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25 23:04: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下列文字选自《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郎的“妙计”是什么?又为何“赔了夫人又折兵”?
(2)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穷诗人甘果瓦与爱斯梅拉达结成名义夫妻的经过。


参考答案:⑴ “妙计”是指孙权要向刘备索回荆州,都督周瑜定计,谎称欲将孙权妹妹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3分)“赔了夫人又折兵”是指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偕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2分)
(2)甘果瓦被爱斯梅拉达的美貌和舞姿吸引,(1分)一路跟随她,误入乞丐王国。(1分)如果没有乞丐王国的人嫁给他,他就要被处死。(1分)出于对甘果瓦的同情,(1分)爱斯梅拉达按照摔罐成婚的规矩,(1分)与甘果瓦结成名义夫妻。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简答题(10分)
小题1:《红楼梦》第一回交待该书成书的由来,请简要介绍。(6分)
小题2:请简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女娲炼石补天时,所炼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②此石已通灵性,因偶听一僧一道言红尘中荣华富贵事,便凡心大动,要求到凡间享受一番,于是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施佛法将其变成鲜明光洁的美玉,将它携至富贵温柔乡走了一遭。③不知多长时间以后,空空道人经过这里,见石上刻着它那番经历,便从头到尾抄下,交曹雪芹披阅增删、分出章回,遂成《红楼梦》。
小题2:(4分)徐庶帮刘备多次打败曹军。(1分)曹操采纳程昱的计谋,将徐庶老母亲接来,仿照她的笔迹写信给徐庶,骗其离开刘备。(1分)徐庶来曹营见母亲,其母亲骂他弃明投暗,自缢身死。(1分)徐庶心恨曹贼,决定终身不为其设一谋。(1分)


本题解析:这是考核名著名篇阅读的题目,考核的内容比较基础,重点结合《考试说明》附录II,记忆名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吴良镛:为中国建筑求索
早年投身抗战,目睹国破家亡,吴良镛立志家园重建。他秉持“谋万家居”的人生宗旨和“匠人营国”的事业精神,把毕生心血投入中国大地的城乡规划建设中。北京、上海、苏州、三亚……大江南北古城保护、新城规划,处处都留下吴良镛的足迹。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你要到哪一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说我认识吴良镛。”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他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辛勤工作,行事为人。
出生于1922年的吴良镛,少年时饱尝流离失所和战争硝烟,这让他决意学习建筑,让人人都有个房子,有个舒适的家。而从重庆中央大学毕业不久遇到的一个人让他在建筑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1945年,刚从缅甸中国远征军复员的吴良镛,接到一个消息,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托人给他留话,让他马上去见他们。建筑大师的召见让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倍感意外,在此之前他与梁思成夫妇没有任何交往。怀着忐忑的心情,他找到了梁思成。
“当时觉得很惊讶。”原来,是吴良镛大学读书时在校刊发表的一篇有关古建筑的文章给他带来了“好运”。梁思成看中了吴良镛的才华,邀请吴良镛参与到他的工作中,他们靠手绘编成了中国第一本文物保护目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它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得以保存。
不久后吴良镛又收到梁思成的信,邀他赴清华大学共同创办建筑系,吴良镛欣然前往。1949年吴良镛获得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在沙里宁事务所任设计师。他完成了通用汽车公司研究中心“设计大楼”方案设计,他主持的夏威夷“太平洋战争殉难者纪念碑设计”在美获奖。
一天,事业渐入佳境的吴良镛突然接到了梁思成、林徽因托人带来的书信。信中“百废待兴”四个字,让吴良镛决定立即结束在美工作动身回国。回到祖国的吴良镛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他参与了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工程,并跟随梁思成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新北京的规划工作。
上世纪50年代,保护北京古城的“梁陈规划”被否后,梁思成在被拆的北京城墙断壁残垣上夜夜哭泣的身影重重地敲击着很多人的心灵。一直在他身边工作的吴良镛更是感慨良多。梁思成的执著精神和对中国文化的坚守成为吴良镛学术观点形成的重要基础,更奠定了吴良镛事业一生的基调。
80多岁的吴良镛在各种场合大声痰呼:中国不能成为西方畸形建筑的试验场,动辄造价十几亿、几十亿的“这些建筑将成为时代的‘伤疤’,永远记录下我们的伤痛”。看着许多城市,一幢幢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合理、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吴良镛既痛心又无奈。他揪心现在的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重重误区: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精英文化,轻大众关怀;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制度完善。他认为出现城市建设的危机,实际上是地方意志、部门意志、长官意志在作祟,是文化灵魂失落的表现。
2008年,由于暑热劳累,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上得了脑梗。医生提出的康复目标是手能动,但吴良镛的想法却不是这么简单——他要能写字。
寒来暑往,在北京一所康复医院的病房里,总能看见一位老先生坐在病床上拿着笔吃力地练习。“恢复好了,才能继续工作呀。”吴良镛的想法很简单,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怎么能一直躺在病床上。
2010年,吴良镛又重返工作岗位。尽管不能像生病前那样健步如飞,但他每天仍旧“挺忙活”:如今他带着7个博士生,还亲自教授一门《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的硕士课程;他领衔的研究小组搞京津冀区域规划第三期研究报告,正在最紧张的阶段;他还担任着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很多事情需要他去运筹帷幄……
(摘编自《吴良镛:为中国建筑求索>)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美籍华裔建筑家贝聿铭的话表明,吴良镛在中国建筑行业的成就与地位少有人能企及,而且社会活动频繁,认识的人非常多。
B.少年时代的生活,对吴良镛以后的职业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战乱和流离的生活使得他决心从事建筑行业,让人们能够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C.尽管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吴良镛在生活中并不如意,加之有恩师的邀请和祖国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于是他就立刻决定回国。
D.吴良镛对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标志性建筑痛心疾首,明确的指出现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误区,并揭示了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长官意志。

E.本文撷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若干片段,详细地描写了他对祖国、对人民、对自己的事业深深的爱,表现了一位建筑大师高尚的品格。
小题2:吴良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小题3:吴良镛在建筑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小题4:请结合吴良镛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影响人才成长因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小题2:(6分)①他是一个心忧天下的人。为了人民而走上了建筑这条路,为了国家而放弃国外优裕的生活。②他是一个尊师重教的人。遵从老师的教导,接受老师的邀请回国,在老师因坚持理想而遭遇困难的时候,他坚决地站在老师的一边。③他是一个有坚定个性的人。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不屈从,对于生活中违背建筑规律,劳民伤财的事情,敢于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④他是一个执着坚韧的人。为了能尽快战胜病魔,他刻苦锻炼,早日回到自己的岗位。(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小题3:(6分)①与梁思成合著《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保存;②在美国完成重要设计项目而且获奖;③参与天安门扩建规划设计工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新北京的规划工作;④对于城市建设中文化灵魂失落的现象,敢于指出其错误的根源。⑤致力于教育事业,努力培养建筑界的后备人才。⑥保护大江南北的古城。(要点不分先后,每点1分,共6分)
小题4:(8分)人才的成长决定于多个方面的因素。①要有理想,并且为之奋斗。吴良镛自幼经历战乱,深知家庭房子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树立了“让人人都有个房子,有个舒适的家”,这是保证他最终走向成功的不竭动力。②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吴良镛师从梁思成,以及到国外深造,这都是他成为伟大建筑大师的必要因素。③要有好的机遇,为人才成长创造环境。梁思成对吴良镛的赏识和教诲是他成长中的重要一环。④要有顽强的意志和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吴良镛在病中的坚韧源于他顽强的意志和对事业的热爱,这也是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观点明确2分,理由分析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选项ABCD是这方面的题目,DE是涉及到手法的题目,要明确辨析。选项A对应贝聿铭说的话的前文是“北京、上海、苏州、三亚……大江南北古城保护、新城规划,处处都留下吴良镛的足迹”,可见引用贝聿铭的划的目的是表明“中国建筑行业的成就与地位少有人能企及”,至于“社会活动频繁,认识的人非常多”有些牵强,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选项C对应的原文“在沙里宁事务所任设计师。他完成了通用汽车公司研究中心‘设计大楼’方案设计,他主持的夏威夷‘太平洋战争殉难者纪念碑设计’在美获奖,可见他在外国很如意,选项和文章内容矛盾;选项D对应的原文“一幢幢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合理、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不是对所有的“标志性”建筑痛心疾首,而是“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合理、不讲究文化”的。
小题2:这是一道文意的综合概括题目,要立足全文,找到文中的反应传主的言行的关键句子,从中提炼,答题时不要只是几个概括性的词语,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分条作答。主要的句子:“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吴良镛决定立即结束在美工作动身回国”“梁思成的执著精神和对中国文化的坚守成为吴良镛学术观点形成的重要基础”“吴良镛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怎么能一直躺在病床上”
小题3:这是一道文意的综合概括题目,要立足全文,找到文中的表现建筑成就的句子,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主要的句子:“北京、上海、苏州、三亚……大江南北古城保护、新城规划,处处都留下吴良镛的足迹”“他们靠手绘编成了中国第一本文物保护目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它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得以保存”“他完成了通用汽车公司研究中心‘设计大楼’方案设计,他主持的夏威夷‘太平洋战争殉难者纪念碑设计’在美获奖”“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新北京的规划工作”
“80多岁的吴良镛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如今他带着7个博士生,还亲自教授一门《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的硕士课程”。
小题4: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要求是“请结合吴良镛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影响人才成长因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吴良镛”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比如“机遇”对人的成功的影响,这种方式要求文中关于这方面列举的事例比较充分,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答题时对每个段落进行归类,得出关键词语,比如本文可从“理想”“机遇”“意志”等角度探究。一定要结合原文事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4题。
假如赶快些
美国·詹姆斯·道森
  从前,有一个人与他的父亲一起耕作一小块地。一年几次,他们会把蔬菜装满那老旧的牛车,运到附近的城市去卖。除姓氏相同,又在同一块田地上工作外,父子二人相似的地方并不多。老人家认为凡事不必着急,年轻人则个性急躁、野心勃勃
  一天清晨,他们套上了牛车,载满了一车子的货,开始了漫长的旅程。儿子心想他们若走快些,日夜兼程,第二天清早便可到达市场。于是他用棍子不停催赶牛车,要牲口走快些。
  “放轻松点,儿子,”老人说,“这样你会活得久一些。”
  “可是我们若比别人先到市场,我们更有机会卖好价钱。”儿子反驳。
  父亲不回答,只把帽子拉下来遮住双眼,在座位上睡着了。年轻人甚为不悦,愈发催促牛车走快些,固执地不愿放慢速度,他们在四小时内走了四哩路,来到一间小屋前面,父亲醒来,微笑着说:“这是你叔叔的家,我们进去打声招呼。”
  “可是我们已经慢了一小时。”着急的儿子说。
  “那么再慢几分钟也没关系。我弟弟跟我住得这么近,却很少有机会见面。”父亲慢慢地回答。
  儿子生气地等待着,直到两位老人慢慢地聊足了一小时,才再次起程,这次轮到老人驾驭牛车。走到一个岔路口,父亲把牛车赶到右边的路上。
  “左边的路近些。”儿子说。
  “我晓得,”老人回答,“但这边的路景色好多了。
  “你不在乎时间?”年轻人不耐烦地说。
  “噢,我当然在乎,所以我喜欢看美丽的风景,尽情享受每一刻。”
  蜿蜒的道路穿过美丽的牧草地、野花,经过一条发出淙淙声的河流——这一切年轻人都没有看到,他心里翻腾不已,心不在焉,焦急已极,他甚至没有注意到当天的日落有多美。
  黄昏时分,他们来到一个宽广、多彩的大花园。老人吸进芳香的气味,聆听小河的流水声,把牛车停了下来。“我们在此过夜好了。”他叹一口气说。
  “这是我最后一次跟你作伴,”儿子生气地说,“你对看日落、闻花香比赚钱更有兴趣!”
  “对了,这是你许久以来所说的最好听的话。”父亲微笑说。
  几分钟后,他开始打鼾——儿子则瞪着天上的星星,长夜漫漫,儿子好久都睡不着。天不亮,儿子便摇醒父亲。他们马上动身,大约走了一哩,遇到另一位农夫——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力图把牛车从沟里拉上来。
  “我们去帮他一把。”老人低声说。
  “你想失去更多时间?”儿子勃然大怒。
  “放轻松些,孩子,有一天你也可能掉进沟里。我们要帮助有所需要的人——不要忘记。”
  儿子生气地扭头看着一边。
  到另一辆牛车回到路上时,几乎已是早晨八点钟了。突然,天上闪出一道强光,接下来似乎是打雷的声音。群山后面的天空变成一片黑暗。
  “看来城里在下大雨。”老人说。
  “我们若是赶快些,现在大概已把货卖完了。”儿子大发牢骚。
  “放轻松些…这样你会活得更久,你会更能享受人生。”仁慈的老人劝告道。
  到了下午,他们才走到俯视城市的山上。站在那里,看了好长一段时间。二人不发一言。
  终于,年轻人把手搭在老人肩膀上说:“爸,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他把牛车掉头,离开了那个叫作广岛的地方。(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文中划线的句子“老人家认为凡事不必着急,年轻人则个性急躁、野心勃勃”。换成这样写?:“父亲认为凡事不必着急,儿子则个性急躁、野心勃勃。”请根据称谓的不同,叙述角度的变化,谈一谈表达效果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多次写到沿途的风景,请分析文中划线句“蜿蜒的道路……”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小说中父亲的形象,谈谈你对文中“爸,我明白你的意思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老人家”“年轻人”是站在普通人的视角上叙述的。“父亲”“儿子”是站在儿子和父亲的视角上叙述的。
  ②原句“老人家认为凡事不必着急”表达了历经沧桑的老年人的人生感悟,改句则是以儿子的视角写小说中父亲的想法;
  ③原句“年轻人则个性急躁、野心勃勃”表达的是普通年轻人的个性特点,改句则是以父亲的视角谈儿子的个性。
  ④改句难以体现普遍性和客观性。
2.①写出了沿途风景的美丽,象征了人生旅途的美好。
  ②儿子对此视而不见,心不在焉,反衬了儿子的急躁功利的形象。
  ③父亲一路欣赏,烘托了老人享受人生美丽的主题。
3.①父亲一路上慢慢悠悠,访兄弟,快乐聊天;绕远路,欣赏风景;助农夫,义不容辞。
  ②儿子则一路地责怪、埋怨、发怒。后来,终于理解了父亲在享受着人生的美丽。(或:在实践着“放松些,你会活得更久”的人生哲学。)?
4.①“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又在情理之中。
  ②小说的结尾“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到了下午,他们才走到俯视城市的山上时,发现原来上午广岛原子弹爆炸了。
  ③“在情理之中”则是父子俩一路停留慢行,父亲有“放松些,你会活得更久”的语言暗示。
  ④作品以这样的方式结尾,暗示享受人生比赚钱更重要,从而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间鲁迅
林贤治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妁逆子贰臣。唯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①上的宙斯②。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花。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注:①奥林匹斯山:希腊东部的一座高山。古代希腊人视之为神山,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住在?山顶。②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威力无边,是诸神和人类的主宰。
1.指出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具体含意。
(1)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铺垫与厚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鲁迅是巨人”?请简要回答。(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与下面词语相照应的语句。(不超过60个字。)
(1)宗教式的膜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有分量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可以使人为它而生也使人为它而死的时代,是一个有志之士大有作为、创造辉煌业绩的时代。
B.作者认为:鲁迅的伟大早经他的作品表达无遗了,而后人为鲁迅所造的石雕、铜像等纪念物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能为他增添什么或减损什么。
C.鲁迅没有把一个充满光明、幸福的美好世界描绘给人们,却以炽烈的革命战斗精神感召着无数革命志士,他的思想成为鼓舞人们战斗的光辉旗帜。
D.本文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如将鲁迅与帝王、将军对比,将鲁迅与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对比,将平凡与伟大对比,从而表现了他的伟大的人格与伟大的思想。
E.题目“人间鲁迅”表达了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世代为人所敬仰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鲁迅,是人而不是神。


参考答案:1.(1)号召并引导众多的被压迫被奴役的青年人起来反抗旧世界(或:反动统治、黑暗统治。)
  (2)过分地抬高与美化。
2.①伟大的人格,
  ②战斗精神,
  ③超人的殊勋
3.(1)“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2)“对真理的渴求”“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
4.B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