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四)
2017-08-25 22:52: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生死攸关的烛光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性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这篇小说的高潮在?。根据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下面段落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⑥/⑦ B.①/②/③——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⑤/⑥/⑦
| 2、第⑤段中加点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指:? ?;? ?(用原文中话回答)。 3、第⑤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又?的复杂心理。 4、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母子三人配合默契,他们采取的具体行动是:伯诺德夫人□□□□,□□□□(所填字数不超过所限的格数。下同。)大儿子杰克□□□□,□□□□;小女儿□□□□,□□□□。这些具体的行为描写,表现出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强烈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解答第1题,可以根据高潮的常规位置和自己阅读时的心理感受——最紧张、最担心的地方来确定高潮所在。显然,当烛芯被中尉重新点燃后,杰克想借故到柴房搬柴端走烛台,却被中尉凶恶地“夺回烛台”时,情节最令人紧张和担心。确定高潮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段落的划分也会因此迎刃而解。 解答第2题,搜寻答案的目光不能局限于“厄运”一词所在的段,要延伸到第3 段去,就会柳暗花明了。 解答第3题,主要是要理解“心提到嗓子眼上”是一种故意夸大的说法,意在用来形容担心、紧张的心情。这种根据表达的需要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作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叫做夸张的修辞方法。至于“恶狼般的”,其前省略了喻词“像”,即“像……一样的”。“像……一样的(似的)”是喻词的配套结构形式。把德军的眼睛形容成“恶狼般的”伯诺德夫人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显得十分鲜明。 解答第4题中人物的行动,要力求语言简明,如伯诺德夫人的行动;取出油灯,吹熄蜡烛。母子三人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周旋,配合得十分默契,足见其“机智、勇取、镇定”。“镇定”一词还可以在第6段中找到原形。而机智、勇敢、镇定的力量源泉就在于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本题解析: 以上训练和考查的重点是运用小说情节结构知识,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组成部分。运用这一常识阅读小说,有助于快捷地理清作品思路,掌握故事梗概,理解主人公形象,提高阅读效率。“能看出课文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教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中考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第120回中羊祜镇守襄阳时,如何处理与吴军的关系?请举二例加以说明,并简析其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羊祜与吴军和平相处,静观其变。 例一:羊祜打猎,正值陆抗出猎。羊祜下令只在晋地打猎,不犯吴境。晚上清点猎物时,凡是被吴人先射伤者皆送还。例二:有一天,陆抗派人问候羊祜,羊祜得知陆抗生病,主动送药给陆抗治病。 羊祜的性格特点:审时度势,以德治军。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设置的问题准确解答。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的母亲 丰子恺 ①母亲生前没有摄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晒出。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影液和定影液,把我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②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③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家,左边一间是我的堂叔家,中央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八仙椅子当作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发椅子,三面有柔软的厚壁,凌空无妨碍。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衬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一只椅子,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反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一身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冲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④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常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成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⑤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了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⑥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克依居母亲膝下,唯假期归省。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⑦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⑧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了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小题1:文中“我的母亲”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文中第③段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描写“八仙椅子”?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本文在描写“母亲”的过程中,多次写到“她眼睛里严肃的光辉”,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严肃但又慈爱的母亲。文章多次通过眼神的严肃和笑容的慈爱表现母亲的这一特征。如第④段母亲同店伙计谈事,第⑤段我将到远方求学临行前母亲对我的训诫,都体现出她严肃的性格特征。而第⑤段里母亲亲自下厨做菜给“我”吃时,又体现出她慈爱的一面。(每点2分,其它如慈爱、坚强等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内外兼顾的母亲。从母亲的那一张“八仙椅子”的位置来看,既要顾及灶头等家内事,又要观察染坊店;从母亲的处事上来看,父亲去世留下母亲和我们兄妹,母亲既要关心我们的成长,又要处理与工人、店伙的事。 (3)贤主与良师母亲。母亲是一家之主,对于我们兄妹来说如此,她的贤德与淑能,堪称是贤主。同时母亲又是我的良师,从平日的一言一行到我远出求学时她对我的教诲,母亲都是在慈母的角色之外又显露出良师的形象。 小题2:①作者回忆的是坐着的母亲,“八仙椅子”起到串联关于母亲的往事的作用; ②通过写“八仙椅子”是一个“很舒服的”座位,以及母亲坐在“八仙椅子”上既观察灶头,又观察染坊店,突出母亲面对艰难生活时坚强、能干、内外兼顾的形象特点; ③母亲去世,椅子还在,这把“八仙椅子”也寄托着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5分) 小题3:(1)从内容上:突出母亲的形象,作为一个坚强的妇女,母亲是一个严肃的人。写母亲眼睛里严肃的光辉,与其他事件体现出的母亲的严肃、坚强形成了呼应,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2)从结构上:文章一开头写母亲的坐像写到了“眼睛里严肃的光辉”,与结尾提到的“严肃的光辉”形成了首尾呼应;同时,该句几乎贯穿在每一段中,是全文的线索。 (3)从主题上:使文章表情达意更加充分,母亲对我不仅是无私的关爱,她的眼神也鞭策着我不断前进,同时,我对母亲也有着深深的爱,在母亲“眼睛里严肃的光辉”中,透露着我对她深深的怀念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考生对母亲形象的把握,考生要将形象特点和具体事例结合起来分析。第一二段总括了母亲的形象特点:严肃而又慈爱。第三四段写了母亲在八仙椅上正襟危坐,因为她要内外兼顾。第五六段写了母亲如贤主般招待我,又如良师般教导我。最后两段对母亲的主要特点严肃而又慈爱进行总结,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小题2: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中出现的“八仙桌”的作用的解读,做这类题目应该从结构、内容、主旨等角度加以分析。从结构上来看,八仙桌贯穿全文,从开篇的晒母亲的坐像,到最后脑海中浮现出母亲的坐像,它将母亲的往事串联起来,起到了线索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烘托了母亲的坚强、能干、内外兼顾的形象特点;从主旨感情上来看,它寄托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小题3:此题考查神态描写的作用,这一句话在文章中出现次数很多。可从内容、结构以及文章主题表达方面来进行分析。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刻画母亲坚强、严肃的人物性格,其次就是表情达意,一方面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另外在结构上,开头结尾都写到了这句话,首尾呼应,每段中都有这句,它又形成了一条线索。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面对形象,不能单凭理智来理解,还要通过感性的形式,通过感情和想象来进行感受和感知。 虽然美都是形象,但形象却不一定都美。那么,什么样的形象才是美的呢?虽然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终极性的答案,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美的形象是自由的形象。它除了能够给人带来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之外,还能给人带来自由感。相比之下,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美是自由的形象。 首先,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能自觉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使环境适合和满足人的需要。人类越进步,越要改造自然,越不受环境的支配,越能取得更多的自由。自由越多,人就越能够充分展示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使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展现出来,全面地对象化,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真正自由的人。自由的理想与美的理想变为一致,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尽可能地对象化,转化为生动活泼而又自由的美的形象。 其次,自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的,自由的规律就在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人,就是自由的人。人一旦掌握了客观规律,会使客体的规律符合人的目的,实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这时,客体就不再是人的局限,而是为人所用,人在客体中发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感到了自由。原始人看到闪电,认为是天神发怒,因而恐惧,感到不自由。可是,现代人由于认识和掌握了闪电的规律,获得了自由,看到闪电,不仅不会感到恐惧,反而能够欣赏它们的美,人要欣赏美,也必须首先获得自由。如果一个人内心不?自由,不能自觉地实现自己的自由意志,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因而也不可能真正进入审美的状态。因此,美既要有外在的自由,也要有内心的自由。对艺术家来说,既要有创造环境的自由,不受外力的干涉,又要有艺术家的独创性。在这里,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既是美的规律,又是自由的规律,二者一致,美的形象就都成为自由的形象。 最后,从艺术创作和人类的审美欣赏来说,美的形象更是自由的形象。如,姜白石写的《疏影》,歌颂梅花的美。很多诗人也写过梅花。那么,怎样从大家都认为美的一般性的感觉中解放出来,自由地加以转化,使之成为姜白石自己的感受,从而写出梅花独特的美呢?他经过自由的想象,把梅花想象成昭君,想象成昭君“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于是,姜白石的思想解放了,他所歌颂的梅花的美也解放了,获得了?从来没有人写过的新内容。由此看来,美的创作过程,正是客观现实中的美自由地揭示其新内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质的感性形式也被精神化,变成自由的形式,用来自由地表现人的本质力量。所以说,美的形式是自由的形式。至于艺术形式,更是艺术家通过对物质形式的种种障碍的不断克服所进行的自由创造。齐白石一笔下去就有一只虾在纸上活起来,是由于他对物质形式的束缚有了最大程度的克服,因而能够自由地创造出美的形式。(摘自蒋孔阳主编的《美学原理》,有删改) 1、关于“美是自由的形象”,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是需要人们通过感情和想象来进行感受和感知的形象,它能给人带来自由感。 B、只有自由的理想与美的理想变为一致才能创造出美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是自由的。 C、美是人们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内心获得充分自由之后才能欣赏到的形象。 D、美是一种形象,艺术家只要有创造环境的自由,不受外力的干涉,就能创造出这种形象来。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什么样的形象才是美的形象还没有终极性答案,但美的形象是自由的形象这一点是明确的。 B、人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获得更多的自由,这样就有利于充分展示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 C、人的本质力量尽可能地对象化,能使自由的理想与美的理想变为一致,从而创造出美的形象。 D、姜白石写《疏影》,说明了美的创作过程是客观现实中的美自由地揭示其新内容的过程。 3、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与美给人们带来的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相比,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B、获得内心的自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是一个人能够欣赏美的唯一条件。 C、原始人和现代人对闪电的感受不同,是因为原始人不是自由的人,而现代人则是。 D、艺术家只有最大程度地克服物质形式的束缚,才能够自由地创造出美的形式。
参考答案:1、D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简述凤雏得到刘备重用的经过。
参考答案: 凤雏去投奔刘备,孔明按察四郡未回,凤雏又没有拿出鲁肃、孔明的荐书,刘备见他貌丑亦不喜欢,让凤雏去耒阳小县做县宰,凤雏到任之后,终日饮酒,不理政事。这事传到刘备耳中,刘备派张飞去巡视耒阳,凤雏犹卧未起,张飞责备凤雏荒废政事,凤雏没用半日处理好白日之事,张飞惊讶,报告刘备,凤雏才拿出荐书,才得以重用。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