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人称为音盲。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发现,有些人缺乏把握音调的能力是因为从小没有受过音乐训练,这些人只要经过训练即可逐渐恢复音乐能力;而有些人可能患有“失歌症”,正是这种病症夺去了他们的音乐本能。
早在19世纪就有文献对失歌症进行了描述,文献里记载了许多人终身对音乐没有认知的轶事。不过,直到2002年,第一份研究失歌症的论文才正式发表。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伊莎贝拉·珀利兹。
珀利兹说,多数人都能轻易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但对失歌症的患者来说,即使两个音相差一个八度,他们仍然察觉不出变化。此后,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又发现了许多类似的病例。这些人拥有正常的听力、智力和记忆力,却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曲调听起来都差不多,如果听不到歌词,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们也听不出来。不和谐的和弦令大多数人避之不及,他们却不觉得难听。失歌症患者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不过,他们往往意识不到,以为自己唱得还不错。
失歌症可能存在很多种情况。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发现,大约一半失歌症患者在韵律认知方面有问题。但是,还是有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因为他们很想享受那种韵律感。另外,在有的失歌症患者听来,音乐会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过,觉得音乐难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数,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音乐只会令他们感到困惑。
据统计,大约有4%的人患有失歌症,而且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究竟是什么导致失歌症?珀利兹推测,人脑中有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当这个部分发育不全时,人们就会出现失歌症症状。正因为如此,失歌症单单影响患者的音乐认知,而对听力、智力等没有影响。如果珀利兹推测正确的话,那么音乐同语言一样,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
有些研究人员不同意此观点。他们发现,失歌症不单纯是音乐上的不足,还与语言或空间处理等能力有联系。例如,有些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当别人通过改变语调来表达情绪时,他们辨别不出对方传达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难以领会对方的“弦外之音”。因此,正常的音乐认知可能与脑部掌握语言声调的回路有关。另外,失歌症患者的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例如,给他们看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建筑物的照片,他们不能分辨出照片上的是同一幢建筑。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他们的右脑的早期发育有关。
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脑部进行了扫描,目前,他们已经发现,失歌症患者的一个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这个区域与辨别音高和记忆旋律有关。研究人员还在寻找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
现在,失歌症已成为科学家了解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随着研究逐渐深入,那些不能享受音乐的人有可能重新获得音乐带来的乐趣。
6.关于“失歌症”及其研究,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音盲和经过训练不能恢复音乐能力的人称为失歌症患者。
B.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但是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目前还没有找到。
C.与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不同,珀利兹等人认为失歌症是一种单纯的音乐上的不足,他们发现此类患者大脑中与音乐相关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
D.其他研究人员与珀利兹的研究观点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失歌症可能与人的脑部发育有关。
7.关于珀利兹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表现分析,以下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歌症患者不能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即使两个音相差很大,他们仍察觉不出变化。
B.一些失歌症患者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大多数曲调他们听起来没什么差别,不和谐的和弦他们也不觉得难听。
C.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他们很想享受那种韵律感。而大多数患者对音乐感到困惑,少数患者觉得音乐难以忍受。
D.有些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无法辨别出别人话语中传达出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直到珀利兹的论文发表后,关于失歌症患者的描述才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B.有些研究人员认为,正常的音乐认知可能与脑部掌握语言声调的回路有关。
C.对于失歌症患者来说,音乐会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
D. 音乐和语言一样,都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出现失歌症症状是人脑中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发育不全造成的,由此可以推知失歌症对人的听力、智力等没有影响。
B.2002年以前,科学家没有把了解脑部奥秘当作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是因为那时人们还没有研究失歌症。
C.随着科学家对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深入研究,失歌症的成因有可能被揭开,失歌症患者有可能被治愈。
D.如果一个人能较为轻易地辨别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同一幢建筑的不同照片,那么我们可以判定此人不是失歌症患者。
参考答案:6.?A
7.?D
8. B
9.C
本题解析:6.?有的音盲不是失歌症患者。
7. 此项不是珀利兹研究小组的发现。
8.A此前已有文献对失歌症进行描述;C原文是“有的”失歌症患者有此现象;D原文是说在珀利兹的推
测成立的前提下才有此结论。
9.A项关于人们出现失歌症症状与大脑某个部分发育不全的关系是珀利兹的推测,也就无法推出失歌症对
听力、智力有无影响;B项前后无因果关系;D项推断过于绝对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回望雁门?
王海英
(1)初见雁门关,是一次不期而遇。那是一个深秋的上午。
(2)秋风瑟瑟荒草萋萋,深秋的勾注山,一派滚滚无边的黄褐,远远近近薄薄的初雪花花点点。关城渐近,小北门上“雁门关”三个大字迎风而立,木镌“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楹联,静静地偎依在门两侧。空空荡荡的门洞内是光滑安静的青石板路,路上两道深深的车辙分外醒目。
(3)登上关楼,顿觉山风强劲。放眼望去,一节节残缺的长城,像一根根苍老的肋骨,虽历尽千年风霜,依然兀自挺立着,不卑不亢、处乱不惊地勾画着山势的雄浑险峻。没有了滚滚狼烟的烽火台,如一个个古埙在风中呜呜地吹响。关楼下曾经鼓角争鸣的关城早已荡然无存。这一切留给今人的除了空灵的凭吊和怀古的幽思,还能有什么呢?
(4)告别关楼,回望雁门,此时的雁门关更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淡淡的秋阳下,它谦恭地退于历史一隅,聆听着来来往往的脚步声,用洞明世事的目光穿越岁月的迷雾。这让我充满了莫名的感动,我感到我与雁门关之间还有许多未尽之意。
(5)再一次拜访雁门关,是次年的初秋。一路行来,导游把雁门关的历史、文化都讲了个遍,尤其强调了它的军事地位。翻看史书,雁门关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从先秦开始,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大小小的战争就发生过200多次。史载,赵国名将李牧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唐初李世民全歼突厥二十万众……连汉军,亦是“十万汉军零落尽”,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场面啊。唐朝诗人常建有句写雁门关的诗:“城下有寡妻,哀哀哭枯骨。”古往今来,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只能是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和心灵创伤。导游的讲解让我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痛,我似乎看见,前边有千万个灵魂,他们在秋天明媚的阳光里冷冷地注视着我们,我们对雁门关的热情,焐不暖他们千年的冰凉记忆。
(6)在李牧祠,导游还历数了李牧之后的李广、薛仁贵、杨业等有着赫赫战功的守关名将,他说雁门关是刚烈的英雄的。是啊,古往今来,雁门关演绎了多少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造就了多少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但这刚烈和英雄的背后有多少悲伤的眼泪和惨痛的教训啊,这是千百年来雁门关无法言说的心痛。
(7)第二次告别雁门,耳边战争的脚步声似乎刚刚远去,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它那似怨似艾的苍凉之音,那是一代代封建王朝覆灭的绝响。第二次回望雁门,我向雁门深深作揖,壮美与惨烈已然远逝,我们用真诚打磨它的锈蚀,总能闻到岁月的芬芳。
(8)又见雁门关,是一个盛夏的下午。轻风吹拂,小草欢快地跳动着,阳光慢慢扫过土黄色的城门,抚摩着沧桑剥露出的深深裂纹。重新走进阅尽沧桑的城门,又一次与那两道车辙相遇。
(9)依然光滑宁静,依然淳古苍茫,没有忧虑,只有纯正的安详。那一刻,我知道它要向我倾诉什么。我久久地凝视,久久地倾听。
(10)终于,耳边传来了环佩叮当声和琵琶吟唱声,是她——美丽的汉家女王昭君走过来了,公元前33年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窈窕俊美的昭君,毅然出关走向大漠。碾着昭君的车辙,先后十几位中原公主从雁门出塞,使辽阔荒凉的塞北大漠一次次唱响民族融合之曲。
(11)接着进入眼帘的是满载着各色货物的车队和马队,他们从雁门关出出进进,使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物资、技术得以流通,雁门古道成为了“丝绸之路”衰落后第一条陆上国际贸易商路。
(12)站在两道深深的车辙之间,我感觉到了生命的充实和浑厚。雁门古道用有限的时空实现了对无限生命境界的苦苦追寻和辉煌展现。
(13)又一次告别雁门,我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历尽岁月沧桑的关城,用无言的平静与我们话别。又一次回望雁门,在它祥和的目光里,一切的燃烧和愤怒,都已化作蓝蓝的天空与挺立的山峰。阳光多么灿烂,天空多么明净,雁门文化的光辉透过朝代更迭的峰峦投射过来,宁静、神秘。?(选自2005年第6期《黄河》,有删改)
小题1:本文是围绕三次游历雁门关展开的,请写出作者三次游历的不同感受。(6分)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两处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6分)
小题3:本文第⑦段中的“我向雁门深深作揖,壮美与惨烈已然远逝,我们用真诚打磨它的锈蚀,总能闻到岁月的芬芳”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5分)小题4:文章结尾说“又一次告别雁门,我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请结合全文探究为什么第三次回望雁门关“我心里”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第一次,写深秋的雁门关,其寂寥落寞给自己的莫名感动;⑵第二次,写初秋的雁门关,其曾经的战争的悲壮惨烈带给了作者深深的历史反思;⑶第三次,写盛夏的雁门关,其祥和、平静以及对民族融合和南北通衢的历史作用,作者给与了热情地肯定。(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第一处:运用叠词渲染了勾注山的萧瑟、寒冷的气氛,为下文写深秋雁门关的肃杀、苍老、空旷作映衬。(手法1分,效果2分)
第二处:运用拟人手法渲染了祥和、宁静的气氛,表现了作者不同于前两次游历雁门关的安宁、愉悦之情。(手法1分,效果2分)
小题3:(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已然远逝的庆幸,同时也告诉人们:只要我们用超越军事的正确心态拭去雁门关的战争尘埃,雁门关必将展示它更伟大的历史价值。(3分。说出“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已然远逝的庆幸”,1分;“只要我们用超越军事的正确心态拭去雁门关的战争尘埃,雁门关必将展示它更伟大的历史价值”,2分)(2)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对第二次游览雁门关所表现的军事要塞壮美与惨烈进行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自然转入第三次游览雁门关,表现其辉煌成就。(2分。能指出“承上启下”给1分)
小题4:(1)前两次回望,雁门关给作者的是许多未尽之意和因战争印迹带来的强烈的悲悯与反思;第三次回望,作者终于认识到了雁门关正确的历史发展定位,交流沟通替代了战争,开放替代了封锁,民族融合和南北通衢终于称为了民族发展的主旋律,作者心里的沉重终于释然。(4分)
(2)前两次在雁门关,寒冷寂寥的环境和了解的战争惨烈无法让作者心情平静,而第三次雁门关的平静和祥和给作者的平静心里提供了外部基础。(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迷?路
刘国芳
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在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往很美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丽的花丛。与蝴蝶一起飞来的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彩多姿。这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蜻蜓翩跹。
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
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
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
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
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走了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
我不能跟着老人走。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
我迷路了。
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我告诉大人,说我迷路了。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诱导我,问我住在哪里。我还记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
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外婆说我过了桥又问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
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
小题1:小说为什么以“迷路”为题?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小题2:“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全文举例(不少于两个例)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题目“迷路”有双重意义。一是“我”想让别人迷路,(1分)结果是“我”迷失了回家的路;(1分)二是“我”迷失了善良本性之路。(2分)
小题1:言简意赅,引人深思“我”迷路的原因,蕴含着一个普通而又深刻的道理:迷失良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早晚会遭到报应,也告诉我们不要伤害别人,应该保持一颗善良的心。(3分)这句话既照应了开头,使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又能唤起读者对小说主题的理性思考,增强小说的感染力。(2分)
小题1: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作者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如开头写“我”坚信自己,认
识回家的路,与后来“我”却迷了路形成对比;“我”骗了问路的老人后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与后来“我”迷了路“嘤嘤地哭”形成了对比;老人向“我”问路,“我”骗了老人与“我”迷了路,大人带我回家形成了对比。……这些对比鲜明,使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显得颇有起伏跌宕。(每举一个例,分析恰当给2分,语言通顺1分,共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题目。关键点是其具有双重意义,即有道路的迷失,也有本性的迷失。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这句话一语道破了自己迷路的原因,骗别人骗了自己。从结构上要考虑对主题的作用,对开头的照应等方面。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写作手法。可以从对比入手结合原文具体分析,如果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说说堂吉诃德自称“狮子骑士”的情节。
参考答案:堂吉诃德在路上见一辆运狮子的车辆,硬要赶车人打开狮笼,和狮子决战。笼门打开,狮子只打个呵欠,就转身卧倒,不肯应战。堂吉诃德吩咐管狮子的人打它几棍,让它发脾气。可他不干,还假意地夸了堂吉诃德,随即关上笼门。此后,堂吉诃德便给自己加个称号——“狮子骑士”。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准院士”为何沦落为“真流氓”
备受关注的“打假斗士”方舟子遇袭案告破,某大学教授肖传国等人被抓获。据悉,肖传国认为方舟子学术“打假”使他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遂雇凶伤人。
此案将中国学术界的一些弊端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学者的道德底线沦陷。肖传国将自己的“院士梦”破碎归咎于方舟子的 “污蔑”,并在方舟子被打后一再声称自己被诬陷,怀疑方舟子“报假案”炒作自己。一个“准院士”,面对学术质疑且申报“院士”不成,不是躬身自省,而是雇凶伤人,斯文之扫地,学者道德操守之沦丧可见一斑。
本来,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学术争鸣再正常不过,但时下很多学术争端,都有“君子动口又动手”的趋势--周老虎事件中,为一张照片真假,专家有“人头担保”之论;安阳曹操墓事件中,为一座坟墓真假,学者有“自我了断”之说。学术之争成了意气之争和争强斗狠,道德伦理安在?
其次是学术的功利化。方舟子遇袭一事,与其说受伤的是方舟子,不如说“受伤”的是学术。本来,学术研究最需要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有一分成果说一分话,但结果呢?“成果”漫天飞舞,“成就”遍地皆是。但经方舟子这样秉持科学精神的人士一查,很多所谓的“成果”“成就”,要么是泡沫化的自次自擂,要么是瞒天过海的造假。这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就是学术浮躁和名利化的典型表现。
再者是学术机制的扭曲。此前的肖传国,已经集教授、博导、主任医师、973首席科学家等头衔于一身,头顶光环闪耀,但为何仍对“院士”头衔如此“孜孜以求”,以至于因方舟子质疑落选而勃然大怒、丧失理智?为何他不是通过完善“肖氏反射弧”理论来消除质疑,而是企图再添一个“院士”头衔来获取“江湖地位”?这是一个靠“头衔”发号施令还是靠学术成果说话的学术界?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错误的名利观念诱导了肖传国,不如说是重“头衔”轻成果的学术体制将肖传国推向了悬崖。
再者,假如没有方舟子的质疑,肖传国就极有可能当选。果真如此,我们的学术监管体系是不是形同虚设,以至于需要方舟子这样的民间力量充当“学术净化器”?中国科学院院士可谓国内科学界的“金字塔尖”,如果肖传国这样的学者能如愿以偿地当选,可以想象学术伦理将遭受怎样的腐蚀和毁坏。幸亏没有。(选自2010年9月23日《广州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方舟子遇袭不仅因为他学术“打假”,还因为他诬陷肖传国,并且“报假案”炒作自己。
B.学术浮躁和名利化造成了种种弄虚作假的学术不端行为,在深层意义上也伤害了学术。
C.错误的名利观念诱导了肖传国,使他在受到学术质疑时丧失理智,从而做出极端行为。
D.只有更多的方舟子这样的民间力量充当“学术净化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术伦理免遭侵害。
2.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方舟子遇袭案暴露出了学术界的哪些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学术之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学者的道德底线沦陷、学术伦理缺失;学术功利化(浮躁和名利化);学术机制扭曲;监管体系形同虚设。(意对即可)
3.学术争鸣正常,要尊重学术伦理,坚持道德操守,不可使学术之争成为意气之争和争强斗狠;坚持真理之辩,要实事求是,作风严谨;学者要反躬自省,通过完善自己的成果来消除质疑;建立科学的学术体制,完善学术监管体系。(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