化的能够顺其变,这样的事物就能各自返回其本真。返回本真就是进入一种玄远的境界,无形无声,才合乎道的真理。如果装饰外表来向众人夸耀,用厚葬来阻隔死者返回本真,使回归的不能得其所归,变化的不能顺其变。这是使事物失去他们各自的归宿呀。况且我听说:人的精神是天赋予的,形骸是地赋予的。精神离开形骸,各归本真,所以叫做鬼,‘鬼’的意思说的就是‘归’。死者的尸体安然自得独自呆在那里,难道会有知觉吗 ?用缯帛包裹尸体,装进棺椁与土地隔绝,肢体捆束,口含玉石,尸体不能腐化,渐渐郁结成肉干,千年以后,棺椁腐朽,才得以返还大地,让尸体化为乌有,回归到本真所在。由此而言,哪里用长久做客而不返回真宅呢!从前帝尧安葬时,抠木为棺,用藤蔓当绳索捆绑棺材。他的墓穴往下没有挖到泉水,往上也不散发臭气。所以说圣王容易奉养,死了容易安葬。不在无用的地方下工夫,不在没道理的地方花钱财。如果浪费钱财实施厚葬,阻留死者归真返本,不能归返无声无形的境地,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着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叫做双重的糊涂。呜呼!我决不这样做。”
祁侯看了信后说:“说得好!”于是,杨王孙死后,他的儿子便将他裸葬了。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